21世纪科学宣言科学进入中国已经历了一百多年。
科学一词当初是作为对分类学的称谓,后来衍变为指称自然科学并引入中国。
到现在,在我国,科学一词的含义已从原来名词性的自然科学称谓扩大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并从自然科学体系延伸为对人类求真、求实的称谓。
这是一种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果。
我们只能在发展中承认这种变化,在变化中梳理这些衍生出的新词性。
但不论怎么衍变,科学的自然科学体系属性的烙印则是无法抹去的。
本文从人类求真的视角来浅析当前普遍存在着的对科学的滥用和对科学的无知。
一、我们在滥用科学,我们又对科学无知科学的概念在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是极其模糊不清的,人们错误地将所谓的现代科学活动视为人类求真的唯一方式,人们错误地将由科学活动衍生出的概念视为真理。
首先,科学是系统化的人类求真活动和结果,是不断接近真理的积累。
但是,自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并助推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随之是科学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良和创新,人类的视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的现代科学理论一波一波地涌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种潮流形成了巨大的惯性,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极大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由此而产生了“科学第一,科学的标准只有一个,一切都必须服从这个标准”这样一种错误的心理默认。
其实,科学并不等同于真理,科学只是求取真理的活动和小结,是不断发展的。
除了科学以外,人类还有许多种形式的求真。
人类的求真可看成是自然与人交互接触的活动过程,即观察、收集数据、分析归类、归纳总结、逻辑体系、演绎推理、实践检验、修正、指导人为活动。
其中形式逻辑体系的完备性和对规律的可描述性,以及实践检验的正确性,是现代科学特别强调的两个重要环节,或者说是现代科学的游戏规则。
然而,这个严格的限制并非一成不变。
近年来系统科学的前沿已经发现形式逻辑体系对复杂事物规律的描述已经无能为力,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描述方式,比如美国的圣菲研究所提出的CAS理论,我国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系统科学家提出的系统方法等(许志国等《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这种深刻的变化预示着科学范式转移之必然。
同时,人类求真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不可替代的,而应当具有多样性,特别是“观察”、“逻辑体系”环节,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和体系来代替它,如中医学的体悟及阴阳术数,只要这个过程是完整的、无矛盾的、实践检验是合理。
然而,在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一些科学家、专家、学者以及公众对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缺少了解,死死抱着所谓的现代科学的游戏规则不放,并坚持只有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或游戏规则)才有资格称为科学,并且是唯一的,除此以外只能是非科学或伪科学。
于是,人们自然把其他形式的人类求真排斥在科学之外,也就将其理论体系排斥在人类求真之外。
无疑,这样做只会使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窄、思维的活跃程度越来越低、创造性越来越低下。
在科学领域,我国一直没有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与此密切相关。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学的游戏规则不是唯一的求真标准,有现代科学的也应当有其他“科学”的,如状态科学(之“状态科学论”系列)。
同时,所谓现代科学的游戏规则在西方科学发展史中也只是许多“派系”中的一种,并不代表全部。
把现代科学的游戏规则视为人类求真的唯一标准,从而排斥其他形式的求真、求实无疑是强加给我们的“霸王条款”,是我们这个时代学术界的痼疾。
其次,科学与人类活动紧密关联,它来自于实践、通过思维活动、形成对规律的描述、经过实践验证、指导人类行为(中医学的慧然独悟另当别论),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和体系。
从这一过程的某个环节都可衍生出诸如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结论,科学的推理等等衍生概念及其体系。
这些衍生的概念内涵与科学一词当初的意义有着巨大的变化。
今天,当我们提到科学时,有时指思维方式,有时指结论,有时指科学本身,等等。
然而,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一个体系,这个体系赋予其自恰的、没有矛盾的逻辑推理过程和结论,以及与理论相符的可重复的实践检验结果。
这个体系就是科学赖以生存的土壤。
离开这个土壤,由科学衍生出的“思维方式”、“观点”、“结论”、“方法”等的合理性是值得怀疑的,特别是形式逻辑体系的自恰和无矛盾性只在有限范围内成立。
也即,我们在应用科学及其衍生概念的时候应当附加一个适当的限制,比如适应范围的限制、初始条件的限制、附加条件的限制、逻辑推理路线的合理性的限制,等等,否则,从科学出发会带来不科学的结果。
但事实上,人们并没有自觉的去限制,而是一直默认到底了。
人们常常将某个科学领域正确的“思维方式”“观点”“结论”“方法”“结论”不加限制地用于其他地方,特别是面对未知领域时。
同时,人们还习惯于将科学的衍生概念视为科学本身,并将其作为“公理”来使用。
这种情形在当前的学术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二、将人类认识活动划分为科学和非科学是对科学无知的延伸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将与现代科学游戏规则不相符合的认识活动划归为非科学,并且认为非科学多数是“哲学和玄想的衍生物”。
从前述可知,这是对科学包含求真、求实内涵的无知,以此为基础的论述和行为是无知的延伸。
当前网络上开展的这场“伪科学”以及中医学存费之争,正反两方以及一些“裁判”都存在着或多或少这种无知的延伸。
从前述可知,人类求真活动中的“观察”和“无矛盾的逻辑体系”两个环节可以用“体悟”、“阴阳术数”来代替。
体悟是一种人与自然有别于感官的更加直接的接触方式(之“状态科学论”),阴阳术数也是一个无矛盾的“逻辑体系”,两者结合起来能够描述自然的状态相干规律,并被实践验证了其合理性。
比如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
因此,以阴阳术数为“算法”的中医学同样是一种合理的、系统化的人类求真活动及其结果,其核心理论状态科学与现代科学一样,都是科学的(是人类有效与合理的求真、求实活动和结果。
)但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而不能全面揭示经络穴位所蕴涵的真知灼见,一些人简单粗暴地把中医学所蕴涵的真知灼见排斥到非科学范畴只会扼杀人类对求真、求实的努力和热情。
三、对科学的失当和夸大应用也是伪科学人类的未知领域往往是迷信和伪科学孳生的土壤,因此,每一个时代都有迷信和伪科学存在,并随着人类求真的进步在不断的演变中。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迷信和伪科学往往披着合理的外衣进行更加隐秘的活动,以到达或盈利、或迷惑人心的目的。
我个人认为应当把那些将科学理论,当然也包括中医学理论,进行失当的和夸大的应用列为新的迷信和伪科学。
这些失当的、夸大的行为往往是利用人类求真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进行断章取义的衍生,或者进行违反自然规律但不违反逻辑的推理,或将某个概念进行无限制的滥用,或钻了实践检验的孔子。
虽然这样的失当和夸大应用经不起验证,有时也确实难以验证,如一些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来验证。
但是,它们利用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信赖,从事的是有违客观规律的行为。
如现在市场上热销的许多治疗仪、治疗器多半是利用一些普通的物理原理,一些保健品只不过是在某方面有一点作用的普通食品,在人体生命奥秘还没有解开的前提下,商家对其功效与作用进行失当的、夸大的宣传,并利用广告去诱惑人们消费。
在食品行业实在多不胜数,苏丹红只是冰山一角,如用硫磺漂白,激素的泛滥,饼干中增加滑石粉,等等。
这些以赢利为目的的活动就是滥用科学的结果,虽然不直接危害生命,但危害的是健康。
这也是披着科学的外衣进行伪科学活动的最好例子。
为什么公众只在那些借中医学理论行骗的三脚猫、江湖骗子面前睁开火眼金睛,而对每天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伪科学行为视而不见?它突显出我们这个时代在立法、司法、监管、教育、文化等等方面对科学认识的空白。
四、科学体系和科学家团体不能成为科学与伪科学的裁判在人类求真与求实处于线性发展的时期,科学理论形态保持延续性,只在量的积累中发展。
此时,科学体系和科学家团体能够成为科学和伪科学的裁判。
但是,当科学处于跃迁之时,也就是说新的科学理论即将诞生的黎明时期,新、老科学理论必然出现一定的冲突,此时的科学体系、科学家团体以及公众多数是老科学理论的代言人,而新的科学理论和思想只被极少数人掌握。
可想而知,新科学的思想和理论面临的并非是接生婆的双手,更多的是寒冷的铁钳。
因此,将科学家团体视为裁判是有条件限制的。
五、我们应当给予现代思维方式以限制我从来不会怀疑公众的理解能力,更不会怀疑专家学者的理解能力。
但是,我真的怀疑专家、学者用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医学这门古老“科学”的理解能力。
因为现在的人理解阴阳术数非常困难就是这个道理。
阴阳术数一旦离开其生存的土壤是很难理解的,而这个土壤就是古人的生活、思维方式。
我认为古人,或者说古代科学是一种直接的“思维方式”,它所包含的是对直观的状态的认识、描述和分析。
这种方式与自然的活性和无限性不谋而合,因此,能够较好的认识和把握自然。
然而,人们常常将这样的一种方式说成是朴素的、原始的哲学。
与现在的科学一词的词性变化相反,虽然古代的文字一词多义比今天要普遍,但是,古代的科学概念则是直截了当的,没有今天这样的大量衍生。
因此,古人的思维过程就像从一个小城的南门走到北门一样直接。
然而,现在的词性衍生出的概念太多,就像是一个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从南门走到北门的路上出现了许多的分岔(概念的衍生),而且有许多的支路(符合逻辑的推理),于是,人们从南门到北门不再直接,甚至会走入死胡同。
现代思维方式就如此。
因此,我们应当在自然面前重新树立尊重自然的“伦理”,给予现代思维方式以限制。
六、我们应当突破现代科学体系有限论域的限制除了自然科学提供给我们的知识外,自然是非常丰富和浩瀚的,我们在自然面前还十分的幼稚。
现有的自然科学提供的是关于自然结构的、分解的、组成的知识,当然还得包括系统科学。
与此相对,中医学的合理内涵即状态科学提供的是关于自然的整体的、变化的,即我归纳出的自然的活性和无限性的知识(http:// 之状态科学论)。
两者都是对自然不同侧面的正确反映,然而两者不能建立简单的逻辑关系。
如果将自然科学,如化学、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叫做“存在的科学”,将揭示复杂的、相关的、非线性的科学,如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协同学等系统科学叫做“演化的科学”,那么,将自然“存在”与“演化”上升为相干的活性并对自然进行活的模拟的学问就是状态科学。
细胞的自组织过程除了以化学键力外,状态波是细胞自组织不可或缺的推动者。
状态波是以场编织为核心的有序活动。
场编织使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场统一”出现在所有生命体之中:支配宏观宇宙的万有引力与支配微观粒子的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乃至强相互作用力都被状态波统一起来。
地球引力场的微小变化能够被生物体感知并如影随形地随其变化而变化,同时还能够将这些变化“刻录”在遗传基因中,又可以在下一代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