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这是备课时我没预想到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说这种文学体 裁,我在上新课前先和他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小说的相关知识, 以备以 后上课用。我备课时,预想的是学生异口同声会答“人物” 。)
师: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是为了塑造?
生:人物。
师:对,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又叫“典型 人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典 型人物是谁?
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今天,我们就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学习这篇课文。首先, 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1. 默读全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2.朗 读文本, 在字里行间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名学生朗 读,这名学生带动了全班齐读,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 况,请拿出纸和笔,一分钟时间。
( ppt 出示预习检测:
课文是 _______ 国作家
__ _____ 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 _________ ,后被
__________ ___ 占领。
__ 来了命令, _________
语课。) 的学校只许教
_________________ 语, 今天是最后一堂
(找一两名学生回答)
( ppt 出示:
课文是 __法___国作家
__ 都德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 __法国___,后被__普鲁士 __占领。
柏林_来了命令, __阿尔萨斯 __的学校只许教 德 语,今天是
最后一堂 _法_语课。)
师:很好,预习很全面。 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 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题外话:灵感来源于曹刚老师的课堂导入,觉得甚是巧妙。 以填空的形式把本文的写作背景交待得一清二楚, 同时,检测了学生 的预习情况。)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思考:韩麦尔先生是一个 怎样的人?(要求:默读全文,在文中边读边做批注。自读课文 10 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
(生自学,在书上边读边做批注。 )
生 1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 “快坐好,小弗郎士, 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 不等你了。”,我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善解人意 的人。
生 2:我有不同的意见。我从“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
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严厉的老师。
生 3:我要补充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还可以从第一自然段中的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读出韩麦 尔先生的严厉。
师:很好,补充很充分。同学们觉得这几位同学说的矛盾吗? 韩麦尔先生善解人意、严厉?
生:不矛盾。
师:韩麦尔先生以往对我们是严厉的,为何今天一反常态?
生:因为这是最后一堂课,韩麦尔先生的心情很悲痛,更舍不 得自己的学生。
生 4: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 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 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外貌描写,从韩麦尔先生的穿着上,可以 看出他对祖国的热爱。
师:韩麦尔先生盛装而来,小弗郎士很吃惊老师的穿着,刚才 老师温和的语气已经让他惊讶,现在他更吃惊。同学们说,韩麦尔先 生为何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穿得如此正式?
生:因为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师:很好。还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其他的依据?
生 5: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师:非常准确。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课身着盛装,是他对侵 略者无言的反抗。“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什么描写?
生:细节描写。
生 6: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 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 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 我读出韩麦尔先生的悲愤以及对孩子们的期许。
师:分析得很好。请同学们自由诵读一分钟,要读出情感。
学生展示朗读,读得既深沉又悲伤。 )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找出一些关键字词?
生:最后一堂。
师:很好。还有吗?
生:只许。
师:从“只许”中读出了?
生:侵略者的可憎面目,还有强调了这是他们的最后一堂法语 课。
师:说得多好啊,“只许”带有强制性,让人读来满是愤慨。
生 7: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 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 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 钥匙。连用了三个“最” ,我读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和对祖国的热爱。
师:连用三个“最”,是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赞美。刚才这位同学 仅仅是分析,给你一点儿时间,结合你分析的,请读出你的情感。其 他同学也尝试一下。
(生读,读得荡气回肠。 )
师:这句话中有没有运用到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对,把……
生:把“法国的语言”比作“钥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语言是 国家的象征,表达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师:很具体。一个国家,只要保存自己的语言,即使被占领, 最终也会取得胜利。就如,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当时日本在东北 推行日语,但中华儿女没有忘记自己的语言,我们最终战胜了日本。
生 8 :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 “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 们课桌的铁杆上, 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运用比喻的修 辞方法,国旗是爱国的象征,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爱国之心。
师:说得真好。“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似乎也在告诉我们:阿尔萨斯是永远属于法兰西的。
生 9: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 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好像要把这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 里带走似
的。神态描写,传神地看出韩麦尔先生的眷恋。
师:对什么的眷恋?看能不能在课本中找到。
(学生只是单纯地说“爱国” 。)
师:接着这句往后看,“只要想想:……”
生:对学生,对语言,对祖国,对他曾经付出心血的一切……
师:对,这就是课本中传递出来的信息,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
生 10: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 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动作描写,写出了他的爱国。
师: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 这是他爱国情感的迸发和集中体现, 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 对敌人的 恨。
生 11: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 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一个“呆”,神态描写,看 出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痛苦; 动作和语言描写, 读出韩麦尔先生的沉 重和对祖国的不舍。
生 1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 高大。动作、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内心悲痛。
师:这时候的韩麦尔先生在小弗郎士眼中的形象是?
生:高大。
师:一开始小弗郎士怕老师,这时候觉得老师高大。为什么?
生 13:因为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对祖国的感情从老 师身上唤醒,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开始的贪玩、幼稚,到现 在的爱国和对老师、对祖国语言、对祖国的热爱和不舍。
师:把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所有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读得真好
文中还有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吗?
(生有的答没有,有的不确定,支支吾吾。 )
师:好,给小组 2 分钟时间,同心协力找一找。
生 14:“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 ‘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 不迟。'现
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 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 ‘怎么? 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 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 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 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 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 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语言描写,写 出了……
师:写出了?
生:老师,这两段我们都找到了,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怎么组
织语訂。
师:那我们来看一下,韩麦尔先生在干什么?
生:自责。
师:对,除了对自己,还有吗?
生:还有对阿尔萨斯人的批评。
师:很好。韩麦尔先生的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是他
民族责任感的体现。
师:还有吗?
(生答没有了)
师:好,我们来看“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一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师读出了哽咽感),这是?
生:语言描写,韩麦尔先生哽咽了一堂法语课 爱国深情 )
师:“我”后面的破折号韩麦尔想说的是什么?或许有太多太多
的话要说,课下同学们讨论讨论。可是韩麦尔先生最后“只向我们做 了一个手势”,此时无声胜有声,比起慷慨激昂的陈词要来得更深入 人心。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看出:韩麦尔先生也只不过是一 个普通人,更是一个爱国者。
( ppt 出示:普通人 爱国者)
师:一堂法语课,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却折射出了大大的社 会背景,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不仅仅是韩麦尔先生,还有小弗郎士, 甚至是小镇上的人的那份深沉而热烈的爱国热情,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写作手法?
生:以小见大。
( ppt 出示:
以小见大
师: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发现,本文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
生:一个阿尔萨斯小孩子的自述。
师:对。作者以小弗郎士为叙述视角,我们知道小弗郎士是一 个小孩子, 不可能走进韩麦尔先生的内心, 那么作者是如何把韩麦尔 先生爱国的内心展示得淋漓尽致的?对, 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 我们 这节课,同学们在分析韩麦尔先生时,都有哪些描写方法?
生:动作、语言、神态、细节、外貌。
师:那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尝试着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要写出人物特点。
( ppt 出示要求:运用至少两种描写方法,字数 100 字左右。)
师:我们下一节课找同学展示,下课,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