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涉足采掘业的历史盛衰交错。
20世纪初,这些产业在外国直接投资(FDI)中所占份额最大,这反映出殖民强国的公司进行国际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前殖民地获得独立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建,这些跨国公司的支配地位衰落了,采掘业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也随之下降。
从70年代中期开始,采掘业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和金属采掘业在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不断下跌,因为其他部门增长的速度快得多。
然而,由于矿产品价格上升导致跨国公司增加了在采掘业中的活动,采矿业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份额近来有所增长,尽管仍远远低于服务业和制造业。
为此,《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重新审视了跨国公司在采掘业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发展的影响。
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
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这也反映出世界许多地区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
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的公司盈利是推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增长的原因之一,利润的增长又导致股票价格的上扬,进而提高了跨国兼并和收购的交易金额。
并购仍在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中占很高比例,但绿地投资也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
由于公司盈利的增长,利润再投资已成为内向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约占2006年全世界外资流入总量的30%,单在发展中国家就占到了一半。
2006年,外国直接投资在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东南欧及独联体中的转型期经济体的所有三大类经济体中均出现增长。
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了45%,达到8570亿美元,增幅远高于前两年。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资流入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3790亿美元(较2005年同比增长21%)和690亿美元(增长68%)。
2006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695亿美元,比2005年的724亿美元下降了4%,在全球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由第三位下降至第五位。
美国以1754亿美元的成绩重新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东道国,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它们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分别为1395亿美元、811亿美元和720亿美元。
在发展中经济体中,本刊编辑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增长———解读《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最多,俄罗斯在转型期经济体中居首位。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是外国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来源,它们占全球外资流出量的84%。
尽管来自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反弹,但世界外资流出量中几乎有一半来源于欧盟国家,特别是法国、西班牙和英国。
2006年,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继续进行海外拓展,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香港居首位,而转型期经济体中俄罗斯排名第一。
两类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总量达到1930亿美元,占世界外资总流出量的16%。
这一轮增长由跨国并购推动,并有越来越多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其中。
跨国并购活动的增长支撑了目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上升。
2006年,跨国并购交易不仅在金额上(提高了23%,达到8800亿美元)而且在数量上(提高了14%,达到6974笔)也显著增长,接近2000年达到的上一个并购高峰。
更高的股票市场估值、不断提高的公司盈利和有利的融资条件驱动了这次增长。
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并购热潮不同,在此轮增长中并购交易绝大多数由现金和借贷支付,而非通过换股实现。
2006年的巨额交易(即金额高达1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多达172笔,达到了破记录的水平,它们大约占跨国并购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二。
全球并购活动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和其他集体投资基金的重要性日益增长。
2006年,它们参与的跨国并购的金额达到1580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了18%。
追求更高回报率的热情不断高涨,以及世界金融市场上充盈的流动资金帮助促成了这些收购。
不同于以前投资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策略,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越来越多地收购大型上市公司,它们可能将继续在并购交易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基于下列几个因素,如此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可能无法持续下去:竞争日趋激烈,近期交易中涉及的资产价格已经显著提高;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在一些国家所享有的优惠财政待遇可能无法持续。
由于它们倾向于在相对较短的期限内持有股权,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投资活动更类似于证券投资,而非外国直接投资。
这引起了对此类投资影响的关注,尤其是涉及分拆被收购的公司和辞退工人。
因为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跨国并购是新近出现的现象,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影响。
亚洲地区:增势不减2006年,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仍保持增长,增长幅度达到19%,创下2000亿美元的新高。
在次区域一级,南亚和东南亚的流量继续增长,而东亚的增长有所放缓。
然而,后者的外国直接投资正转向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活动。
中国和中国香港保持了该区域内最大外国直接投资接受方的地位,新加坡和印度紧随其后。
在连续六年的增长之后,中国的外资流入量在2006年首度下降。
这一小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金融服务业投资的减少。
中国香港吸引了43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新加坡为240亿美元(创新高),而印度则为17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前三年流入量的总和)。
整个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增长了60%,达到1030亿美元,而且所有次区域和主要经济体的对外投资都在增长。
中国香港是该区域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地,流出量上升了60%,达到430亿美元。
中国巩固了其主要投资者的地位,而印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2006年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十个国家和地区度正在迅速追赶。
这两个国家正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地,这对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该区域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中的支配地位形成了挑战。
中国和印度寻求自然资源的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增长。
此外,中国国有企业和印度私有企业集团获取海外战略性资产的努力,导致从这两个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增长,印度塔塔钢铁公司以110亿美元收购哥鲁氏集团(英国和荷兰)就突出说明了这一点。
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高速经济增长将继续促进流向该区域寻求市场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成长。
对寻求效率的外国直接投资而言,由于中国、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国家计划大幅改善其基础设施,这些地区也将更具吸引力。
2007年上半年,这些区域的跨国并购交易金额较之去年同期增长近20%。
该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也有所增长,且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2006年,西亚14个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了44%,攀升至前所未有的600亿美元。
2006年各类服务行业的私有化进程仍在继续,总体商务环境也有所改善。
该地区强劲的经济增长鼓励了投资,高昂的油价也一直吸引着对石油、天然气及其相关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量的增长。
几宗特大跨国并购和金融服务业的私有化交易使土耳其成为西亚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外资流入量达到200亿美元。
沙特阿拉伯以180亿美元位居第二(较2005年上升了51%),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紧随其后,该国的自由区吸引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
服务业仍是外国直接投资在西亚进行投资的主要部门,由于该区域一些国家所采取的私有化和自由化政策,大部分外国直接投资流向了金融服务业。
约旦和土耳其的电信业也出现了几笔大额交易。
海湾国家努力进行多元化的生产活动,而不只是局限于与石油有关的活动,这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制造业。
2007年上半年,跨国并购交易金额较2006年同期增长近3%。
2006年,由于居高不下的油价和产油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上升了5%,达到140亿美元,创下新高。
科威特在该区域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中居主导地位(89%),投资主要流向了电信业。
该区域企业对外跨国并购金额总计达到320亿美元,而西亚地区第二大对外投资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企业占了其中的67%。
2006年,太平洋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3.39亿美元,下降11%,而且外资仍集中于采矿业。
投资还是流向巴布亚新几内亚和马绍尔群岛的岸上渔业加工活动,以及诸如斐济和瓦努阿图等经济体的旅游业。
非洲地区:勇创新高2006年非洲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360亿美元,是2004年的两倍。
这归功于对自然资源兴趣的增长、公司盈利前景的改善和更有利的商务环境。
跨国并购的交易金额达到创纪录的180亿美元,而来自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的收购占了其中的一半。
绿地项目和扩张性投资也大幅增长。
尽管外国直接投资在增长,但非洲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却从2005年的3.1%下降到2006年的2.7%,这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区域的水平。
2006年,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也从2005年的20亿美元增至创纪录的80亿美元。
33个非洲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所增长,除南部非洲外,所有次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均有所增长。
吸收外国资料来源:《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十个国家和地区单位:亿美元直接投资最多的10个非洲东道国占了总流入量的90%左右,其中8个国家的流入量均超过10亿美元。
大型跨国并购以及绿地项目和扩张项目在这些主要东道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埃及和尼日利亚。
埃及是该区域的主要接受国,流入量超过了100亿美元,其中80%流向非石油活动中的扩张和绿地项目。
南非由于国内一家金矿公司的外国股权出售给了一家当地企业,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急剧下降,但是非洲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的绝大部分源于南非。
由于寻求新的自然资源矿藏,导致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连续两年下降之后,增长至80亿美元。
因此,最不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了该区域的23%———较之2005年有显著增长。
在最不发达国家中,布隆迪、佛得角、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比绍、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和苏丹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最多,投资主要流向新的石油勘探和采矿活动。
2006年,许多非洲国家采取措施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并提高外资对其发展的影响。
由于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持续高涨,非洲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增长前景仍使人乐观,尽管2007年预计将有所减缓。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对外投资活跃流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11%,达到840亿美元。
然而,如果不包括离岸金融中心在内,2006年的外国直接投资为700亿美元,与2005年持平。
这与该地区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的飙升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数额增长了125%,达到430亿美元(如果包括离岸金融中心则为490亿美元)。
巴西和墨西哥仍然是最大的接受国(各为190亿美元),随后是智利、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哥伦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