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天一大联考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二十六)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8、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9、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这一方法A. 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 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 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D. 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答案】D【解析】【详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来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选D;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但并未体现中外对比,故A 错误;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来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的产物,故B错误;青铜器在当时主要作为礼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工具,C排除。
2.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
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人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
这主要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B.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且国力强盛C.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 唐在西部地区开始建立有效统治【答案】C 【解析】【详解】材料“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人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说明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C;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商品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唐代政治清明,排除B;结合所学,西汉开始在西部地区开始建立有效统治,排除D。
3.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
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
这表明元朝时A. 科举制度稳定发展B. 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C.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故A错误;题干反映了蒙古人、色目人在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所占比例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占列传的七分之一,说明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从而任命中央政府信得过的蒙古人、色目人驻守云南,且涌现出一些杰出官员,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民族交融,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故D错误。
4.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
这些做法A. 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现B. 加快了明朝社会法治进程C.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D. 推进了国家监督制度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所提及的只是古代司法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不是高度成熟的表现。
故A 错误。
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实行的是人治,故B错误。
明朝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来整顿官僚队伍,保证官僚受到制度的约束,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司法的公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故C正确。
司法制度是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但与监察制度的发展无直接关联,故D错误。
5.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
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A. “三大政策”的推动B. 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C. 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D. 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答案】A【解析】【详解】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体现其开放性。
材料“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正是三大政策的推动的体现,故选A;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尚处于晚清政府统治时期,故B错误;中国政党政治尚处于发展阶段,故C错误;题目中末体现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故D错误。
6.1929年初,党中央刊物《红旗》在一篇文章中,称赞“朱毛所领导的农民游击队,能以代表着一切革命民众的武装反抗的要求,横行于湘、鄂、闽、粤各处。
这种英勇的斗争,无论它这一次的结果是胜利与失败,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说明A. 中国革命全面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 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正式形成C. 与国民党全面对抗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成立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得到了党内认可【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这种英勇的斗争,无论他这一次的结果是胜利与失败,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将有非常严重的意义”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得到了党内认可,D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且全面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排除B;1931年,与国民党全面对抗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成立,排除C。
7.下面为1949~1952年中国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情况统计表(单位:%),据表可知当时的中国A.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B. 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C. 私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 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1949~1952年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所占比重一直趋于上涨,自产自销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这说明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也说明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的千预,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影响力的增强,故排除C,选D;当时中国尚未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排除AB。
8.据统计,1978年中国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职务的领导人先后出访51个国家,1979年也有十几位领导人先后出访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
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频繁出访A. 表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B. 意在了解国外经济建设经验C. 反映了对外战略的根本转变D. 促成了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1978年中国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职务的领导人先后出访51个国家,1979年也有十几位领导人先后出访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表明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频繁出访意在了解国外经济建设经验,故B正确;由时间来看,当时我国对外开放刚刚起步,不能说逐步形成,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战略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外交关系重大突破的信息,排除D。
9.18世纪初,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
此状况可折射出A. 欧洲商业霸权的转移B. 英荷对外贸易争夺激烈C. 荷兰造船业日益衰落D. 俄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可知英国逐渐取代荷兰成为新的欧洲商业霸主,故A正确。
材料中强调的是英荷对外商船数量的变化而非英荷对外贸易的争夺,故B错误。
材料中并未提及荷兰造船业的发展,故C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商业霸权的变化而非俄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故D错误。
10.1892年,波兰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这反映出《共产党宣言》A. 其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B. 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C. 其诞生与工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D. 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不平等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即《共产党宣言》与工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
从发行的份数可以推断出在一国的欢迎程度,实际上也就可以判断国工人运动状况和大工业发展的程度,故选C。
《共产党宣言》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而且材料也没有反映《共产党宣言》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排除A。
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各国工人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排除D。
11.从1947年2月到1948年2月,苏联先后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签订了贸易协定和支付协定,其意图是A. 打造苏联为首的经济共同体B. 应对东欧国家经济危机C. 遏制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D. 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时间和苏联签订协定的东欧国家可知,苏联的意图是打造苏联为首的经济共同体,故A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苏联意图是应对东欧国家经济危机,排除B;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时间不符,排除C。
北约在1949年建立,时间不符,排除D。
12.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
这反映出A. 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B.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C. 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D. 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通过政府制定经济计划来干预经济发展,故B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