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科学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内科学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3、肺血管收缩与血管的重构:
慢性缺氧肺血管收缩、张力增高,缺 氧时肺内产生多种生长因子直接刺激动脉 管壁平滑肌细胞、内膜弹性纤维及胶原纤 维增生,导致管壁增厚硬化,管腔狭窄
4、血栓形成:多发性肺微小动脉原位血 栓形成 5、其他:
肺血管疾病、肺间质疾病、神经肌肉疾 病等引起肺血管的病理变化,是肺血管腔狭 窄、闭塞、肺血管阻力增加等
[临床表现]:
肺心病分期: 肺、心功能代偿期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临床表现]:
一、肺、心功能代偿期
(一)症状:咳嗽、咳痰、气促、心悸、呼吸 困难、乏力、劳动耐力下降等。 (二)体征:发绀、肺气肿征、肺部感染体 征、肺动脉高压与右室肥大及胸内压增高的 体征。
二、肺、心功能失代偿的表现 (一)呼吸衰竭的表现
二、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
肺动脉高压 右心发挥代偿、右心肥厚
右心衰竭:
(舒张末期压正常)
右心失代偿 右心扩大与右心功能衰竭
(舒张末期压增高)
左心衰竭:
多因素共同持续作用导致左心肥厚、 左心衰竭: 缺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及血容量 增多、感染及细菌毒素的作用等。
三、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
缺氧和高碳酸血症也可导致脑、肝、 肾、胃肠、血液及内分泌系统等发生病 理改变,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
第二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排除各种引起肺动脉高压的疾病, 与各种引起肺动脉高压的疾病相鉴别
第二节
治疗:
主要针对血管收缩、内皮损伤、血栓形
成及心功能不全等
目的:恢复血管的张力、阻力与压力,
改善心功能、增加心排量,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节
一、药物治疗 (一)血管舒张药:
1、钙拮抗剂:剂量较大、20%人有效 2、前列环素:不仅可扩张血管降低肺动脉压,长期应
第一节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
按照病因、病理生理、治疗方法及预后分为 5大类及更多的亚类: 1、动脉性PH ,包括IPH 2、静脉性PH (左心疾病伴发肺动脉高压) 3、低氧血症相关性PH 4、慢性血栓或栓塞性PH 5、其他原因所致的PH
2003年WHO肺动脉高压会议分类,2004年ACCP,ESC修订
神经因素:交感神经兴奋
2、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
高碳酸血症本身不引起肺动脉收缩
PaCO2 [H+]
血管对缺氧
收缩敏感性
(二)、解剖学因素:
主要是肺血管解剖结构的重塑
1. 炎症累及肺小动脉,引起血管炎,管壁 增厚,管腔狭窄或纤维化,或完全闭塞 肺血管阻力增加。
2. 肺气肿压迫肺毛细血管,造成毛细血管 管腔狭窄或闭塞。肺泡壁破裂毛细血管 网毁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是指肺组织、肺动脉血管及胸廓的慢性 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 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增高,使右心扩张, 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并需排 除先心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流行病学]:
本病是常见病:上世纪70年代:>14岁患
致丛性肺动脉病和坏死动脉炎
第二节
流行病学:一种少见病

美国和欧洲:普通人群发病率为2-3/100 万、每年有300-1000名患者

多见于育龄妇女,平均年龄36岁、可发生 于任何年龄 我国无发病率的统计资料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
一、遗传因素: 二、免疫因素: 三、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四、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缺陷:
1. 右室肥大 2. 右束支传道阻滞 3. 肺型P波 4. 低电压
二、心电图表现: 1、右室肥大表现:
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 重度顺钟向转位
Rv1+Sv5≥1.05mv aVR呈QR型
2、肺型P波:高尖P,≥0.25mv 3、低电压:胸导联上 QRS正负波代数和小于0.8,
[诊断]:
有基础疾病:慢支、肺气肿、其他肺胸
疾病或肺血管病变等
有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或右心功能
不全的表现
有各种器械检查依据
[鉴别诊断]:
一、冠心病:均多见于老年人,常有与肺 心病共存。
鉴别:
心绞痛,心梗病史或心电图表现 左心衰发作史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易患因素 各种器械检查支持左心肥大为主的征象,肺
目的:排除继发因素、评估严重程度
一、血液检查:HIV,肝功能等 二、心电图检查 三、胸部X线检查 四、心脏超声检查
第二节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目的:排除继发因素、评估严重程度
五、肺功能检查 六、血气分析 七、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八、右心导管术:准确测定肺动脉压力的 唯一方法,诊断标准:静息:>20mmHg, 或运动>30mmHg,PAWP正常 九、肺活检

结合用药史选用抗真菌治疗
(二)、氧疗: 通畅气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 潴留。
(三)、控制心力衰竭: 肺心病心衰特点:
积极控制感染,呼吸功能改善后,心功能多
可自行改善,尿量增多,水肿消退,不需加 用利尿剂。
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可改善大部分心衰
缺氧及感染使洋地黄耐受性低,易中毒,用
肢体导联上小于0.5
4、右束支传道阻滞: QRS ≥0.12s V1呈rsR’型 V5、V6呈qRS型,S波宽大 T波方向与主波方向相反
三、超声心动图:
右室流出道增宽:≥30mm
右心室内径增大:≥20mm
右心室前壁增厚,左/右<2,左右室内径
比值<2。 肺动脉干或右肺动脉内径及右心房增大 等
第二节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idiopath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PH
一种不明原因的肺动脉高压。在病理上主要 表现为“致丛性肺动脉病(plexogenic pulmonary arteriopathy )”,即由动脉中层肥厚、向心或偏 心性内膜增生及丛状损害和坏死动脉炎等构成的 疾病
血管收缩、痉挛

缺氧是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1、缺氧性肺动脉收缩:
(1)、体液因素:占主导地位 缩血管物质增多:前列腺素、白三烯、5HT、 血管紧张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EDRF和EDCF的平衡失调:起一定作用 (2)、直接收缩肺血管平滑肌(组织因素): 缺氧使平滑肌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透性增加, 肌肉兴奋偶联效应增强。
1、症状:呼吸困难加重、食欲下降、头 痛、失眠,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 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2、体征:发绀、颅内压升高体征、周围 血管扩张的表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或出 现病理反射。
二、肺、心功能失代偿的表现 (二)右心衰竭的表现
1、症状:气促、心悸;腹胀、恶心、食 欲不振等
2、体征:发绀加重、右心扩大与心功能 不全的体征、大循环淤血的表现、肺水 肿及全心衰的体征
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
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量所得平 均肺动脉压(mPAP )>25mmmHg,或运动 状态下>30mmHg
此外,诊断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除满足上述标 准外,还应包括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或左心室舒张 末压<15mmHg 静息mPAP分度,轻:26-35,中度:36-45,重度:>45
第二节
临床表现:
一、症状:早期通常无症状,仅在剧烈活动时 感不适,随肺动脉压升高逐渐出现症状 1、呼吸困难:活动后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 2、胸痛: 3、头晕或晕厥: 4、咯血: 其他:疲乏、无力,雷诺现象,声音嘶哑等
第二节
二、体征: 均与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负荷 增加有关
第二节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病率为4.8%0,92年农村居民:患病率 4.42 %0,≥15岁人群约6.72%0 地域差异:三北(华北、东北和西北) 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 吸烟:吸烟者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年龄、性别:老年人高于青少年,男、 女无明显差异
[病因]:
一、支气管、肺疾病:最多见 COPD(80%—90%)、哮喘、支扩、肺 结核、肺纤维化,尘肺等 二、胸廓运动障碍疾病:较少见 胸廓畸形、脊柱畸形、神经肌肉疾病等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Hale Waihona Puke 二、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三、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
一、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一)、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因素 (二)、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 (三)、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滞度增加的 血液因素
一、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一)、功能因素:

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
(三) 、粘稠度增加、血容量增多:
主要是慢性缺氧所致:
继发红细胞增多
缺氧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缺氧使肾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加重
钠水潴留
强调:
功能性因素较解剖因素更为重要:
功能性因素是可逆的,是临床治疗 的重点,缓解期肺动脉压可恢复正常是 左证,缓解期家庭氧疗非常重要。 解剖因素中有可逆部分:如,原发性 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 血容量增多、粘稠度增加为继发改变
四、血气分析:
代偿期:PaO2下降,或合并PaCO2升高
失代偿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PaO2<60mmHg或合并PaCO2>50mmHg 提示呼

五、血液检查: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球压积及血黏度
升高 白细胞 肝、肾功能的异常 电解质异常
六、其他: 1、肺功能检查:对早期和缓解期 肺心病有意义 2、痰培养+药敏
思 考 题
1、什么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简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3、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如何分期? 4、肺动脉高压的X线表现有哪些? 5、肺心病的心电图表现有哪些? 6、肺心病心衰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指征是什么?有 哪些注意事项? 7、肺心病有哪些并发症? 8、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9、简述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主要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