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
预习与思考:
1.复习理论书上关于焓变的相关内容;复习移液管的使用方法。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为何以
CuSO的物质的量计算摩尔反应焓变?
4
②为什么锌粉用台秤称取,而
CuSO溶液用移液管准确量取?
4
③为什么保温杯要保持干燥、洁净?
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
2. 进一步练习移液管的使用。
3. 了解简易量热器的构造。
二、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在恒温恒压下的反应热效应叫做恒压热效应Q p ,而反应体系的焓变ΔH 与Q p
在数值上相等,即p Q ΔH =,因此恒温恒压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就用ΔH 表示,对于放热反应ΔH 为“-”,对于放热反应ΔH 为“+”。
在298.15K 时,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可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得到,即
θθ
r m B f m.B ΔH (298.15K)=νΔH (298.15K)
∑。
反应焓变也可以实验测定,测量方法很多,本实验采用保温杯和温度计作为简易量热计来测量。
假设反应物在量热计(图1)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是 在绝热条件下进行的,即反应体系(量热计)与环境不发生热量传递,那么反应热就只用于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
这样,从反应体系前后的温度变化、有关物质的质量、比热等物理量就可以计算出反应的焓变。
本实验是测定锌和硫酸铜溶液置换反应的焓变: Zn(s)+Cu 2+(aq)=Zn 2+(aq)+Cu(s)
(1)
)化(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K ΔT ;
C —溶液的比热容(kJ·kg -1·K -1);
)溶液的体积(—3dm V -;
)
溶液的密度(—3dm kg -⋅ρ; )量(升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mol V n ,以4CuSO 的物
质的量计。
由于是稀溶液,用纯水的数据近似代替,则C=4.18kJ·kg -1·K -1, ρ=1.0Kg·dm -3
由于简易量热计并非严格地绝热,在反应液温度升高的同时,量热计的温度也相应升高,而计算时又忽略此项内容,故会造成温度差的误差。
由(1)式可知,本实验的关键在于能否测得准确的温度值。
为获得较为准确的ΔT ,除仔细
观察反应时的温度变化外, 还要对影响ΔT 的因素进行校正。
其方法是:实验过程每隔30秒记录一次温度,然后以温度(T )对时间(t )做图,绘制T —t 曲线,如图2所示。
将曲线AB 和CD 线段分别延长,再做垂线EF ,与曲线交与G 点,且使CEG 和BFG 所围二块面积相等,此时E 和F 对应的T 值之差即为校正后的温差ΔT 。
这样可较客观地反映出由反应热效应引起的真实温度变化值。
三、仪器与药品
分析天平、台秤、玻棒、烧杯、容量瓶(250cm 3)、移液管(50cm 3或25cm 3)、洗耳球、简易量热计、秒表
4CuSO 溶液(0.2mol/L )
、锌粉(化学纯) 四、实验步骤
1. 用台秤称取3g 锌粉待用;
2. 用滤纸片将洗净的保温杯中残留的纯水吸干,然后准确移取100ml 4CuSO 溶液到已经洗净
擦干的保温杯中,盖好插有温度计的瓶塞,调节温度计的高度,使温度计的球泡全部浸入溶液中,但又不与杯底接触。
3. 不断水平地摇动保温杯,使溶液保持水平圆周运动(注意不能将溶液摇出),每隔30秒测定一次温度(温度读数需估读一位),直至4CuSO 溶液与保温杯传热达到平衡(两者可能温度有一定差异),即温度不变,继续每隔30秒测定一次温度,再测2分钟。
4. 迅速向保温杯中加3g 锌粉,立即盖好盖子,继续不停水平摇动,让锌粉与4CuSO 溶液充分混匀并反应,并每隔30秒记录一次温度。
当温度上升到最高点后再继续测定2分钟。
测完后将废液倒入回收桶。
(注意:要在保证溶液不溢出的前提下充分摇动。
温度升高非常迅速,若温度升高较慢,原因是没有摇匀) 五、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推法求得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ΔT 。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焓变,并与理论值比较,计算相对误差。
Zn(s)+Cu 2+(aq)=Zn 2+(aq)+Cu(s) θθ
r m B f m.B ΔH (298.15K)=νΔH (298.15K)
六、问题与讨论
(1)分析实验测定的反应焓变与理论计算的θ
m r H Δ有差别,分析原因。
(2)为什么温度上升到最高值后还要再继续测2分钟?
七、安全与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