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一:古代文学心得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半年的心得一、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即能够读懂文言文。
如果我们对文言文读不懂,或者理解不确切,那么,我们所做的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就是泛泛而谈。
要读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读多看。
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
通过多读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文法规律。
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看一些介绍古汉语规律的书籍,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
现在我的不少大学同窗,常常是从爱好唐诗、宋词开始的。
唐诗、宋词中的许多优秀篇章,的确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应该诵读和研究。
但是,我认为培养古文阅读能力,必须多读些文言散文;因为,散文的文法结构比诗词更正规,不像诗词那样多倒装、省略等现象,从打基础讲,多读些散文效果更好。
阅读散文,可以先读一些比较浅近的作品,像《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再进一步,就可以看《古文观止》、《史记》、《汉书》、《春秋左传》等书,在这里特别向大家推荐《古文观止》、《史记》这两本著作,因为它们易于诵读和理解。
要培养好古文阅读能力,如同学习外语一样,一定要下苦功,要花几年的时间多读多看,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以及掌握基本句法(判断句、倒装句、疑问句、省略句等)的结构。
二、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点和面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大范围的面,它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又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对这个大范围的面,我们可以找一两部中国文学史和历代作品选读翻阅,对各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这是应当具有的古典文学常识。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举例说,初唐、盛唐、晚唐等等是局部缩小的面。
至于王勃、李白、李牧等,那就是一个个点了。
要深入理解点,理解某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须放在他所处时代的文学环境中去考察,还要放在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个的点,必须把点和面结合起来。
二是左右前后的关系。
所谓左右关系,就是指一个作家同时代的与之比较密切的人物,他们在创作上常常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应当把他们联系起来研究。
例如苏轼、辛弃疾等,具有某些共同的创作倾向,就应当联系起来研究创作上关系密切的作家,经常形成一个豪放派,我们要把研究单个作家和他所属的那个流派放在一起来考察。
所谓前后关系,是指某个作家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对文学的影响。
例如:屈原的《离骚》就是吸收楚地民歌的风格,是对诗经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所以研究《离骚》要了解它与前代文学的关系是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评价作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比过去时代的文学家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如果对过去的文学家不了解,我们就不能在这方面作出判断。
三是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阅读古代作品和有关文献资料,必须区别博览和精读,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重要的书籍要多下功夫仔细读、反复读,一般的可以采取浏览的方法略观大概。
研究时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重点书上。
我读乐府诗时,仔细读了《乐府诗集》,因而对乐府诗的分类、体制、源流等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仿佛抓到了纲,许多问题就容易识别和掌握了。
《乐府诗集》许多小序、题解,内容翔实,引证丰富,我反复读了多遍,并根据它们提供的线索再去查阅有关资料,对乐府诗的理解就逐步得以深入。
博览也很重要。
许多同研究的点有关的面上知识必须了解。
浏览的面要广些,但可以读得快一些、粗一些,中国遇有同研究对象关系密切的问题就要仔细推敲。
三、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扩大文化知识领域需知晓当时的历史背景。
首先要多读些历史书。
中国历来文史二者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
文学作品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其内容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现象;要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熟悉历史。
像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那些伟大诗人的许多作品,与当时国家大事紧密相关,阅读时尤非熟悉历史不可。
多读历史,特别像《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不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而且对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史记》、《汉书》等不但文章写得好,语言比较规范化,有助于我们掌握古汉语规律,而且包含了大量为后世经常使用的典故,熟悉这些典故,对扫除古文阅读障碍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四、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需要了解一些目录书,以便日后查阅。
在目录书方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是根本,必须精读。
今人编写的读书指导一类读物,像《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群经概论》、《经子解题》、《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都是较好的入书,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学习原著。
此外,可以找一两本今人编写的工具书使用法一类书看看,作为向导。
总的说来,要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必须做到:要找得到材料,能读得懂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
懂得目录学,熟悉古代文献的门类和渊源,是为了能够顺利地找到材料。
多读些古文,多读些古代历史和其它有关文献,主要是为了懂得这些材料,把研究对象放在具体历史条件中来理解,能够对古代文学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心得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了古代的唐诗宋词,从什么也不懂到深刻理解诗里的含义.从跟着老师背着“锄禾日当午,汗滴河下土”开始到后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
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
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
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精的流露。
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是经常变化的。
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
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
”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
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
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
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
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最为精彩的当属对李白《将进酒》的点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謔。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看了字面,那么“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说愁之多,愁之长了,感情岂不过于沉重?可其中形象的充沛饱满,才是真正的盛唐气象的造诣。
如果和李后主的《虞美人》相比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形象就决不是盛唐气象了,而是一副可怜相。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用“长江”“黄河”才能构成盛唐气象呢?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又如何?“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林庚先生说:“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不觉得夸大,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不觉细小。
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的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
”近二十年来,古代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与研究方法的更新与多元有密切关系。
我国传统的考据、点评等批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历史的、社会学的批评方法仍然被广大研究者所运用;此外,现代西方众多的文艺研究方法,如神话型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形式主义批评方法、语义学、符号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新批评方法、信息论的研究方法等都有所尝试,而且在运用这些批评方法时,常常交叉、灵活地运用。
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古代文学研究的进展。
通过大学语文的这门课的学习,不仅使我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了古代大家的风范。
在大学里开设语文这门课会使学生对我国的文化和传统的认识有其无可替代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
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
我们今天想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就必然要和这些遗产接触,打打交道。
一般说来,文学遗产主要是古人写的作品,包括诗文集子,小说剧本,和一些记录作家的生平事迹的书。
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赵县的道觉乡明应王庙内,正殿四壁绘有的彩色壁画即是。
在那上面绘有元代演戏的情况,有演员忠都秀的扮相,还有吹笛打鼓的乐工。
据今人研究说画的是元人杂剧《须贾大夫谇范叔》的第四折。
而从横题帐额上“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还可以知道当时有一种流动性的剧团。
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
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当代的。
当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么容易。
没有记载,没有材料,这是经常碰到的。
当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经散失了,没有流传下来。
所以我们有些没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传说是景差作的,还靠不住。
西汉有个严助,他的作品也没流传下来,所以他们都成了没有作品的作家。
有些作家,作品虽然传下来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
南宋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的作品传下来的就很少,和“大诗人”的名号很不相称。
所以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同当代文学比较起来,就材料说困难是较多一些。
自然,不仅材料困难,还有语言文字上的困难。
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常变化的。
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
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
”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
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
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
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