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医案朱良春案1:(类风湿关节炎)张某,男,48岁,工人。
1985年3月12日初诊。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4年余,经常发作,发则周身关节游走肿痛。
遇寒更甚,气交之变增剧。
此次发作,症情同前,但局部有灼热感,初得凉稍舒,稍久则仍以温为适,口干而苦。
抗“O”为833u,血沉32mm/h。
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带数。
迭进温经散寒、蠲痹通络之品无效。
此寒湿痹阻经隧,郁久化热伤阴之证。
治宜泄化郁热,养血顾阴,佐以温经通络。
生地黄45g,肥知母12g,全当归10g,鸡血藤30g,广地龙10g,青风藤30g,制川乌8g,忍冬藤30g,土茯苓30g,虎杖20g,甘草6g,7剂。
3月20日二诊:药后自觉较适,关节热痛及口干苦减轻,苔薄舌红,脉细弦。
原方续服7剂。
3月27日三诊:关节热痛趋缓,口干已释,苔薄,脉细弦。
改服丸药巩固之。
益肾蠲痹丸3袋,每次6g,每日2次,食后服。
4月10日四诊:症情平稳,复查血沉18毫米/小时,抗“O”<500u。
继服丸剂以善其后。
[注]:益肾蠲痹丸处方:熟地黄、当归、仙灵脾、鹿衔草、炙全蝎、炙蜈蚣、炙乌梢蛇(蕲蛇效更好,但价格较昂)、炙蜂房、炙地鳖虫、炙僵蚕、炙蜣螂虫、甘草等,共研极细末。
另用生地黄、鸡血藤、老鹤草、寻骨风、虎杖,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
每服8g,日2~3次,食后服。
妇女经期或妊娠忌服。
案2:(类风湿关节炎)杨某,女,33岁,工人。
1986年4月5日初诊:去年10月开始周身关节疼痛,怕冷恶热,血沉147mm/h,经常发热(37.5℃~38.2℃),一度怀疑为红斑狼疮,但未找到LE细胞,嗣查类风湿因子(+),乃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迭用抗风湿类药物无效,长期服用地塞米松(3片/日)以缓其苦。
目前关节肿痛、强硬,晨僵明显,活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面部潮红虚浮,足肿,腰痛,尿检蛋白(++~+++),苔薄黄,舌质紫,脉细弦。
郁热内蕴,经脉痹阻,肾气亏虚,精微失固。
治宜清化郁热,疏通经脉,益肾固下。
生地黄45g,赤芍、当归、地鳖虫、炙蜂房、制川乌、乌梢蛇各10g,鸡血藤、白花蛇舌草各30g,仙灵脾、苍耳子各15g,甘草3g,10剂。
4月27日二诊:药后热未再作,关节肿痛显著减轻,乃又自行继服10剂。
目前已能行走,自觉为半年来所未有之现象。
复查血沉已降为60mm/h,尿蛋白(+)。
效不更方,激素在递减。
原方生地改为熟地黄30g,10剂。
益肾蠲痹丸3袋,每次6g,每日2次,食后服。
5月10日三诊:症情稳定,血沉已降为28mm/h,类风湿因子亦已转阴。
激素已撤,汤药可暂停,以丸剂持续服用巩固之。
9月2日随访:关节肿痛已消失,活动自如,体重增加,已恢复轻工作。
案3:(类风湿关节炎)林某,女,34岁,农民。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8年余,腕踝关节肿痛僵硬,手指关节呈梭形改变,长期服用消炎痛、地塞米松,未见好转。
近两年来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于1987年9月2日来初诊。
患者面部虚浮,指、腕、肘、踝、膝关节疼痛,晨僵约3小时,口干怯冷,关节得温则舒,苔薄腻、舌边色紫,脉弦细。
血沉54mm/h,抗“O”883u,类风湿因子阳性。
寒湿外侵,痰瘀交结,深入经隧,肾虚络痹。
治宜化痰消瘀,益肾蠲痹。
处方:制川草乌各10g,生熟地各20g,仙灵脾10g,乌梢蛇10g,炮甲片10g,炙全蝎末3g(分吞),地鳖虫10g,白芥子10g,炙僵蚕10g,骨碎补10g,全当归10g,徐长卿15g,生甘草6g。
另益肾蠲痹丸8g,一日3次,饭后服。
二诊:进药60剂,关节疼痛明显好转。
肿痛稍退,已能翻身坐起,但行走困难。
地塞米松减至每日1片。
原方去白芥子、僵蚕,加炙蜂房10g,补骨脂10g,肉苁蓉10g,30剂。
另益肾蠲痹九8g,一日3次,继服。
药后已能下床行走活动,关节肿痛基本已消除。
当地医院复查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23mm/h,抗“O”<500u。
地塞米松减至每日1/4片。
药既奏效,处理同前,丸药继服三个月,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地塞米松已停服,能骑自行车和从事家务劳动。
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复查均属正常。
嘱再服丸药6月,以巩固疗效。
案4:朱某,女,33,打字员。
1998年12月10日初诊。
全身关节疼痛,小指关节肿胀、晨僵1.5小时,发作半年,手指已变形。
辅检:AS0<250u,ESR30mm/h,RFl:63,CRP 3.0ug/L,IgGl9.3g/L,IgA 4.0g/L,IgM 3.65g/L,RBC 2.81×10 12/L,WBC6.5×10 9/L。
顷口干,舌红苔薄少津,脉细小弦,此顽痹之候也,治宜蠲痹通络,活血定痛。
(1)生黄花、生地黄、鸡血藤各30g,炒延胡20g,仙灵脾、徐长卿各15g,炙蜂房、炙地鳖虫、全当归各10g,甘草6g。
7剂。
(2)益肾蠲痹丸8g×2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12月30日二诊:药后症无进退,舌脉如前,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鹄也,原法继进。
(1)穿山龙50g,鸡血藤、威灵仙、生黄芪、青风藤、炒延胡各30g,炒白芥子、生地黄各15g,甘杞子、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水蛭、甘草各6g。
14剂。
(2)益肾蠲痹丸8g×2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1999年1月26日三诊:药后疼痛稍减,舌红苔薄,脉细弦,前法续进。
(1)上方加炮山甲、泽兰、泽泻各10g。
14剂。
2月21日四诊:疼痛进一步减轻,晨僵时间缩短,手指肿仍未消,舌苔脉象同前,原法出入。
(1)生黄芪、青风藤、炒延胡各30g,生地、皂角刺各20g,徐长卿、赤白芍各15g,胆南星、全当归、炙蜂房、炙僵蚕、炙地鳖虫各10g,全蝎末(分吞)3g,甘草6g。
10剂。
(2)益肾蠲翘痹丸8g×2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3月13日五诊:疼痛减而未已,肿虽消而未尽,工作时手指不灵活,舌脉同前,余无所苦,原法继进之。
(1)生黄芪、鸡血藤、油松节各30g,仙灵脾、熟地黄各15g,炙蜂房、炙地鳖虫、全当归各10g,甘草6g。
10剂。
(2)益肾蠲痹丸8g×2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3月28日六诊:疼痛以夜间为主,除关节变形未复外,已无大碍,原法巩固。
(1)上方加青风藤30g,赤白芍各15g,炙僵蚕10g,全蝎末3g(分吞)。
10剂。
(2)益肾蠲痹丸8g×2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4月10日七诊:关节基本不痛,手指梭形变形略消,舌正红,苔薄黄,治当以恢复手指之变形为主。
(1)鸡血藤、鹿衔草各30g,泽兰泻各20g,生熟地各15g,皂角刺、炙蜂房、炙地鳖虫、全当归各10g,全蝎末3g(分吞),甘草6g。
10剂。
此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继服三个月后,改以丸药巩固。
随访未复发,变形之手指,亦有所恢复。
案5:(类风湿关节炎)张某,女,33岁,工人。
1997年6月6日初诊:双手指关节肿痛,晨僵2小时,双膝、腕关节均肿痛,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此类风湿性关节炎之征兆也,治宜益肾蠲痹。
(1)鸡血藤、土茯苓、青风藤、鹿衔草各30g,仙灵脾、生熟地各15g,全当归、地鳖虫、炙蜂房各10g,甘草6g。
10剂。
(2)益肾蠲痹丸8g×2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6月20日二诊:药后痛减,肿消未已,有时失眠,便溏日数行,苔薄脉细,辅检:RF弱阳性,IgGl8.58g/L,IgA3.26g/L,1gMl.73g/L,x线示:右腕关节间隙狭窄,原法继进。
(1)上方加炒白术15g,夜交藤30g。
14剂。
(2)益肾蠲痹丸8g×4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7月4日三诊:关节肿痛时轻时重,晨僵已释。
余无所苦,脉舌同前,前法损益。
(1)6月6日方加油松节、生黄芪各30g。
14剂。
(2)益肾蠲痹丸8g×4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7月18日四诊:指腕关节时痛,汗出较多。
原法出入。
(1)生黄芪、油松节、土茯苓、鹿衔草、青风藤各30g,徐长卿15g,炙蜂房、地鳖虫、桃仁、红花各10g,甘草6g。
14剂。
(2)益肾蠲痹丸8g×4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8月8日五诊:关节疼痛呈游走性,晨僵已不明显,肿痛己较前减轻,原法继进。
(1)鸡血藤、青风藤、油松节各30g,赤芍、全当归、炙蜂房、地鳖虫各10g,甘草6g。
14剂。
(2)益肾蠲痹丸8g×4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8月18日六诊:症状时轻时重,汗出较多,肿已全消,前法继进。
(1)生黄芪、鸡血藤、油松节、浮小麦、青风藤各30g,鹿衔草20g,炙蜂房、地鳖虫、全当归各10g。
14剂。
(2)益肾蠲痹丸8g×4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11月24日七诊:诸症均减,脉舌同前,复检各项指标均已正常,余无所苦。
(1)上方加仙灵脾15g。
14剂。
(2)益肾蠲痹丸8g×4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随访已愈,嘱继服益肾蠲痹丸3个月,以资巩固。
案6:(类风湿关节炎)王某,男,55岁,个体。
1998年5月2日初诊:两手指肿痛,晨僵2小时,已历半年,呈梭状变形,两足底疼痛,行走、上下楼梯亦困难,局部得温则舒,手背灼热,痛如针刺。
辅检:RFl:80,ESR 33mm/h,ANA阴性,CIC阳性,GRP 27ug/mL,mp 251mg/L,IgGl9.2g/L,IgM 2.68g/L,IgA3.01g/L。
舌红,苔黄腻,脉细小弦,此为顽痹,痰瘀阻络,经脉痹闭。
治宜宣化痰瘀,蠲痹通络。
处方:(1)穿山龙50g,鸡血藤、威灵仙、青风藤、忍冬藤各30g,生地20g,羌独活、白芥子、皂角刺各15g,胆南星、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甘草6g,制马钱1.5g。
14剂。
(2)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蝎蚣胶囊0.3g×210粒,每服5粒,每日3次,饭后服。
5月18日二诊:药后症情时轻时重,关节红肿灼热,口干,苔薄黄腻,脉细弦。
有化热之征,宜参以清泄。
(1)上方加银花、赤芍各15g,知母、桂枝各10g。
14剂。
(2)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蝎蚣胶囊0.3g×210粒,每服5粒,每日3次,饭后服。
6月1日三诊:肿退痛止,手能握拳,舌苔黄腻,质红,脉细弦,前法巩固。
(1)上方30剂。
(2)益肾蠲痹丸4g×90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蝎蚣胶囊0.3g×420粒,每服5粒,每日3次,饭后服。
随访已愈,嘱继服益肾蠲痹丸3个月,巩固疗效。
于己百案1:(类风湿关节炎)李某某,女,22岁。
1997年12月31日就诊。
双腕及指关节酸疼半年余,加重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