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医案学(4)

中医医案学(4)

中医医案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谷 松
第四讲 宋金元 名医医案选评
主要内容
钱乙医案 李杲医案 张从正医案 朱震亨医案
钱乙医案
钱乙(公元1032 1113年 1032- 字仲阳,宋代郓州东平人( 钱乙( 公元 1032- 1113 年 ) , 字仲阳, 宋代郓州东平人( 今 山东东平县人)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化的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 山东东平县人 ) ,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化的儿科医生 。 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传世。 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传世。 钱乙首次将儿科疾患用五脏虚实寒热为纲加以分证归纳 为纲加以分证归纳, 钱乙首次将儿科疾患用五脏虚实寒热为纲加以分证归纳 , 每 儿科疾患 证分别五脏寒热补泻进行辨证论治,至今仍沿用于临床。 证分别五脏寒热补泻进行辨证论治,至今仍沿用于临床。 善于治疗小儿吐泻惊风, 泻青丸、泻黄散、 善于治疗小儿 吐泻惊风,泻青丸、 泻黄散、 泻白散等为其所 吐泻惊风 创之方。 创之方。 他的病案共有亲手治验儿科各证19则 全部载于《 他的病案共有亲手治验儿科各证19则, 全部载于 《 小儿药证 19 直决》之中。 直决》之中。 医案来源: 小儿药证直决》 医案来源:《小儿药证直决》
案二 肺热咳嗽案
钱乙医案
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 东都张氏孙九岁 , 病肺热。 他医以犀 、 珠 、 龙 、麝 、 生 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 牛黄治之 ,一月不愈 。其证嗽喘闷乱 , 饮水不止, 全不 能食。钱氏用使君子圆、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 能食。 钱氏用使君子圆、 益黄散。 张曰: 本有热, 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 又行温药 ?他医用凉药攻之 , 一月尚无效。 钱曰: 凉药 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 久则寒不能食 , 小儿虚不能食, 当补脾 , 候饮食如故, 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 即泻肺经 ,病必愈矣 。服补脾药二日 , 其子欲饮食, 钱 以泻白散泻其肺,遂愈。张曰:何以不虚?钱曰: 以泻白散泻其肺 , 遂愈。张曰 : 何以不虚? 钱曰: 先实 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 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
李杲医案
李杲(公元1180——1251 1180——1251年 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 金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市)人。李氏是易水张元素的高足, 金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市 李氏是易水张元素的高足,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 中医脾胃论的创始者, 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为中医脾胃论的创始者, 补土派开山 对论治内伤杂病有卓越的贡献,后人也称之为补土派开山, 对论治内伤杂病有卓越的贡献,后人也称之为补土派开山, 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治疗独具特色, 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治疗独具特色, 善用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之法调理各科疾病。 善用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之法调理各科疾病。对明清的 内科学影响很大,如薛立斋、汪石山、李中梓、张璐、 内科学影响很大,如薛立斋、汪石山、李中梓、张璐、胡慎 柔等都是善于补脾的医家。 柔等都是善于补脾的医家。 其医案散见于《兰室秘藏》 其医案散见于《兰室秘藏》及《脾胃论》二书中。 脾胃论》二书中。 医案来源:《兰室秘藏》 医案来源: 兰室秘藏》
钱乙医案
按:
此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肺家早有蕴热, 此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肺家早有蕴热,若投以清肺 泻热之药,本可热退喘平,其病向愈。奈何先医以犀、 泻热之药,本可热退喘平,其病向愈。奈何先医以犀、 珠、龙、麝等凉镇香窜、重坠耗真之药,诛伐无辜,反 麝等凉镇香窜、重坠耗真之药, 诛伐无辜, 凉镇香窜 伤脾气。脾气一虚,则输布失职,肺无所养。肺津不足, 伤脾气。脾气一虚,则输布失职,肺无所养。肺津不足, 郁热更加,欲借水自救,所以饮水不止。于此可见, 郁热更加,欲借水自救,所以饮水不止。于此可见,脾 胃气虚己成为病机的主要矛盾。钱氏先用使君子圆、 胃气虚己成为病机的主要矛盾。钱氏先用使君子圆、益 黄散补脾,是抓住重点的。候其脾气来复,饮食即进, 黄散补脾,是抓住重点的。候其脾气来复,饮食即进, 再以泻白散泻其肺家蕴热,而竟全功。 再以泻白散泻其肺家蕴热,而竟全功。
案一 潮热惊搐案
钱乙医案
皇都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西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斜,反露睛, 皇都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西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斜,反露睛, 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钱与李医同治。钱问李曰:病何搐也?李曰: 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钱与李医同治。钱问李曰:病何搐也?李曰: 有风。何身热微温? 四肢所作。何目斜露睛? 搐则目斜。 有风。何身热微温?曰:四肢所作。何目斜露睛?曰:搐则目斜。何肢 冷厥必内热。 何喘? 搐之甚也。 何以治之? 冷?曰:冷厥必内热。曰:何喘?曰:搐之甚也。曰:何以治之?搐惊 圆鼻中灌之,必搐止。钱又问曰:既谓风病,温壮搐引,目斜露睛, 圆鼻中灌之,必搐止。钱又问曰:既谓风病,温壮搐引,目斜露睛,内 热肢冷,及搐甚而喘,并以何药治之?李曰:皆此药也。钱曰:不然。 热肢冷,及搐甚而喘,并以何药治之?李曰:皆此药也。钱曰:不然。 搐者肝实也,故令搐;日西身微热者,肺潮用事。肺主多温且热者,为 搐者肝实也,故令搐;日西身微热者,肺潮用事。肺主多温且热者, 肺虚;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胜也;肢冷者,脾虚也。肺若虚甚, 肺虚;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胜也;肢冷者,脾虚也。肺若虚甚, 用益黄散、阿胶散,得脾虚证退。后以泻青丸、导赤散、凉惊圆治之, 用益黄散、阿胶散,得脾虚证退。后以泻青丸、导赤散、凉惊圆治之, 后九日平愈。 后九日平愈。
按:
钱乙医案
本案既非急惊,又非慢惊,而是虚实互见的抽搐病, 本案既非急惊,又非慢惊,而是虚实互见的抽搐病,潮热 抽搐,虽属实证,但热不甚重,且目微斜露睛, 抽搐,虽属实证,但热不甚重,且目微斜露睛,四肢冷而 大便微黄等,脾肺两虚之象极为明显。 喘,大便微黄等,脾肺两虚之象极为明显。故钱氏断为肝 木有余,乘脾侮肺之证,用益黄散、阿胶散, 木有余,乘脾侮肺之证,用益黄散、阿胶散,先补脾肺之 再用泻青丸、导赤散、凉惊圆,以泻木火之实, 虚;再用泻青丸、导赤散、凉惊圆,以泻木火之实,而收 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之功。此案论证用药,颇有理致可寻, 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之功。此案论证用药,颇有理致可寻, 是善于予人以规矩者。 是善于予人以规矩者。
李杲医案
案一 麻木案
麻木为风,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细较之则有区别耳。 麻木为风 , 三尺之童 ,皆以为然 , 细较之则有区别耳 。 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如绳缚之久,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 久坐而起 , 亦有麻木 , 如绳缚之久 , 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 良久则自已。以此验之,非为风邪,乃气不行。 良久则自已 。 以此验之 , 非为风邪 , 乃气不行。 主治之当 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如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 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如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火 动于中为麻木也,当兼去其阴火则愈矣。时痰嗽者, 动于中为麻木也 ,当兼去其阴火则愈矣 。 时痰嗽者 , 秋凉 在外在上而作也,当以温剂实其皮毛。身重脉缓者, 在外在上而作也 ,当以温剂实其皮毛 。 身重脉缓者 , 湿气 伏匿而作也。时见躁作,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与湿, 伏匿而作也 。 时见躁作 , 当升阳助气益血, 微泻阴火与湿, 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矣。 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矣。
李杲医案
案一 麻木案
李正臣夫人病,诊得六脉中仅得弦洪缓相合, 李正臣夫人病, 诊得六脉中仅得弦洪缓相合,按之 无力,弦在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 无力,弦在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证闭 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 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 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 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 致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 致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 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不减, 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不减,大小 便如常。 便如常。
案二 大头瘟案
李杲医案
遂用芩连各15g 苦寒泻心肺之火;元参6 连翘、板蓝根、 遂用芩连各 15g, 苦寒泻心肺之火 ; 元参 6 g, 连翘 、 板蓝根 、 15 马勃、鼠粘子各3 辛苦平清火、散肿、消毒;僵蚕0 马勃、鼠粘子各3g,辛苦平清火、散肿、消毒;僵蚕0.7g, 清痰利隔;甘草6 以缓之,桔梗0 以载之, 清痰利隔;甘草6g以缓之,桔梗0.3g以载之,则诸药浮而不 升麻0 升气于右,柴胡0 升气于左。 沉;升麻0.7g,升气于右,柴胡0.5g,升气于左。清阳升于 高巅, 则浊邪不能复居其位。 经曰: 邪之所凑, 高巅 , 则浊邪不能复居其位 。 经曰 : “ 邪之所凑 , 其气必 用人参6 以补虚,再佐陈皮6 以利其壅滞之气, 虚。”用人参6g以补虚,再佐陈皮6g以利其壅滞之气,名普 济消毒饮子。若大便硬者,加大黄,共为细末,半用汤调, 济消毒饮子。若大便硬者,加大黄,共为细末,半用汤调, 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且施其方,全活甚众。 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且施其方,全活甚众。
李杲医案
案一 麻木案
补气升阳和中汤:生甘草(去肾热)酒黄柏(泻火除湿) 补气升阳和中汤:生甘草(去肾热)酒黄柏(泻火除湿) 茯苓(除湿导火)泽泻(除湿导火)升麻(升阳助经) 茯苓(除湿导火)泽泻(除湿导火)升麻(升阳助经)柴 胡以上各3 苍术(除湿补中)草豆蔻仁(益阳除外寒) 胡以上各3g,苍术(除湿补中)草豆蔻仁(益阳除外寒) 以上各4 橘皮、当归身、白术以上各6 白芍药、 以上各4.5g,橘皮、当归身、白术以上各6g,白芍药、人 参以上各9 佛耳草、炙甘草以上各12 12g 黄芪6 呚咀, 参以上各 9 g , 佛耳草 、 炙甘草以上各 12 g , 黄芪 6 g 。 呚咀 , 每服15g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之。 每服15g,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之。 15
李杲医案
案二 大头瘟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