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禅》教学课件
首句:暗示禅室远离喧嚣,而上人不在僧舍,显示其不拘形迹,潇洒自 如的风度。 次句:溪鸟自在飞翔既显出环境清幽,又见出和谐愉悦。 第三句:“半在”既可理解为黄昏过半,也可理解为山路过半,暗示诗 人流连于优美山色,兴致不减,并不觉遗憾。 尾句:暗示上人已回到僧舍,连绵的钟声与视觉上的苍翠山色合二为一, 给人以悠远不尽之感,诗人似乎也得到了智慧上的开悟。
《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明】胡应麟《诗薮》
禅诗与意境
禅诗与意境
王维 (字摩诘,外号诗佛)常以 禅者目光观照万物,诗中自有
幽静、清澈、空灵之韵味,最
能传达禅悟的境界。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禅诗与意境
环境特点
山的空寂 苔藓的冷清 夕阳的微弱
体会诗眼的意味和知人论世。
禅诗与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泾
溪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这首诗寓含 着一种什么 哲理?谈谈你 的看法。
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告诫 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
禅与禅趣
口头禅也是禅吗?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 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 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 意指一个人习惯在有意或无意间时 常讲的说话语句。)
口头禅是一种禅病(禅宗末流,好 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 爲谈助,被斥爲“口头禅”。(例 如:不立文字)
禅与禅诗
快速阅读袁行霈的《诗与禅》的节选部分,思考文 章主要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禅能渗透进诗中?
禅诗与言外之意
删掉一些词语,将本诗变成五言绝 句,然后思考删减后的版本少了 环境特点不明晰 哪些意味。 诗人情感不丰富
过融上人兰若
禅室挂僧衣,窗外溪鸟飞。 半在下山路,钟声连翠微。
诗歌禅意不饱满
禅诗与言外之意
通过添加词语的方式(最好不要改变句子的顺序),将
本诗改写成散文。
(我来到)山头禅室,(但是朋友不在), (因为禅室里)挂(着)僧衣。(所以我 看)窗外,(但是窗外也)无人,(只有) 溪鸟飞。(因为哪里也找不到朋友,所以 我只好下山。但是山中景色很美,所以) 黄昏(我)半在下山路。(我)却听钟声, (因为钟声突然响起,所以我才发觉是黄 昏,我想着这时朋友应该回来了,于是眺 望山头,但是看不到禅室,似乎只看到钟 声荡漾开去,)连着翠微。
诗与禅的沟通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禅对诗的渗透主要 体现为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
诗与禅是相通的,它们都需 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注重 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 意。
禅与禅诗
偈:禅师开悟时以诗句形式表达自己开悟的境界。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禅与禅诗 嗅 梅——唐.无尽藏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悟道诗
以春喻道。佛法无所不在,不假外求。
清净虚空 的意境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 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
清净虚空的意境
禅意理趣
大千世界在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 “返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对于佛性的实现,主要 是在于返观自我的“顿悟” )。
禅诗与意境
终南别业
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 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 教。 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 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全诗没有描绘 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 悠闲自得的心境。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 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 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 自然的美好。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禅与禅趣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
空静善净 ——佛心
禅与禅趣
“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诗境通于禅境”
禅,汉传佛教术语,最早源自禅 那,汉译静虑,原为静坐思虑之 意。 禅趣就是在宁静祥和、空灵幽静 的境界中,人内心生成的一种独 特审美体验。
叙事:访友不遇→ 享受自然美 景。
踪迹:找上人→禅室→窗外→ 下山→听钟声连翠微。( 静修? 主动融入自然?→物我两忘 )寻 禅求佛开悟的过程! 找到诗句间的关系,还原了作 者的思维路线图,体会到了诗歌 的言外之意。
禅诗与言外之意
把握诗歌的言外之意的方法
做减法,体会意象、修饰词 蕴含的意味。 做加法,梳理思路脉络,感 悟言外之意。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禅诗与意境
禅境与诗境既有相通之处,了解禅宗的哲思,有助于提升 人生境界及诗词作品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重视意境, 欣赏诗词时,反覆揣摩诗词中 意象(即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 心境或某种情感的物象),用 心体会诗中意在言外的词语/诗 句,以深入领会其中意境,要 展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 独归远。 请结合全诗,说说“独”字有 哪些意味?
第一二句:苍苍写竹林寺所在山 色苍翠,树木葱茏,杳杳状钟声悠 远,两个叠词勾勒出了上人归山时 幽深寂静的氛围。三句让人想起了 陶潜的“带月荷锄归”,有一种闲 淡潇洒的兴味,斜阳有一种暖色调, 最后一句见出淡淡的忧伤和惆怅的 意绪。寺院是佛家弟子的修身之所, 也是世俗之人向往的心灵净化之地。 刘长卿个性刚直,失意待官,而此 时灵澈诗名未著,此次游方后将返 回以前的僧寺。深受官场困扰的刘 长卿羡慕灵澈的身心有所皈依,然 而自己却不能斩断俗念。“独”字 不仅有依依不舍的牵挂,也有对上 人的欣羡,更有感于身世的淡淡的 忧伤与落寞。
禅诗与言外之意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②
山头禅室挂僧衣, 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 却听钟声连翠微③。
①融,诗人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指和尚的住所。②綦 毋(qíwú)潜:盛唐诗人。③翠微:青翠的山色。
禅诗与言外之意
试着进入诗歌的意境,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初读感受,说出最触 动自己的句子是哪一句,以及从中读出了什么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