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试题

九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试题

定南二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十二月份月考初三历史试卷第Ⅰ卷命题人:叶志峰审题人:汪敏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遗址和文物代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明,期中代表非洲文化的是()A、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B、空中花园和汉莫拉比法典C、罗马广场D、克里特的王宫遗址2、下列有关西欧封建社会的表述,错误的是()A.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以血缘为纽带B.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C.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D.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3、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中写道:“在这些土地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也许这里还有数额可观的棉花,我认为不用带回西班牙,只要在这里就可以卖得很好,比如卖到(蒙古)大汗的那些大城市里。

”从他的叙述中,你能够得到的结论是()A.东西方贸易日渐频繁B.资本主义制度形成C.哥伦布追逐商业利润D.当地人用黄金做饰品4、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

这里的“紧箍咒”是指()A、《人权宣言》B、《权利法案》C、《拿破仑法典》D、《独立宣言》5.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下列历史人物中,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永载史册的是()A.但丁 B.华盛顿 C.林肯 D.亚历山大二世6.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代表着人类民主文明历程的重要成果。

它们的内容各具特点,下面对四部文献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A.《权利法案》—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B.《独立宣言》—以法律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C.《人权宣言》—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1787美国宪法—宣告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7.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

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A.君主立宪制的形成B.殖民霸权的确立C.垄断组织的出现D.工业革命的发展8.科技发明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在享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有()①火车机车②电脑③汽车④白炽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距今150年前的元旦,是美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天。

因为从这天起,由总统林肯颁布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重要法令开始生效了。

这个法令是()A.《共产党宣言》B.《人权宣言》C.《宅地法》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0.(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中谈到:“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为此俄国()A.实行农奴制改革B.推行新经济政策C.颁布《土地法令》D.确立计划经济体制11. 结盟是战争的序幕,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

属于同盟国的是A.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B.英国、法国、俄国C.德国、俄国、意大利 D.英国、奥匈帝国、法国12.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的战争。

但是,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所折磨。

这场战争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C.战争引起民族解放运动B.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D.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13.某校网站要开展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为主题的讨论活动,需要一位伟人的插图。

请你在下面的图片中为该网站挑选一张插图()A.爱因斯坦 B.达尔文 C.牛顿 D.贝多芬14.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理论到现实的发展过程。

下列各项中,第一次实现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史实是()A.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成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15.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与“列宁”“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俄国二月革命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成立D.俄国十月革命第Ⅱ卷二、综合题(共三小题,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案纸上)16、阅读下列材料(4分)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二:过去的西方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日本政府派使者到大唐学习后兴起的改革是什么?(1分)材料二中“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指的是哪次改革?(1分)(2)结合材料,想一想日本民族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借鉴?(2分)17、阅读下列材料(6分)材料一“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材料二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

”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请回答:1、苏俄通过什么政策希望“一举消灭市场关系”?(1分)为了“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又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2)依据材料二并从经济的角度看,20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2分)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2分) 18、进入近代,欧洲文明强势崛起,法国是近代欧洲文明的重要发动机之一。

探究历史,回答问题。

(10分)【变革先导】(1)法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起源于法兰克王国。

8世纪时,法兰克王国宫相进行改革,实行釆邑制度,奠定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

领导这次改革的人是谁?(1分)材料一“14日,星期二,无事。

”这是路易十六对1979年7月14日的描述,显然这一天在国王看来十分平常,甚至有些平淡。

但是,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该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

7月15日早晨,路易十六听到了大臣的汇报。

他吃惊而困惑地问:“怎么,早饭啦?”大臣回答说:“不,陛下,是一场革命。

”(2)材料一中的“革命”是法国历史上的哪次革命运动?(1分)这次革命对欧洲和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材料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国际歌》(3)法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请写出这个政权的名称,并结合材料二《国际歌》的歌词内容与所学知识,谈谈这个政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2分)【精神丰碑】材料三“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4)法国引领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潮流。

请结合材料三介绍伏尔泰这句话所反映的观点,并说明启蒙运动与材料一所讲的“革命”之间的关系。

(2分)【巨人风采】(5)拿破仑是法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有人赞他为“英雄”,也有人说他是“魔鬼”。

你的看法如何?并说明理由。

(3分)定南二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十二月份月考初三历史答题卡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16小题4分,第17小题6分,第18小题10分,共20分)16(1),(1分),(1分)(2)启示:。

(2分) 17(1),(1分),(1分)(2)成就(2分)表现(2分)18(1)(1分)(2),(1分),(1分)(3)政权(1分)精神(1分)(4),(1分),(1分)(5)看法(1分)理由(2分)答案:AACBB CDBDA ADBDD16、(1)大化改新,明治维新(2)勇于改革、善于学习等17、(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转变(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完全使用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等。

(4分)18、(1)查理马特(2)革命:法国大革命或1789年法国革命或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1分)影响: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1分)(3)政权名称:巴黎公社。

(1分)精神:无产阶级反抗压迫、追求真理、无私无畏、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

(1分。

答出其中1点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皆可)(4)名称:启蒙运动。

(1分)观点: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天赋人权等。

(1分。

答出其中1点或其他言之成理的亦可)关系: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材料一所讲的“革命”作了理论准备(或答起了思想动员或起了推动作用亦可)。

(1分)(5)“英雄”说。

功勋:颁布了《法典》;发展资本主义;防止波旁王朝复辟,捍卫法国革命成果;前期的战争,打败了反法同盟的进攻,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革命思想,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

“魔鬼”说。

过失:极具野心,善于权谋,以政变夺权;恢复帝制,建立法兰西帝国;对外穷兵黩武,奴役其他民族国家。

辩证说。

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评分说明:共3分,观点1分,理由2分。

“英雄狮”说、“魔鬼”说须各提供2点理由,辩证说须从正反两方面各提供一点理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