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刘艳芳)-第13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刘艳芳)-第13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滞后发展模式
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 尽快地获得收益,增加收入,待直接生产部门发展成长 并有了较大的收益后,再利用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基础设 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经济专家赫希曼—不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倡导者, 他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 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他批评传统的优先发 展基础设施理论,认为这是一种“超能力的发展”,不 能刺激引致投资(引致决策)
工业用水
工业用水一般是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 加工、冷却、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其中也包括工、 矿企业内部职工生活用水
在规划时,可按万元产值用水量和远景工业产值进行估算, 也可按趋势法和相关法进行预测
城市市政公共服务用水
规划时按占城镇总用水量比例(10%~20%)估算
§2 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
优先发展模式
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 行投资和建设,不然就会产生工业发展后电力不足、道 路不畅,临时弥补又会出现巨额资本无法筹集,从而丧 失时间、制约经济增长等问题,所以基础设施应优于直 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为直接生产部门提供外部经 济效果,从而达到收益递增的目的。
一维空间线路,如铁路、公路和内河航道 二维空间线路,如航海线路 三维空间线路,如航空线路
综合运输网的构建
运输线布局规划内容
确定运输线路的走向 选择运输线路的类型 确定运输线路的技术标准
综合运输网的构建
运输线类型及技术指标(铁路)
综合运输网构建
运输线类型及技术指标(内河)
综合运输网构建
运网中的点
运网中的点是指线路终端的港、站和枢纽。线路的 运输作用是通过港、站、枢纽实现的。根据输送功能的 差异,运网中的点分港(站)、枢纽(单一运输方式的 枢纽)和综合运输枢纽三个等级规模。
综合运输网构建
综合运输枢纽的类型
铁路—公路运输枢纽
主要由铁路枢纽和公路枢纽组成。其中铁路枢纽为骨干,公 路担负为铁路枢纽集散货物和输送旅客的任务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综合运输网的构建
概述 综合运输网是指由多种运输方式的线路、港站和枢 纽共同组成的,彼此协作、相互补充、紧密联系的交通 运网,是交通运输点和点的连线的集合。
综合运输网的构建
线
运网中的线是指运具借以运行的天然的或人工的轨 道或轨迹,是运输发生的基本因素之一 。
港口在城市中的布局要求
港口在城市建设上的要求 : • 港口位置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相协调,尽量避免将来可能 产生的港口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 港区作业布置应不妨害城市卫生、不影响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安全 • 城市客运码头应接近市区中心,应布置在城市生活居住区以外的 地区 • 港口布置应不截断城市交通干线,要与城市取得方便的交通联系, 并保证城市有水陆联运的条件
港口在城市中的布局要求
在选择港址时,必须满足港口技术上和城市建设上两个方面的要求: 港口本身的技术要求: • 港口位置应选在水深及海(河)岸稳定外,风浪小,没有或很 少冲刷淤积,并有适合的流速及良好的地质条件 • 港口必须有足够的水域面积 • 港区要有足够的码头岸线及良好的避风条件 • 港口陆地面积必须保证能够布置各种作业区及港口的各项工程 设施,并有继续发展的余地 • 港口位置应使建港工程造价及以后的经营管理费用减少到最低 限度,并有方便的水、电、建材等供应条件
排水规划
区域排水规划步骤
污水量预测
按用水量的80~85%计,或工业污水和和生活污水分别计算
污水管网规划
根据地形和水网划分排水区域,确立排污管走向,断面, 泵站位置
污水处理厂设置
一般选择距城镇工业区一定距离的河流下游,经物理、生 物、化学等方法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入河道
排水规划
§1 基础设施的特征与作用 §2 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
§3 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4 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5 区域电力规划
§1 基础设施的特征与作用
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 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 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 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 会性服务设施。
• 通过城市的铁路线,最好布置在城市绿带里 • 尽量减少铁路和城市道路的交叉 • 铁路的布置应有利于观瞻和改善社会主义城市的面貌 • 应避免妨碍城市的发展
综合运输网构建
城市对外交通布局
铁路在城市中的布局要求
公路在城市中的布局要求
a— 过境公路交通引出,从城市外 围通过,车站设在城市边缘入口处; b— 高等级公路宜离城镇一段距离 ,用入城道路与城镇联接; c— 利用大城市的交通干道作为对 外公路的交通联接线时,应与城市中心 区相切,不宜过于深入; d— 中心区外围设有环路的大城市 ,利用环路使过境交通不穿入中心区; e— 特大城市以公路组成的外环路 ,可兼作为城市近郊工业区之间联系的 交通干道; f—公路与城市道路自成系统互不 干扰,在一定的入口处与城市道路联接 。
需电量预测
一般采用增长递推法、单耗法、综合分析法等预测区域总用电 需求量。
区域电力规划内容
电源建设规划
电源一般分为火电、水电、核电以及风能、潮汐能电站等。我 国电力行业应优先发展水电,适当发展大型火电,积极发展核电 和其它电能。
电网规划
输变电网按其电压等级可分为低压、中压、高压和超高压,电 压越高,输送容量越大,距离越远。因此,一个地区的电网结构 要根据负荷量的大小和输送范围选择适宜的主网架和送配电网络。
区域排水规划中注意的问题
综合利用问题
水资源是一种多用途的资源,兼有航运、发电、灌溉、供水 之功效。供水规划应在水资源综合利用、统筹安排供需平衡 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否则会形成抢水现象
开源节流,合理用水
• 向地下要水 • 海水淡化或用海水 作为冷却水 • 跨流域调水
• 建立水源工程,修筑水库, 扩大蓄水量 •人工降水 • 污水再利用
基础设施的作用
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基础设施是一个产业关联度大,劳动密集型的部门, 投 资的60%左右成为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40%左右转化为劳 动者工资收入和生活消费基金。 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基础设施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半军事性质,要直接为军事服务
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即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发展这 一总目标所确定的基础设施与直接生产部门的建设优 先次序和投资比例上的战略筹划与安排。
农村用水
农村用水包括农林牧副渔及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总的用水量。 其中以灌溉用水量所占比重最大 在规划时,可根据各种作物的灌溉定额乘以种植面积得出灌溉需 水量
给水规划
区域给水系统规划内容
水源规划
一是指地表水,包括江河水、湖泊水以及海水等。二是 指地下水,包括浅层水、承压水、裂隙水、岩溶水和泉水。
三种模式的比较
§3 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任务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任务是:在全国统一交通运输 网指导下,根据地区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以及区内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布局的特点,选择合 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各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有 秩序地构筑地域综合运输网。
机场在城市中的布局要求
• 有充分的机场地,合理设置跑道位置 • 考虑自然条件,满足净空要求 • 与城市有合理的间距,既不影响城市环境 • 与机场导航通讯影响的干扰源保持一定的距离
运网系统——类型
• 单一径道网络
• 树状网络
• 回路网络 • 格状网络
运网系统——通达性
运网的通达性(运网的功能),取决于交通网中点 和线的数目、组合和空间连接状况。衡量运网通达性的指 标很多,比较常见的指标有运网密度和运网连接性。 运网密度是衡量地区交通运输发达情况的重要指标。 它是地区各类交通线路的总长度同地区总面积之比值。
区域电力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从持续发展角度规划电源建设
从持续利发展的角度,合理安排水电、火电、核电、风能、潮 汐发电的比例。
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并重
基础设施的特性
长期性 基础设施施工周期长、消费周期长、效益回报期长 间接性 基础设施具有较大的外部经济性,其投资效益往往分散体 现在其服务对象的效益上,这种间接效益远远超过直接效益。
基础设施的作用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基础设施是生产力要素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一个现代化社 会的物质生活丰富程度 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官
排水规划
区域排水规划中注意的问题
加强水源保护和污水治理
• 搞好水土保持,建立水源涵养林和水源保护区 • 要治理污水,采取厂内治理和城市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措施
给水规划
雨水规划
污水规划
§5 区域电力规划
区域电力规划内容
现状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包括发电厂、变电所及输配电线路的主要设备规范、位置和接 线方式,运行的经济性,扩建、改造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用电负 荷的负荷结构、负荷分布等。
同步发展模式
同步发展模式,指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 比例投资、共同发展 。 经济学家纳克斯是大推进理论的倡导人,他于1953年 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主张对工业、 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 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 行平衡增长战略。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穷困是由于经济 落后、收入太低,导致供给方面储蓄水平过低,需求方 面市场容量太小,投资引诱不足,从而造成贫困恶性循 环,这就是所谓“纳克斯陷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