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9~12章)【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9~12章)【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
第9章科举制度
一、填空题
1.提倡“唯才是举”,颁布“求贤令”的是汉魏六朝时期的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曹操
【解析】汉代选拔人才实行“察举”和“征辟”制,但是这些制度很快就暴露出它的弊端。

首先是被选的范围有限,都为官僚和富豪子弟;其次是以财产为入选标准,因此所选人才未必都是贤才,财富钻营者大有人在。

曹操看到了这种弊端,提倡“唯才是举”,并直接颁布了“求贤令”,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推荐、任用,这种用人制度也被后世所提倡和学习。

2.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始于______代。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科举制度始于______朝,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中山大学2010年研]
(2)中国的科举制产生于______代。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隋
【解析】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两科,以选拔人才。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

这就是科举
制的真正开始。

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3.古代实行科举制度时,将殿试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始自于______朝。

[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宋
【解析】宋代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并做了一些重要的改革。

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到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为“三甲”。

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以称“状元”。

南宋以后,专以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其后历代成为定制。

4.在科举考试中,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______中都考取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殿试
【解析】乡试及格者都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取中后,通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5.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在诸多科目中设“______”,以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明经、进士
【解析】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
策问取人。

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6.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______是一省范围之内的考试,参加者必须是秀才,考试及格就成为“举人”。

[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乡试
【解析】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三级,其中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

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在秋八月,故又称“秋闱”。

参加者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都叫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解送朝廷录用之意。

中举以后,既可以继续参加会试,也可以担任教职,做学官,还可以参加大选,候补知县。

7.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______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考中者称秀才。

【答案】院试
【解析】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选拔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其考试流程主要包括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其中童生试也叫“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后面的科举考试。

8.在我国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中,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______”,第三名称为“______”。

【答案】榜眼;探花
【解析】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

殿试分三
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二甲第一名叫“传胪”。

前十名名次决定之后,皇帝首先接见,称为“小传胪”,然后再于太和殿接见全体进士,称为“大传胪”。

接见时,御旨宣布名次,同时宣布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9.清朝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级为______,在各省省城举行,取中者称______,第一名称为______。

【答案】乡试;举人;解元
【解析】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级别从低到高依次为: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参加乡试的是秀才,考取者称“举人”,已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为“解元”。

10.明清科举考试中,会试在乡试之次年三月举行,又称______,取中者称为______。

【答案】春闱或礼闱;贡士
【解析】明清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是春三月,因由礼部主持,所以又叫“礼闱”或“春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称“杏榜”。

主考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均由一、二品大员担任,并且必须是进士出身。

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是举人,考试地点在北京贡院。

会试取中后,通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11.______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俗称官制)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答案】科举制度
【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
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称为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俗称官制)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12.汉代实行______,即担任“二千石”(汉代郡守级官的称呼)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年以后,可以保举自己的一个子弟任“郎官”,苏武就是由父亲保举做官的。

【答案】“任子”制度
【解析】据《汉官仪》所载,汉政府规定:“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意思是,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即可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

此制度至少在汉武帝时就已通行。

汉代史书里所说的“少以父任为郎”指的就是这种任官制度。

二、判断题
1.“连中三元”是指旧时科举考试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得第一,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第一名,就称为“连中三元”。

乡试及格者都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解送朝廷录用之意。

会试取中后,通称“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二、三名称“榜眼”“探花”。

2.明清时期,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

[中
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乡试及格者都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解送朝廷录用之意。

会试取中后,通称“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会试之后接着举行殿试,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第一名,就称为“连中三元”。

3.殿试制度是由武则天首创的,但在宋太祖时才被正式纳入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之中。

【答案】正确
【解析】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

宋太祖时,正式将其纳入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到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为“三甲”:第一甲由皇帝赐以“及第”名义,第二甲赐以“出身”名义,第三甲赐以“同出身”名义;三甲都可直接授官,有的还能很快得到高官。

4.明清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发榜时正值杏花盛开,故称“杏榜”。

【答案】错误
【解析】明清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发榜时正值桂花开放,因而叫作“桂榜”。

参加者必须是秀才,秀才乡试及格就称为“举人”。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时间在秋八月,故又称“秋闱”,地点在各省城(包括京师)的贡院,贡院的外墙很高,上植荆棘,故又称“棘闱”。

“杏榜”是指明清科举考试时会试发榜。

5.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将近一千三百年,其中光绪三十一年甲辰恩科是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