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的类型2

网络传播的类型2


(1)发送速度快 (2)多媒体交流 (3)手法方便 (4)成本低廉 (5)更为广泛的交流对象 (6)安全


二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1广泛性(打破地域、心理界限)


2偶然性
3匿名性 4多重新(我非我)


以新浪为代表的商业门户网站开辟了“新闻中心”或“新 闻频道”,商业网站开始涉足新闻传播。 在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时间尤其是突发事件上,新浪网的 新闻报道有着突出表现,在时效性、更新频率等方面令传 统新闻媒体切实感受到了网络传播的威力与威胁。


2001年11月《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出台,使商业网站参与新闻传播受到更多的限制。


《环球企业家》——网易
李玉霄
《南方人物周刊》——腾讯
“在高峰期,一个头条新闻几秒就能有几万点击量,而在新闻稿件后面的网 友即时留言评论作为及时反馈信息是传统来电、来信说无法替代的。

新媒体的体制优势是吸引媒体精英的重要因素, 其拥有灵活的员工激励体制。 目前绝大部分传统媒体都是国有控股事业体制, 缺乏体制上的灵活性。




四 网络组织传播的主要形式
组织内的网络传播 Intranet(内联网)(企业内部网 )


Intranet 与 internet 相比,可以说 Internet 是面向全球的网 络,而 Intranet 则是 Internet 技术在企业机构内部的实现, 它能够以极少的成本和时间将一个企业内部的大量信息资源 高效合理地传递到每个人。Intranet为企业提供了一种能充 分利用通讯线路、经济而有效地建立企业内联网的方案,应 用Intranet,企业可以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 进销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等。 过去,只有少数大公司才拥有自己的企业专用网,而现在 不同了,借助于Intranet技术,各个中小型企业都有机会建立起 适合自己规模的"内联网企业内部网,企业关注Intranet的原 因是,它只为一个企业内部专有,外部用户不能通过Internet对 它进行访问。

在群体中,人们身份完全平等,与其在现实中的社会地位无 关。 不具有强制性,因此流动性较大。


二 网络传播中BBS的主要特点

1 匿名性与平民化 2 群体成员通过BBS参与议程设置
3 反映民生、网上舆论与现实互动 4 BBS赋予群体成员新的身份地位




三 集合行为与“网络暴民”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类型
第一节、网络大众传播

一 网络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体 美国第一家网上报纸上加利福尼亚的《圣何塞信 使报》,该报电子版创办于1987年,开创了网上 报纸的新纪元。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传统媒体的上网浪潮。


美国目前著名的网络媒体有:
门户网: 新闻网:www.nytimes

第二节 网络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群体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 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组织是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 标,构成一个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形成途径 成员规范 结构层次
自然形成 不是很严 松散
社会需要、人为 严格按照规章 系统的阶层、等级





(五)中国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阶段(2005年至今)
注重互动、强调参与,以用户为中心,充分激发用户的主动性和 原创性。 其最主要的表现形态就为博客,博客的大众化最大限度地挑战了 传统媒体大众传播的单向性。



CNNIC发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显示,2002年以 来,博客的数量在中国增加了40多倍,截至2007年12月26日, 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博客作者人数达4700万,平 均近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 。 其中,活跃博客作者数量占博客作者总数的36%,近1700万人 调查显示,博客涉及的领域已涵盖几乎人们日常生活的所 有领域,文化、军事、经济、旅游、生活等各个行业都能找到 相关的博客内容,因此博客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 在本次受调查的博客作者中,男性占43%,而女性占57%,这 与传统上网民中男女性比例的55:45恰恰相反,博客在女性用 户中的应用普及度更高 。
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 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状态,使其对周围的 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网络暴民
是由2006年网络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虐猫事件”、“铜 须事件”而引发“网络通缉令”产生的新词汇。

三 网络大众化传播的特点 (1)互动新强 (2)多媒体化 (3)海量信息 (4)信息发布的低门槛 (5)更新频率高 (6)时效性强


四 网络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的竞合
杨 斌
《新京报》——和讯网——网易
陈菊红
《南风窗》——腾讯
王 超
《计算机世界》——光源传媒
于 威
《生活》——搜狐网


(四)网络传媒蓬勃发展(2002——2004)
经历了网站盲目发展,普遍亏损所带来的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 许多网站被淘汰。网络媒体新一轮的蓬勃发展。 (1)在技术基础上,宽带网络和无线移动网络迅速普及。 (2)在发展态势上,新闻网站队伍进一步扩大,门户网站 开始盈利。 (3)在网民发展上,网民迅速增加,网上民意表达空前活跃。

(三)“三级办新闻网站”格局形成(2000—— 2001)
在当中央的部署下,主流新闻媒体网站迅速增加实力,形成 综合性新闻网站。 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重点新闻网站陆续建立,形成了党所 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



网络新闻传播法规建设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
形成了由中央新闻单位——省市一级——地市一级“三级办 新闻网站”的格局




中国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可作以下分期:

(一)传统媒体纷纷上网。(1995——1998) 第一份上网杂志:1995年《神舟学人》 第一份上网报纸:1995年《中国贸易报》
1995年至1998年,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 统媒体纷纷上网,以电子版、网络版为基本形态。




(二)商业网站涉足新闻(1998年底——1999年)



二、 互联网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多选题):

网络
90.5% 66.1%
电视
报纸 杂志 书籍 广播
45.8%
15.6% 18.5% 14.9%

网上调查显示,超过九成(90.5%)的网民表示,需要 信息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互联网上寻找,以有3/4(76%) 的网民承认,重大新闻一般都是在互联网上首先看到的。 超过六成的网民除互联网外,仍旧经常从电视、报纸中获 取信息。高达90%的非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

第三节 网络人际传播

是指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传递 或交换信息、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的社会行为。

主要形式包括:网络聊天、电子邮件


一 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形式
1网络聊天 常见方式:QQ MSN Skype 新浪UC 淘宝旺旺 网易泡泡 雅虎通等。

2 电子邮件

一、网络中群体的形成
形成网络群体的方式是多样的,总体可分两种情况:
(1)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形成的群体,通过网络来发展现实 群体之间的关系。



(2)完全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

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互相交流,就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展 开讨论。例如在一些角色扮演类的网络游戏中,网民作为虚 拟角色依次从属于家族、帮会、国家这些由小到大的群体。

中国1994年4月20日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1998年年底,以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建立为 标志,商业门户网站就爱是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 域。 2000年始,以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建设为标志, 党和政府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 2003年以“网络舆论年”和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 事件报道中展示能量为标志,网络媒体开始跻身 中国重要的媒体形态之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