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复习整理

生态学复习整理

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驯化(acclimation):如果一个生物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直接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非常重要;4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性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同,但各具重要性,总体上不可代替,局部能补偿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3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4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5生态系统的许多重要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种群(population):特定空内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年龄金字塔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

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

内禀增长率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最大的增长能力(r m)。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环境容纳量”或K:种群停止增长处的种群大小通常称,即环境能维持的特定种群的个体数量。

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态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的对策r选择:在种群密度低时出现,呈指数增长,有利于增大内并增长率的选择,经常被大的环境胁迫所毁灭k:在交大种群密度出现,接近环境承载容量k。

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为了有限资源面临强烈的种间竞争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领域性: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生态位相近的完全竞争者不能长期共存。

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营养级联:食物网内的捕食者通过降低猎物数量或改变猎物形状,在营养级中自上而下传递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生物多样性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

关键种可以是顶极捕食者,也可以是那些去除后对群落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物种。

同资源种团: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镶嵌性:层片在二维空间中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称为镶嵌群落。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且距离大陆越近的岛屿,其留居物种的数目最多,而岛屿面积越小且距离大陆越远的岛面积岛屿,其留居物种的数目最少。

演替和波动演替: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波动:是短期可逆的变化(这种可逆是不完全的),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在以前没有植物生长并且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植物群落的建立和发育。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开始于次生裸地(如森林砍伐地和弃耕地)的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的类型A、按演替延续时间划分:1、世纪演替2、长期演替3、快速演替B、按演替起始条件划分:1、原生演替2、次生演替C、按基质的性质划分:1、水生演替2、旱生演替D、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1、内因性演替2、外因性演替E、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1、自养性演替2、异养性演替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内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的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体。

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常以百分数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非生物环境①生产者:能以简单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和可以进行光能和化能自养的细菌。

②消费者:直不能用无机物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依赖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的异养生物,主要有食草食肉大型食肉顶级食肉。

③分解者:异养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简单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土壤原生动物小型无脊椎动物等。

④非生物环境包括能源、气候、基质和介质,以及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

分解及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分解作用是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

影响因素:分解者的群落组成、待分解资源质量、理化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3种类型特点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水循环下完成的,水循环是物质循环的核心;气体性循环中,物质的主要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循环速度比较快,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碳、氮;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与岩石土壤和水相联系,循环速度较慢,循环性能不完善,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物质。

为什么绿色植物没有被动物吃光(补偿、防卫、捕食者3 点)1植物的补偿作用:植物因食草动物“捕食”而受损害,但植物不是完全被动的,植物有各种补偿机制。

2植物的防卫反应:食草动物的还能引起植物的防卫反应,如产生更多的剌(机械防御)或化学物(化学防御)。

3植物与草食动物的协同进化:在植物发展防御机制的进化过程中,草食动物亦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

捕食的生态学意义:调节被捕食种群数量;调节被捕食种群质量;被捕食者往往是体弱多病或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捕食者的多食性可以维持群落平衡;简述中度干扰假说,并画出干扰与多样性关系曲线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理由是: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2、如果干扰时间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高。

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纵轴:生物多样性)简述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生物群落演替是生物因子与环境中非生物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群落波动的原因: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人为活动的影响。

简述种群的初级和次级种群参数初级种群参数:种群密度或密度;种群的分布;密度或数量的改变;次级种群参数:年龄结构: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的比例;存活曲线:综合描述了种群的存活格局,可以根据生命表计算获得;生命表:结合出生率和死亡率,用来估计种群的存活曲线和变化速率。

简述不同类型存活曲线的含义存活曲线类型之一:幼年期和中年期存活率高;类型之二:各年龄期死亡率相等;类型之三:幼年期死亡率高Ⅰ型:幼体和中年个体的存活率相对高,而老年个体的死亡率高Ⅱ型:各年龄段的死亡率恒定,曲线呈对角线型Ⅲ型: 极高的幼体死亡率,之后的存活率相对较高简述种群的不同空间格局类型及原因大尺度上,物理环境限制物种的地理分布;种群内个体呈集团分布。

1)虽然生命充斥地球的各个角落,但是没有一个种能够忍受地球上所有的环境条件;2)对环境中的每一个物种来说,存在太热、太冷、太咸,或者其它不能适应的条件;3)可能由于能量的限制,物理环境使得种群的分布受到限制。

小尺度上,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有3种类型:1集团型: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2均匀型: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3随机型: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答:密度制约种群增长模型随着资源的消耗,种群怎张率变慢并趋向于停止,因此,自然种群常成逻辑斯谛增长,体现出s型增长曲线。

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型是签署的指数增长模型(dN/dt=rN)上增加一个新的项(1-N/K)。

逻辑斯缔方程的意义它是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的两个参数K和r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种群扩散的生态学意义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到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的不良后果;对于物种的进化来说,种群的扩散有利于形成更适合生存的新种;逃避不利的条件,调节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压力;补充和维持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可以扩大种群分布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