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复习资料总

生态学复习资料总

一、填空(40空,20分)1.从生态因子作用的角度考虑,坡向会影响森林的生长,这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间接作用特点。

2.Raunkiaer的生活型主要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_、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其分类系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按休眠芽在不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4.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5.生态学巩固发展时期形成法瑞学派、北欧学派、英美学派和前苏联学派等四大学派。

6.当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量表示种群密度时,称为绝对密度。

7.平均而言,陆地上主要的森林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的生产力最高。

8.我国暖温带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名称是夏绿阔叶林。

9.生态因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和生物因子以及人为因子。

10.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11.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参数K生物学含义是环境容纳量。

12.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称为群落的_最小面积__。

13.群落物种多样性是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综合指标。

14.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之间的多样性、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5.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

16.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7.一种植物分泌代谢物质对另外一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现象叫他感作用。

18.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能量金字塔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另外两种类型分别为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19.最早命名并定义生态学的人是Haeckel 。

20.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2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2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上、下限,其间的范围称作该生物的生态幅。

23.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和进化单位是__种群___ _ 。

24.《中国植被》的三级分类单位分别是: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25.《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定义为群系。

26.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最终以热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

因此,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27.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只有能量锥体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

生物量金字塔倒塔形。

28.对于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来说,其各组成成分中,理论上唯一可缺少的成分是消费者。

29.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长度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此现象可用林德曼定律来解释。

30.重要值= 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31.原生演替中的旱生演替系列包括地衣、苔藓、草本和木本等阶段。

32.直接决定地球表面植物群落分布规律因子是温度和他感作用。

3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_能量流动_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4.群落优势层的优势称为建群种。

35.决定陆地植物群落垂直成层性特点的关键生态因子是光照。

37. 群落空间结构最明显的特征包括垂直方向上的成层性及水平方向上的_镶嵌_性,这些结构特征使群落对于环境中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

38. 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是碎裂、异化和淋溶3个过程的综合,其中淋溶是纯粹物理的过程。

39. 生活型或生长型的形成是生物长期对综合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

40. 植物的传播、定居和_竞争_共同构成植物群落形成必经的3个阶段。

41 相比草原生态系统主要靠草牧食物链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更多地依赖于碎屑食物链。

42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量金字塔通常会出现倒塔形。

43 限制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要降低R0的值,施行晚婚晚育将使T值增大,从而能有效地降低人口种群增长率。

44 分解作用的速率和特点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生物种类、待分解资源质量和环境理化条件等3个方面。

45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大类型中,循环性能最为充分的是气体性循环。

二、名词解释(12题,24分)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原生演替:是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原生演替系列包括从岩石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3.生态型:同一物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适应方式和途径,这种分化特点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保存下来,通过形态、生理、适应途径分化所形成的不同群体就称为生态型。

4.净初级生产力: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

5.生态位: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6.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8.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

9.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

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10.建群种:优势层(指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11.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K=N(T-To)式中,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o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

12.气候顶极:?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一般的演替系列的终点取决于该地区的气候性质,主要表现在顶级群落的优势种能够很好地适应于地区的气候条件,这样的群落称之为气候顶级群落。

13.冻害: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生物体内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

14.生物量: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kg/m2)。

以鲜重(FW)或干重(DW)表示。

15.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16.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如氧气17.生态金字塔: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分别为生物量、能量和数量金字塔。

18.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会开花的植物。

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这一类型。

简答1.比较无密度效应的种群指数增长模型(J型曲线)和具密度效应的种群逻辑斯谛模型(S型曲线),并说明模型中各参数的含义(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性种群增长):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则种群就能发挥内禀增长能力,数量迅速增加。

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种群呈指数增长格局。

1.种群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重叠:生物生命只有一年,一年只有一次繁殖,其世代不重叠,种群增长是不连续的。

2.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指数增长J型dN/dt = rN⏹r =b0 –d0(b0为出生率,d0为瞬时死亡率)⏹Nt=N0ertr 为瞬时增长率r >0种群上升r =0种群稳定r <0种群下降(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s型两点假设环境容纳量(K):环境条件所容纳的种群最大值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成比例的。

每一个体利用空间为1/K,N个体利用N/K空间,剩余空间为1- N/K一个在资源有限的空间中生长的简单种群,其增长可简单的描述成“S”型曲线t时间种群增长率=内禀增长率×种群大小×密度制约因子dN/dt=r·N(1-(N/K))2.简述影响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的主要因素分解者:①微生物微生物中细菌和真菌是主要的分解者。

动植物尸体的分解过程,一般从细菌和真菌的入侵开始,在细菌体内和真菌菌丝体内酶系统作用下,利用可溶性物质,主要是氨基酸和糖类的分解产物作为细菌和真菌的食物而被吸收,另一些继续保留在环境中。

②动物类群(1)陆地分解者中的动物主要是食碎屑的无脊椎动物。

按机体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动物。

(2)水生系统中,动物的分解过程分为搜集、刮取、粉碎、取食或捕食等几个环节。

资源质量:资源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分解速率。

资源的物理性质包括表面特性和机械结构,资源的化学性质则随其化学组成而不同。

理化环境:①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有机质分解速率高,低温干燥地带,分解速率低。

分解速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寒冷的冻原);②分解生物的相对作用:无脊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随纬度的变化呈现地带性的变化规律。

低纬度热带地区起作用的主要是大型土壤动物,其分解作用明显高于温带和寒带;高纬度寒温带和冻原地区多为中、小型动物,它们对物质分解起的作用很小。

3.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各部分功能。

①非生物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

②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初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

③消费者:指那些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生存的异养生物。

按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1)食草动物:直接以植物体为营养的动物。

(一级消费者)(2)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者。

(二级消费者)(3)大型食肉动物或顶极食肉动物:以食肉动物为食者。

(三级消费者)④分解者:异养生物。

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4.什么是演替顶极?单元演替顶极理论与多元演替顶极理论有什么异同点?演替顶极是指没一个演替系列都是有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相同点: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

不同点:①单元顶极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极发展;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