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化人类学课件第七讲文化与人格
文化人类学课件第七讲文化与人格
典型人格(modal personality)
典型人格:由限定频率分布的集中趋势表 示的、以文化为界线的一类人所特有的人 格。
典型人格是统计学的概念,而且它本身就 开辟了对于社会如何组织多样性以及多样 性怎样与文化变迁相联系等问题的研究。
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那类人的样本进行 心理测验
最常用的那些心理测验包括罗夏氏测验(即 “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
不同性别之间的这些个性差别看来是那么“自然”, 因此它们肯定有生物学的根据,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玛格丽特·米德:无论男女之间存在什么样 的生物学差异,它们都是极其可塑的。
虽然在男性一女性行为方面的生物学差异 无法完全排除,但每一种文化都对男性一 女性行为有不同的期待。一种文化的区别 标准与另一种文化的那些标准可能毫无关 系,而且其实可能大相径庭。
怀廷和柴尔德认为,一个社会的儿童养育 习俗的根源在于有关食物、居处和防卫的 基本习惯,而一个社会的儿童养育习俗反 过来造就特定类型的成人人格。
可以用抽象的方式可以谈论一个社会的普遍 的“文化人格”,但不能期望找到该社会内 部的人格一致性。
换言之,每个个体由于共同的经验养成与其 他人的人格类似的某种人格特点。然而,由 于每个个人也受独一无二的经验影响,可能 以新的方式对共同的经验做出反应,而且向 这些经验注入独一无二(除了同卵双胞胎之 外)的遗传潜能,所以每个个体也获得独特 的人格特质。由于个体的人格有差异,所以 多样性组织对任何文化来说都是重要的。
传统社会中的婴儿显然比大多数工业化社 会中的婴儿更加经常地受到不同的刺激。
刺激在脑的“硬线路”中起关键作用,刺 激对神经网络系统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经常性的哺乳作用不应被忽视,儿童受母 乳喂养的时间越长,认知测验的得分就越 高,而且其注意力缺乏、活动亢进无序的 风险就越低。此外,母乳哺育的儿童较少 过敏,较少耳感染,较少痢疾状腹泻,而 且不太有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
二、人格
每个人都熟悉了具有他或她文化特点的自我意 识和行为环境概念。因此,一种关于正在运行 的世界的认知或精神的地图建立起来了,个人 就是根据这种地图进行思考和行为的。这是每 个人如何指点生活“迷津”的“地图”。这种 认知地图是包括自我与行为环境的一体化的知 觉统合的动力系统。
人格:个人经历的濡化的产物,每个人格也都 带有独特的遗传品性,个人思维、感情和行为 的独特方式。
其它方法:记录某些行为出现频率的观察 性研究,搜集和分析生活履历与梦境,分 析口述文学
研究最大的困难是测量技术的复杂性,难 于在田野里实施。
1、必须有关于主题的适当的代表性样本。
要确保样本有真正的代表性,以及要有必 要时间和人员来实施测验、进行访谈等等
2、测验本身的问题,因为在一种文化背景 中设计出来的测验可能不适合于另一种文 化背景
因此,时间定向也是行为环境的一部分。就 如感知到的环境是在文化范围内组织起来的, 时间与空间同样如此。
规范定向:在源头上纯粹是文化的价值、 理想和标准,就如树木、河流和山脉一样, 是个人行为环境的一部分。没有它们,人 们在评价他们自己的行为或别人的行为时 就会没有任何依据。
自我意识的自我评价方面不能被看作是实 用的。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把自己识别为客体,对自己做 出反应、评估或评价自己的能力。不是生 来就有这种能力,尽管它是必不可少的。
使人们能对自己的行为采取负责的态度, 学会如何对他人做出反应,并且承担各种 角色。
一个重要方面是使积极的价值与自我相联 系。没有这种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激发个 人采取对自已有利而非不利的行动;单凭 自我认同,不足以做到这一点。
文化是被创造出来的,是习得的,而不是经由 生物遗传而来的
任何社会都必须以某种方式确保文化适当地从 一代传递到下一代
个人通过这个过程成为社会成员,而且濡化是 从个人一出生就开始的。在所有社会,濡化的 第一个媒介是个人出生之家的成员。起先,这 个家庭的最重要的成员是新生儿的母亲,但是 家庭的其他成员很快就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起作 用。其他成员正好是谁,取决于特定社会的家 庭结构是怎样的。
第七讲 文化与人格
引子
80后和的初期,还跟着父母在风口浪尖上飘荡过,见 过粮票,知道什么叫合作社,也看过黑白电视,这就是80后根本上还比较传 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90后则基本上是开放后的受益者,真正意义上的小皇 帝、香饽饽,听着周杰伦、玩着PSP,传统在其身上已经消失殆尽,没有踪影;
儿童直到大约2岁时才达到自我与非自我的 明确区分。
自我意识与运动神经的发展是同步的,其 中人的接触和刺激的量起重要作用
例如,在美国,婴儿一般并不与他们的父 母同睡,大多数婴儿通常被放在他们自己 的房间里。人们把这种做法看作是重要的 一步,这使他们成为个人,他们自己和他 们能力的“所有者”,而不是某个社会整 体的一部分。所以,他们被剥夺了一系列 刺激,包括他们与父母一起睡觉时会得到 的抚摸、气味、运动和温暖。
行为环境 (客体定向、空间定向、规范定向)
为了使自我意识形成并发生作用,构成自我酝酿行动的 心理场的基本定向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个个人都必 须认识不同于自我的客体世界。这种非自我世界的基础 是我们通常设想为各种事物的物质环境。
然而,这种物质环境在文化方面是有组织的,而且是通 过语言由符号来传递的。
包容能力比较差,固定的知己也少之又少,朋友在一起极少涉及家庭和学习,
基本上是以吃喝玩乐为主,攀比较为严重;
区别十:80后趋向理智,90后正在愤怒 可能就是80后与90后的最大区别。
对于文章结尾的最后一个区别,
一、濡化 二、人格 三、群体人格 四、正常人格与反常人格
一、濡化(enculturation)
为年龄的原因,在这个时期已经是家庭的中心,而90后,则更多的是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家庭琐事的分担很少,完全不在意;
区别八:80后90后对于潮流的概念理解不同。
区别九:80后凝聚,90后耍单儿
80后对待朋友像是亲人,认为朋友是一
辈子的事,而90后更多的把朋友视为“玩伴”,张扬个性的90后对于朋友的
区别五:对待爱情,80后想着以后,90后一场游戏一场梦
对于爱情,80
后和90后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80后的感情相对于90后有一些复杂,还掺杂
着责任在里面,而90后则不然,对于爱情更像速食,合则在一起,不合则散,
更偏重于自己的感受,没有考虑以后;笔者的同事曾和一个90后MM聊天,说
谈谈初恋,结果女孩不以为然,“谁还谈初恋,咱们直接谈谈初夜吧”,想
自己坚定的理想,但是至少要比90后的清晰一些;
区别四:80后愁就业,90后想创业 大的经济环境下,一部分80后已经开 始有了“下岗”的前兆,未就业先失业的现象也越发严重,但是绝大部分80 后,还是以“就业”为目的,创业的想法还不是那么多,而90后就刚好相反, 也许是“个性化”过于严重,他们的绝对多数的人都想独立创业,而无法忍 受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3、语言差异也可能导致误解。 4、田野调查者也可能与文化价值观有冲突。
因此,在西方社会,男子对妇女传统上实 施的政治和经济的支配并非不可避免,其 他安排也是可能的。
在寻食为生的民族中,任何性别都不容许具有 支配权和侵犯性,男子就如女子一样举止温和, 女子也如男子一样精力充沛和自力更生。
在寻食者那里,不管男童还是女童都得到来自 母亲的长期、细致的照料,经过几年后,母亲 的注意力才因新子女的出生而转移。当她们去 灌木丛采集野生植物时,孩子们由其父亲或社 区的其他成年人照顾,在任何一天,营地里总 是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成年人。
因为这些成年人既有男人也有女人,所以孩子 们既习惯于男性气质,同样也习惯于女性气质。
在定居的村民中,妇女把她们的大部分时 间花在有关家庭的事务上,烹饪食物和料 理其他家庭杂务,以及照顾孩子们。
男子的工作要求他们把许多时间花在家外。 所以,孩子们不常在他们的面前。男子的 这种疏远关系,加上他们有较多的关于外 部世界的知识,往往增强了他们对家庭内 部的影响力。
当年轻人长成时,家庭外的个人加入到这 个过程中来。这些个人通常包括其他亲属, 而且肯定包括个人的同龄伙伴。后者可能 非正式地归入游戏形式的群体,或可能正 式地归入同龄社团,在那些群体或社团中, 儿童实际上进行相互学习教育。
在某些社会,专业人员被引入濡化过程, 他们提供正式的指导。
在许多社会,儿童几乎允许按其自己的进 度通过观察和参与来学习。
人格发展
人类学家与精神分析理论家一样,认为儿童的经历 强有力地影响成年人的人格。
精神分析文献往往擅长于概念、思辨和临床资料分 析,但缺陷在于很少有文化范围的研究。
人类学家,最感兴趣的那些研究——试图证明、修 改或至少阐明早期儿童经历对塑造人格的作用。
例如,西方社会对男子传统的理想一直是坚强、积 极进取、自信、有支配力、自力更生,并以成就为 志向,而对女子的期待则是消极、服从、顺从、忠 诚和关爱。
同样是时代的原因,80后从小就
受着“四有新人”之类的熏陶,因此从小就有着“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远
大理想;而90后自生人后,就不愁任何事情,再加上学校的教育对“共产主
义”相对弱化,社会上的大基调也有所改变,因此90后可谓是茫然的一代,
对于“理想”没有深刻的概念,当然,笔者不可否认,80后的部分人也没有
必这样的对话也不止少数,可见两代人对感情的看法有多大的区别;
区别六:80后怀旧“校内”,90后脑残“开心”。
区别七:家庭观念不同
80后的家庭观念还是很传统的,凡事都是以家庭
为重,而90后则不然,家庭观念相对淡薄,与父辈感情还好,但是与亲戚的
关系则较为疏远,没有家族观念;而对于家庭的责任感来说,80后或许是因
根据这一比较,我们得以理解社会经济如 何有助于安排儿童养育的方式,而这反过 来又如何影响成年人的性格。
这也证明,在西方社会,儿童养育的替代 选择是存在的,而且通过改变我们儿童成 长的条件,与迄今为止的情况相比,我们 或许能使男子和女子更加相当容易地在平 等的基础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