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触氧化池外观图

接触氧化池外观图

环境微生物学
5.生物膜反应器类型及其应用进展 – (1)生物滤池
» 普通生物滤池 滤料:碎石、炉渣等;通风:自然通风 特点:结构简单,管理方便 缺点:不卫生,处理效率低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建设中的生物滤池
典型的生物滤池的构造
滤床
布水设备
排水系统
环境微生物学
自然通风,不设曝气系统.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作 用
环境微生物学
排水系统
收集污水与生物膜 保证通风 支撑滤料
组 成
排水假底 池底 集水沟
5.生物膜反应器类型及其应用进展 – (1)生物滤池 » 塔式生物滤池 滤料:煤渣、高炉渣、新型 材料等;通风:自然通风 特点:分层;占地少;基建 费用省;净化效果好;通风 好污水水流紊动强烈 缺点:运转费用高
环境微生物学
1.生物膜特性 b.结构
液 层:流动水层、附着水层 生物膜:好氧层、厌氧层
环境微生物学
(二)生物膜法
2.生物膜的净化原理 •好氧层-厌氧层 •吸附-降解 •食物链:有机质→细菌→真菌→原生动物
环境微生物学
3. 生物膜的基本流程
环境微生物学
(二)生物膜法
4.生物膜的培育 – (1)自然挂膜法:污水中的自然菌种 – (2)菌种添加挂膜法:投加高效菌种
– 高效的原理: » 生物活性高,生物浓度较高 » 传质条件好,充氧效率高 » 利于丝状菌生长
– 缺点: » 负荷高易堵塞,有时生物膜脱落影响出水水质 » 建设费较高
环境微生物学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
环境微生物学
接触氧化池构造示例
环境微生物学
接触氧化池外观图
反应区曝气系统的布置
环境微生物学
生物填料与框架
几种常见滤料
比表面积65~100m2/m3, 孔隙率45%~50%
比表面积在98~340m2/m3, 孔隙率为93%~95%
环境微生物学
比表面积在81~195m2/m3, 孔隙率为93%~95%
环境微生物学
滤床高度同滤料种类的关系
石质拳状滤料
滤床高度:1~2.5m。 孔隙率低,滤床过高会影响通风; 太重, 过高会影响排水系统和滤池基础结构。
环境微生物学
5.生物膜反应器类型及其应用进展 (1)生物滤池 » 曝气生物滤池 结构:与普通生物滤池相似 特点:人工曝气 注意事项:防止堵塞
环境微生物学
(2)生物接触氧化(淹没式生物滤池)
– 特点: » 两部分微生物(生物膜+絮状污泥) » 不设污泥回流系统,BOD容积负荷较高 » 能够克服污泥膨胀问题
环境微生物学
常用填料的类型料
正六角行蜂窝状斜管
环境微生物学
聚乙烯蜂窝填料
环境微生物学
半软性填料
弹性立体填料
环境微生物学
YHT型弹性生物的环填料
组合填料
软性、复合填料 软性纤维填料
环境微生物学
生物接触氧化法填料
环境微生物学
立体弹性填料
环境微生物学
漂浮填料
环境微生物学
塑料滤料
比重小,孔隙率高,滤床高度不但可以提高,而且 可以采用双层或多层构造。
国外一般采用双层滤床,高7m左右;国内常采用多 层的“塔式”结构,高度在10m以上。
环境微生物学
布水设备
为了使污水能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滤床表面上 生物滤池的布水设备分为两类
移动式(常用回 转式)布水器
固定式喷嘴 布水系统
环境微生物学
1)生物膜系统微生物的特点 – 厌氧和兼性厌氧菌的比例高 – 丝状微生物数量多 – 存在较高等的微型动物 – 成层分布现象
2)判断生物膜功能的指标性生物 – 高负荷:白色贝氏硫细菌、生枝动胶菌;膜黑色到灰色 – 负荷适当:累枝虫、沟钟虫等;膜为灰褐色 – 低负荷:硝化细菌大量生长;膜呈褐色 – 更新较快的膜:旋轮虫、轮虫等 – 后生动物异常增长的膜:剑水蚤属、红斑瓢体虫等 – 发生恶臭的膜:新态虫、扭头虫等
环境微生物学
6.生物膜法系统微生物的特点与运行管理的关系
3)生物膜系统运行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 防止生物膜过厚 – 维持较高的DO – 减少ESS
环境微生物学
三、厌氧生物处理
概念 特点 (一)沼气发酵的生物化学
– 主要成分:CH4、CO2 – 过程:
» 第一阶段:复杂有机物变成简单化合物(初级发 酵菌群
环境微生物学
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类型
甲烷细菌一般性质
形态
杆状 球状 螺旋状
环境微生物学
甲烷八叠球菌属
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类型
甲烷细菌一般性质
营养
碳源:有机酸、醇类 氮源:NH4+
环境微生物学
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类型
甲烷细菌一般性质
环境
通气:严格厌气 温度:多为中温性 酸碱性:中性或微碱性
新型的纤维网状填料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新型的三维立体网状填料
环境微生物学
(3)流化床生物膜 结构:反应器、载体颗粒(运动) 底部进水 特点:
– 生物量高 – 比表面积高 – 传质速率高 – 耐负荷冲击能力强 – 设备小,占地少,易于管理
环境微生物学
6.生物膜法系统微生物的特点与运行管理的关系
(二)生物膜法
• 概念:依靠固着于载体表面的微生物膜来净化有机物(附着生长 反应器 )
载体:碎石、卵石、焦炭、塑料等
•1.生物膜特性 •(a)生物:多样性高于活性污泥,微生物种类多,食物链长 而复杂 •类群:菌胶团菌和丝状菌(主要) •常见种属: •细菌:动胶菌、假单胞菌等 •真菌:镰孢霉、白地霉、酵母等 •藻类:席藻、丝藻等
» 第二阶段:简单有机物变为乙酸、H2、 CO2等 (产氢产乙酸细菌、同型产乙酸细菌)
» 第三阶段:乙酸、H2、 CO2等转化为CH4(两类产 甲烷菌群)
环境微生物学
有机物厌氧分解生成甲烷的过程 1)发酵性细菌 (2)产氢产乙酸细菌 (3)同型产乙酸菌 (4)利用H2和CO2产甲烷菌(30%) (5)分解乙酸的产甲烷菌(70%)
产甲烷化学过程
4H2+C02→CH4+2H20 CH3C00H→CH4+C02
环境微生物学
(二)厌氧污泥的性质及微生物特征
污泥:灰色至黑色 微生物:细菌数量最多,真菌少,藻类及原生动物偶
有发现 细菌:以兼性或专性厌氧菌为主
沼气发酵型系统中: – 初级发酵菌 – 产氢产乙酸菌 – 同型产乙酸菌 – 氧化氢的产甲烷菌、利用乙酸的产甲烷菌
环境微生物学
(三)厌氧污泥的培育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