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S”形的现代设计观念刘敏1 柳林2(1,2.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摘要] 太极图中黑白相交处的那条美轮美奂的“S”线形,谱写出了从阴变阳或由阳转阴的变异精神,这是一根循环无限、中心对称、不断变化的曲线。
太极图中的“S”形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深厚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 太极图;现代艺术;阴阳循环[中图分类号] J5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3653(2009)01-0121-02[收稿时间] 2008-10-18[作者简介] 刘敏(1984-),女,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0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艺术设计。
人类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形成了过去、现在、将来和年、月、日等时间与时间的间隙概念。
时间的性质自宇宙诞生以来就存在于一切空间和所有事物之中,时间最基本的性质反映在物质世界的连续循环性、始终无限性和运速相对性上。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的运动表现其存在的。
比如在时间上,昼夜运动是一种循环表现体,存在着相对性;在空间上,立体空间与平面空间互补,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互补,已知空间与未知空间互补等等。
太极图形“S”的构造无论在二维平面、三维立体上都抽象地表达了空间的互相作用的性质。
1.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太极图中的体现华夏先民认知的起点是现象论。
先民们首先将展现在眼前的纷纭万象分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命现象三大类,对应以天、地、人三个概念,天指自然界,地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及社会环境,人指生命。
现象论的优点是把被认知的对象视为系统:人生于自然而组成社会;社会可以作用于人,人亦可以作用于自然;自然条件制约着社会发展,社会势力又可以改造自然。
即自然、社会和生命现象是一个动态互补的自组织网络,其间以“人”为联结的纽带。
人们把自然规律视为一切认知活动的起点,而自然现象中最直观,却又与一切生命活动休戚相关的莫过于日之向背,于是就有了向日者为阳,背日处为阴的基本理念。
阴阳这对范畴既然源于对“日之向背”的概括,其中自然包含着物理学的意义,即阴和阳本来都是可以使用温度计相对地予以精确测定的物理量———分别指辐射能量密度小或大的两种不同环境。
诸如日为阳,月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雄性为阳、雌性为阴等等,于是就产生了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两极太极图。
太极图展示的中心对称规律是:平衡和对称是极短暂的瞬时现象;而其中的一极之动,必然导致整个系统“变动不居”,我们的认知理念就必须建立在“唯变所适”的基础之上。
这说明,天人合一思想的认知起点是建立在二元基础之上的动态变易的系统论观念。
在太极图中,阴阳二极紧密地契合在一起,形式简洁却不显单调,给人以无限的哲学与美学的思考。
《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从太极图的构成形式上看,阴阳二极相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在传统认识中,这个“圆”涵盖了天地、昼夜、寒暑、生死等,即为《易传》中太极所囊括的一切内涵。
把这一思想引申至视觉领域,这个“圆”就代表了视线所及的全部视觉空间,进一步将“圆”引申至平面视觉范畴,这一图形就代表了无限延展的空间。
回到太极图形中,古人以一条“S”形线作分割,这一看似简单的平面分割方法将“圆”这一平面划分为阴阳“两极”的契合形式,从而完成了将无极化作有极,无限变为有限,抽象转为具象的图形转变,实现了哲学和美学二者的统一。
2.太极图“S”形构成的形式寓意太极图表现出天地万物一分为二的规律。
其构成形式是:外圆被“S”曲线剖判为阴阳交互的两部分,这两半对立的阴阳面,若以黑白两色来表明,通常以白色面为阳,黑色面为阴。
在阴阳面中各有一个小圆体,在白色阳面的小圆体作黑色,在黑色阴面的小圆体作白色。
通常称白色阳面的黑色小圆体为“阳中阴”,称黑色阴面的白色小圆体为“阴中阳”。
太极图可旋可转,变化无穷,生生不息,表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
就图形而言,太极图是正圆形一分为二成阴阳交互的两部分,围绕着一个“S”圆心回转不息,这是一虚一实、相反相成、前后上下相随的运动。
“S”形是一条太极曲线,表现了“天之左旋,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黑白共生”,其正负形也叫做“图”与“底”,是在相互补充、依存、统一中形成的图形,反映出阴阳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折射出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发展的世界观。
太极图“S”形的符号化、象征性,与先人以八卦形成的对世界宇宙的人生观自然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文化观念,象征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艺术观。
我国传统太极图图形格式“S”形态的运用,多表现在成对的、互相顾盼呼应的两条鱼、两个孩儿、一对鸳鸯、一对蝴蝶、两枝牡丹、两束荷花等形式,使其巧妙地置于一个圆形中,形成舒展自如、相辅相成,既互相照顾又相互斗趣的“喜相逢”艺术效果,表现出圆满、恩爱、团聚而充满生活的欢乐的感情,并被大量地运用到人们生活里常用的刺绣、蜡染、扎染及剪纸当中。
这不仅体现了美学形式法则中的平衡美、运动美、虚实对比、色彩对比等规律,还赋予了图形丰富的文化内涵。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人设计智慧的结晶,被西方著名学者贡布里希誉为“一副完美无缺的图案”。
太极图形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标志,同时更是一个象征人生历程的标准图案,太极文化所具有的秩序化完美象征,深深影响着现代艺术。
如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20 世纪80 年代为北京设计的香山饭店,就受到了太极易学文化的影响,从总体布局到细部处理,几乎是在不断地、反复地运用太极图“S”形符号来体现华夏建筑的内涵特征。
3.太极图“S”形与《物之道》2001 年6 月,首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这个学术研讨会是为了以实践创造和理论探索的方式,讨论两位世界著名学者关于“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的思想。
在此次作品展览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两位学者的作品:一件是身在大洋彼岸的物理学家李政道的雕塑———《物之道》(图1),表现了物质结构微观世界的运动形式;另一件是久居国内的艺术家吴冠中的雕塑———《生之欲》,表现了生命结构微观世界的存在形式。
这两件雕塑作品反映了科学领域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正负电子对撞机粒子对撞揭示的物质运动的情景;一个是蛋白基因结构揭示的生命存在的途径,这两个领域是我们人类迄今为止探索未知世界的最高境界。
《物之道》体现了李政道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所具有的睿智与浪漫,以及他对物质存在的哲学悟性。
李政道为自己的雕塑题写了这样的说明:“道生物,物生道,道为物之图1 《物之道》艺术探索ARTSEXPLORATION,JOURNALOFGUANGXI ARTSCOLLEGE2009 年2 月第23 卷第1 期Feb.2009V ol.23 No.1121艺术探索 2009 年第23 卷第1 期(总第92 期)这里的多维度是指:在唤起触感经验联想的方式上,材质的肌理、产品色彩、相关产品形态,乃至目标用户的文化群落观念都成为了具体的借鉴源。
设计方式的模糊性和信息感也愈发明显,较多融合了心理和精神层面的设计方法和元素。
3.结语产品设计对其涉及的感知通道开始走出单调化的思路,视觉和听觉不再是唯一的通道搭配形式。
这除了技术发展的缘由外,还更多源于进入信息交互时代后设计界对信息与产品承载、产品与用户认知、用户与设计体验的思考。
产品设计在一个发展方向上去艺术化的过程,更多学科研究的交叉使得传统设计鲜有关注的研究对象也随之纳入进来。
感官通道和用户体验就在这个背景下受到了工业设计界的认同,并成为了业界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触感作为当前有别于传统设计视角的比较新颖的方向正受到广泛关注,此外,产品设计的本质是重视和解决用户需求问题,这也使得触感体验是必然的发展节点而潜在地存在,于一个恰当的时机呈现了它独特鲜明的设计语言以及朴实而丰富的设计价值。
参考文献:[1]刘佳,宋爱国.柔顺性触觉再现技术的研究[J].测控技术,2007,26(8):1-3.[2](美)威廉·利德威尔,等.最佳设计100 细则[M].刘宏照,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3](美)劳拉·斯莱克.什么是产品设计[M].刘爽,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4]周睿.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Multi-touch 设计趋势[J].包装工程. 2008,29(5):118-122.(责任编辑、校对:刘绽霞)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
”并进一步阐述道:“世界是由带电的粒子构成的。
通过他们的相互作用,形成原子、分子、气体、固体、地球和星球。
这种负电荷与正电荷的对偶结构,或称…阴‟和…阳‟,可以通过太极图恰当地表现出来。
”《物之道》用雕塑语言将科学探索中物质结构的最高境界放到易学文化当中,根据太极图的基本构成形式,演化出富有哲学意境的艺术形式结构和语言,通过艺术语言的纯粹性和形式,使物质雕塑要表达的科学内涵的最高审美境界和哲学境界得以形象再现。
《物之道》在雕塑形态上,参照远古时代彩陶艺术的语言形式和表现物体内涵的方式,运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点、线、面运动变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典型形式———线的单纯、简洁、绵延不断,以及螺旋线生生不息的运动视觉效果,表现了正负电子对撞机核心普仪螺线管线圈的科学技术特征。
一根变化丰富的螺旋线,以哲学的理念反复生成,推至象数概念中最大极数的九根螺旋线,九根螺旋线排列组合成旋转运动。
九根线的一端收敛极心,意味着指向太极;另一端发散太空,意味着指向无极。
在黑与白之间,九根线恰似九条升腾的龙,在太极与无极的世界里,“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作品中,李政道将太极图“S”形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
4.太极图“S”形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目前电脑市场上最高端的水冷机箱———太极机箱(图2),充分运用了太极“S”元素,其前面板由黑白两扇门组成,“S”形的造型更多一种优美曲线的感觉,黑与白巨大的反差也有了太极“含而不露,蓄而不发”的深邃,虽然这只有太极的两仪意向,但通过它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太极机箱是太极图形“S”形的一种完美表现,机箱的门就像是“太极”图中的黑白和阴阳两极一样,可以分开,也可以合二为一。
左边黑色的机箱门代表着“太极”中的阴极,右边白色的机箱门代表着“太极”中的阳极。
“S”形使整个机箱看起来更有文化气息,更有流线型的美感,并多了一份神秘感。
又如太极耳钉、袖扣、项链作品(图3),把太极图形中的阴阳、黑白两极表现得淋漓尽致,中间白色镂空的部分正是“太极”中的阳极,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太极图中的阴极,同时也有女性曲线优美、流线型的美感,透露出浓厚的中国装饰文化的气息,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