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与应对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与应对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与应对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们话在网上说、钱在网上花、事在网上办,已成为一种习惯。

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网络传播的受众者也越来越多。

网络媒体传播的快捷特点,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方式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很多信息难辨真假,一些人不负责任地渲染事实,夸大细节,随意编造,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误导、欺骗大众,造成了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

近些年来,网络谣言越演越烈,逐渐成为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

因此,如何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利于有效遏制网络谣言传播,适应时代特征与要求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已成为各级党政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和起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同时缺乏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给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言论空间,网络匿名性与易于向公众传播的特性大大助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影响力。

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传播速度快。

网络文档复制的低成本、无成本和高度的便利性,使网络谣言传播快的特点最为突出,与口相传、书信传、电话传更为廉价,传播速度要比人际口头传播快千倍万倍。

二是传播范围广。

因以网络为媒介,减少了地域的限制,互联网信息是数字化的、超时空的、全球性的,尤其是在微时代来临后,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微信以及QQ交流群,每一个线上网民都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反馈者和传播者,使得网络谣言一旦发布,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形成各地浏览、转发,可以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即可传遍至全国各地。

三是传播方式多,除了常见的各类新闻网站、社区、论坛、贴吧、微博、微信、QQ聊天软件等等之外,还有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传播方式,都是可以借助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同时传播。

因此,网络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远比传统口头传播的谣言更具有危害性。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在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些网络谣言制造了可乘之机。

一般而言,一个谣言的产生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一些谣言可能是出于善意的,但大多数谣言都带有恶意的目的。

从客观方面说,首先,在一个谣言开始传播的时候,由于权威机构或者涉事个人没有及时的公布真实、详尽、准确的信息,造成了事实真相的缺失或者模糊,网民势必会对事态产生种种猜测,并相互流传,从而导致谣言的产生;其次,网络谣言起因也有源于信息过量。

当网络信息对某种事态解析传播过量,信息量超过大家的接受和理解范围,使网民被淹没在五花八门的信息泡沫里,从而产生新的疑惑或因繁乱而难以选择正确信息,便也会作出个人解析,同时也会造成新的谣言;再次,网络推手利用网络管理制度规范的不完善,恶意制造和传播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牵引网名的观点偏离事实和挟持网民的意见,从而掩盖真相;最后,商业利益的驱动,也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一些不法集团或者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网络谣言来进行炒作,进而达成自己的利益目的。

从主观方面说,首先,网民辨析能力的欠缺,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一则传言不管是真是假,网民相信了就会去传播,不相信就不会去传播,网民辨别谣言真假的态度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谣言会不会被二次传播;其次,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一部分网民由于对社会的某些不满,或者是自身利益受损,就会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情绪,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再次,也有一部分人是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在网络走红,提高知名度,而故意制造爆炸性的虚假信息,进行自我炒作而引人注目。

二、网络谣言产生的危害及影响基于网络覆盖范围广、传播方式自由,网络谣言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大,谣言的传播不仅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网上活动,败坏了网络的信誉,甚至危害到现实社会,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一)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

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网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例如,2011年3月,日本发生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我们身边一些网民开始热议核辐射的影响。

网络谣言乘虚而入,称海盐受到核污染,抢盐风潮开始爆发,再有“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公众在陷入恐慌中开始抢盐。

之后权威部门辟谣,最后又演出了全民“退盐”的社会闹剧。

这一事件最后的得益者是背后造谣的谋利组织,广大民众不明事实,自身利益受到的了严重损失,造成了不小的社会震荡。

(二)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

人们经常是为了一个虚假的谣言而表现种种不适当的行为,尤其是面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谣传,人们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弄的人心惶惶。

比如,2015年6月份正值南方首稻收割季节,为了抵制外省机械收割车队务工人员到本地抢揽生意,广西诸多社区论坛、个人QQ空间发表或转载在来宾市境内多个县份出现外地车辆,光天化日在路上抢小孩的报道,甚至说到在校园门口抢夺家长手中的小孩,抱上外地车牌号的面包车飞驰而去。

这种谣言严重扰乱了部分人群的思想和心理,从而产生恐慌的情绪,结果就促成了造谣者的目的。

(三)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

近年来,各地经济都在飞速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也正如火如荼,建设征地和拆除违法建筑也是政府工作中遇到的一件大难事。

2015年5月,有人在广西红豆社区上发布信息称:某县政府指挥执法机关强拆违法建筑的民居房屋时,压死了还在屋内的一个人,压碎了屋内包括电视机、冰箱、沙发等所有的家具,该政府并扬言拆除造成的损失让所有违法建筑者自负。

这样一份假信息在短短两天,竟然被转载到40多家网站和论坛,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后经调查证实为谣言。

可见,相对一般的网络谣言来说,相关政府的谣言更加具有传播延续力,因为重大政府事件是大多数民众都会首要关注的议题,一旦在政府决策上有什么重大的谣言,就会直接影响了一个区域的稳定,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四)网络谣言误导社会舆论。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上各种流言、谣言蔓延,这些流言、谣言似是而非,混淆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离心离德,污染了网络舆论环境,一些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分辨能力、自控能力较弱,面对网络谣言,可能会对社会、对未来产生消极情绪,从而玩物丧志,放弃精神追求和事业进取。

有些谣言矛头指向企业,严重的会影响企业形象,甚至破产。

三、网络谣言应对的管理与策略谣言通过互联网传播而形成的网络谣言,与传统口头的谣言相比,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范围、方式都大大增强,其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危害性也明显增强,处理不当或者是不能及时的遏制,就会对舆论引导造成一定影响,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针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和起因,应对网络谣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保真实信息的及时公开,增强社会的透明度。

谣言止于信息的及时公开和信息的真实性,网民之所以信谣、传谣,就是因为不了解事实真相,而去胡乱猜测。

社会信息的公开程度越高,谣言的生存空间就会越小。

当一个谣言在开始传播的时候,假如政府或者权威机构能够及时的公布、公开真实的信息,那么就能很好的遏制甚至消灭谣言。

比如2015年7月底,忻城县城境内河流发生一名20岁妙龄少女深夜投江自尽,次日打捞时众人围观,于是在县城内便谣言四起,网络帖子也迭出不穷,但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以摆证据及时地公布了真实的信息,从而遏制了相关谣言的传播。

(二)加强对媒体的控制,避免谣言的重复传播。

一些报纸、杂志、期刊、网站往往发布一些未经核实的“小道”、“内部”消息,来打响自己的知名度,赚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这些谣言经过多个媒体多次重复性的传播,加大了它们的传播性。

许多大众媒体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在公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比如一些知名的报纸、杂志、网站等。

规范它们对谣言的控制,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减少谣言的散播,使这些媒介不会成为谣言的二次甚至多次传播载体,这样,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遏制。

(三)加强网络监控力度,完善网络管理机制。

网络谣言依托于互联网,所以对网络的监控是重中之重,网络管理好了,可以及时有效地遏制谣言的传播。

一方面,要加强各类论坛、常用网站的管理,如,区域网民常用的地方论坛、社区,以及地方新闻网站等,一旦发现恶意谣言,应及时依法关闭或删除谣言页面的有关信息。

各种微媒体也是如此,比如,博客、微博、微信等。

另一方面,各地要成立网络舆情领导小组,选拔一些有能力、有素质,责任心强的政治工作者,专职负责网络的管理和监控工作,起到网络信息发布监管的作用。

(四)加强诚信网络教育宣传工作,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在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中,要在社会上加大诚信网络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媒介素养。

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扩散息息相关,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与网民的盲目跟风有关。

由于网民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敏锐的判断力,他们有时候会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所以,网民的素养是关系到谣言能否传播的一个基本因素。

谣言止于智者,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思考判断能力,能及时的判断出传言的虚假,使谣言不攻自破。

(五)加强网络队伍建设,提高舆情引导能力。

吸引和培养网络技术、新闻传播、网络新闻、网络宣传、网络评论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本领硬的网评员队伍。

大力开展网评员学习培训,不断增强网评员队伍的理论武装水平和实战能力,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才能很好的分辨和抵制各种不良的网络谣言,牢牢掌握在网络舆情中对立、突变、互动性、非线性、超时空的规律,主动出击、主动引导,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切实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让网络谣言无空间生存。

(六)健全网络法律法规,积极打击网络谣言。

目前,我国已有关于互联网管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就应依法加大打击网络谣言的力度,铲除谣言滋生和流布的土壤。

追究致使网络谣言传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违法违规网站,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该整顿的整顿。

执法部门对罔顾法律的造谣或传谣人员,依法予以处罚,还要把某些典型造谣案例公之于众,揭露其阴暗心理和卑劣行径,让广大网民看清故意造谣者的本来面目,积极加入到揭露举报造谣者的队伍中来,合力对造谣者进行舆论谴责,让造谣者陷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困境。

有关执法部门应毫不懈怠地履行互联网管理职责,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法,坚决治理,始终对网络谣言保持高压态势,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正常有序的网络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谣言也会出现诸多变种,要真正有效地遏制它,还需要众多方面的努力,除上述策略外,最重要的是关于网络谣言的理论研究要处在不断更新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