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代码:总学时:24
适用于面料/染织设计、家纺艺术设计专业
设计艺术系面料艺术设计教研室修订
年月日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总学时2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中国工艺美术史》是面料艺术/染织工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以理论知识结合图片讲解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从而更好的为面料设计生产服务。
3.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自主性较强的课程,故引导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尤其重要。
4.课程应涵盖中国青铜器发展史、陶瓷发展史、历代织锦等知识结构模块。
二、课程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发展史。
2.清晰了解各个时期工艺美术发展特点。
3.掌握各个时期工艺美术的造型构成形式。
4.理解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
教学内容按《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上海东方版社,另配优秀工艺美术图片若干。
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首先应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此门课程是纺织美术基础的后续课程。
以理论学习为主,分析各个时期工艺美术发展特点,欣赏图片资料为原则,并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2. 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是对教学内容中列出的知识点、技能点、实践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达到培养程度的定性描述,按不同目标要求由高到低分为四个层次:A、B、C、D。
A——知道、了解。
对教学内容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识别它。
B——领会、理解。
对概念、规律、基本设计等达到理性的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顺利完成基本设计。
C——掌握、运用。
一般的说,是在理解教学内容后深化的表现,通过练习,形成技能,能灵活多变加以运用设计。
D——熟练运用、灵活运用。
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技能进行熟练的操作或小规模技术设计等,达到熟练、灵活程度,从而形成能力。
1. 以理论学习为主,探究式为主要教学手段,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构思能力,以现代多媒体式分析中外优秀作品。
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美术基础差异,创造力的差异,推行个别辅导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提供资料目录及网址便于学生资料的收集准备及作品欣赏。
3.课堂以教、学、练为主,大量作业课后完成,不定期课外辅导。
4.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其鉴赏审美定位。
六﹑考核办法
1. 考核内容:重在对工艺美术理解能力的考察,能否独立完成主题系列的论文撰写。
2.考核项目:理论实践考核为主。
3.考核形式:平时考核,作业及分组讨论。
专项考核期末考核:指定主题的论文撰写、要求和评分标准。
4. 考核方式:考试或考察。
5. 成绩评定方法:理论作业占30%
综合能力占30%
考试占40%
考查成绩评定方法:理论作业占30%
综合能力占20%
参赛实践活动占20%
七﹑有关说明
1. 强调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原则。
2. 作品在加强艺术形式美感的同时,强调内容与设计揄扬的同一性。
3. 课后收集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