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篇一:八卦与二十四节气
八卦与二十四节气
易学象数除了“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学说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说便是卦气学。

八卦最早的主要用途是应用于历法,所以八卦中便于二十四节气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世界天文史上,中国是最早使用阴阳合历的国家之一,而其以节气纪岁,以朔、望纪月的方法有着很强的科学性。

《尧典》中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相当于现在的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

就中国所在位居的北半球而言,太阳正照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正照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正照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

中国古代历法将两冬至之间的周期称之为“岁”,将一“岁”分为二十四等分,所以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在使用十月太阳历时有四时八节,有十二
月阴阳历时,侧形成较完整的节气学说)。

每一节气大约三十天,正好相当一个月,其中“节”和“气”各占大约十五天。

二十四节气以太阳正照南回归线的“冬至”起算,历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再至冬至为一岁,此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黄道而划分,所以为阳历。

其一节一气为一个月,以冬至起子月,也可称为节气历。

到了夏朝,则以立春(即寅月)为一年的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从伏羲六十四卦中抽取出十二个卦,来表示节气的变化规律。

这十二卦便是十二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十二候卦。

八卦与二十四节气(转载)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冬至:至为至有之义,冬至为阴极阳生。

小寒:初寒为小寒。

大寒:天气最冷为大寒。

立春:自即日起进入春季。

雨水:雨水者,雪散而为雨水。

自上而下谓之雨,北风冻之谓之雪。

东风解之谓之水。

惊蛰:惊蛰者,蛰虫惊醒而走出。

春分:分者阴阳之半,春分为阳半之始,此日白天与黑
夜等长。

清明:物生清净明洁。

谷雨:谷雨者,雨以生白谷。

立夏:自即日起进入夏季。

小满:物长于此,小得盈满。

芒种:有芒之谷,可稼种。

夏至:至者至有之义,夏至为阳极阴生。

小暑:就其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暑。

大暑:就其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半为大暑。

立秋:自即日起进入秋季。

处暑:暑将退伏潜处。

白露:阴气渐重,露汇白色。

秋分:二分者阴阳之半,秋分为阴半开始,此日白天与黑夜时间等长。

寒露:露气寒,将欲凝结。

霜降:霜降于地,阴气渐盛。

立冬:自即日起进入冬季。

小雪:开始降雪。

大雪:常有风雪。

十二辟卦的来源极早,此说法最早见于《归藏》: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guai)、巳乾、午姤(gou)、未遁(dun)、申否(pi)、酉观、戌剥、亥坤。

春秋时代的人已普遍以“十二辟卦”代称“月”,例如称“子月”为“复
月”,“寅月”为“泰月”,一直流传至东汉,乃至到清朝。

元代张理认为,《易》有四象,以应四季,《易》有八卦,以应八节,八卦二十四爻,以应二十四节气,十二辟卦,以应十二辰,辟卦七十二爻以应七十二候,反易之卦二十有八,以应二十八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爻,以应闰年阴历的三百八十四天。

现在的十二辟卦的相关理论来自于西汉的孟喜。

孟喜的卦气学说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卦气学说,并加入了后天八卦的内容。

十二辟卦是以“阴爻”、“阳爻”喻示一年十二个月中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
复卦初爻为阳卦;
临卦是除、二爻为阳卦;
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卦(即三阳开泰);
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为阳卦;
夬卦是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卦;
而乾卦则全为阳爻。

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

“息”即为生长之意。

反之从午后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

从乾卦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的阳爻逐
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

篇二: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一些力求中医“科学化”,并且诟病中医事业发展滞后的人士认为,中医是“新瓶装老酒”。

意思是经过数十年的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中医学仍然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笔者恰恰与这些人士的观点相反,认为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应该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医理论是“老瓶装新酒”,即其内容与本真中医学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根本原因在于:
近现代以来,中医出现了学术混乱三步曲:
第一步: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医学的概念和术语;第二步:又用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与套用、编写中医教材;
第三步:再用西医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医学”介绍给外国人。

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尽管中医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距离真正的中医学却越来越远!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学科!中国学术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混
乱与舛讹,同样厄运难逃!
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
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

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也不玄奥。

这些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如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还有一年所划分的十二个月份一样,是对与人体以及万物的生存化灭须臾不可离分的,运行在天地之中的“气”所作的时段划分。

只是与通常我们熟悉的季节、月份
所代表的时间段落之功用相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还多出了指示天空星象变化规律的功能!
比如,阴阳五行与五个时节直接对应,指示了在一回归年之中,木、火、土、金、水这五大行星,按照每一行星在北极天空行走73天左右的时段这一更替过程。

把这五个时段划分为十个月,命名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即为干支中的十天干。

这种相当古老的将一回归年划分为十个月的历法,承传在彝族十月历之中。

再比如,在一回归年之中,北斗星绕北天极徊转一周天,北斗星斗柄就象时钟表盘上的指标走完十二个小时一样走
完十二个月。

命名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即为干支中的十二地支。

八卦则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直接对应!
中医学对脏腑、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认定,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无法分割。

而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

追其本溯其源,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就存在于古代中国天文学之中。

条分缕析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原本含义之间的关系,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
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是怎样被掩盖的
应该说,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甚至周秦这两个朝代,就已经逐渐被掩盖了。

比如,在我们接触到的中医经典中,就只有“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与“风、寒、暑、湿、燥、火这六个季节”的内容,却很难找到十天干纪一年的十个月与十二地支纪一年的十二个月之内容。

顾炎武先生说得好:“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①但是,即使是“人人皆知天文”的时代,也不是人人都了解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是怎样创建起来的。

《黄帝内经·素问》就记载了“十干所标示的天体位置,各自在不同的方向,求证这些天体之间的分离与聚合的位置,其范围是相当高远与空旷的,老百姓每天使用干支纪日,却不知道这种纪日方法是怎么制订出来的。

”②
原因是,夏商周这三代以后,天文学知识为国家天文机构所秘而不宣。

特别是明代末年以来,官方天文机构管理混乱,工作人员马虎懈怠。

到了明末清初,远古时代的中国天文历法知识几乎全部被西方天文学知识所替代!比如,钦天监所发布的天文现象与制订的历法经常出现误差。

“康熙七年四至六月,有所谓?金星昼见?和京师、山东地震,十二月,在钦天监治历的法国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