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导学案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导学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预习案【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叙写】1.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能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

2.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昼长大小3.在光照图中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自主预习,仔细阅读教科书和学案,勾画重要的字、词、句,并加以识记。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主动生成疑难问题或拓展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三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一年中,以北半球为例,正午太阳高度在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在发生变化,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有了四季的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内,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不同,所以有了五带的划分。

2、难点:利用三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一年中,以北半球为例,正午太阳高度在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在发生变化,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有了四季的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内,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不同,所以有了五带的划分。

【教材助读】昼夜长短1.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为昼弧与夜弧。

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

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的昼长和夜长。

2.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3.昼长的计算:①昼长 = 昼弧长度(弧度数)÷15°②昼长 =(12-日出时间)×2 或昼长 =(日落时间-12)×2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①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②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极递减;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①春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①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②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已知太阳直射点纬度,求任一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其计算方法是:正午太阳高度= 90°—所求地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差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①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向南方;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向北方。

③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持各层楼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以我国为例,见右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tanH。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楼距越小;纬度越高,楼距越大。

④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地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

四季的更替1.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2.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五带的划分1.划分依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2.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课堂预习]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1、什么叫太阳高度?同一时刻地球表面各地的太阳高度有什么变化规律?一天中的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什么叫正午太阳高度?2、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在侧视图的右侧分别用的不同颜色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45度的各地在二分日和二至日的太阳光线。

并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不同纬度的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

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1、什么是昼弧?与昼长有什么关系?2、一昼夜长24小时,昼、夜的长短都是相同的吗?有哪几种情况?3、用不同的色笔在上面第2题的图上画出二分二至时的晨昏线,观察图中A、B、C、D、E各点的昼夜长短情况后,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三、四季和五带1、地球表面的冷热是由获得太阳能量的多少决定的。

想一想,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太阳给地球的能量多少呢?2、一年有四季,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冬季是最冷的季节,春秋二季不冷不热。

地球表面的各地都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吗?3、四季是怎样形成的?◆需要注意的几个公式:1、昼长、夜长、日出、日落的计算:昼长 = 日落—日出 = (12—日出)×2日出 = 12—昼长/2日落 = 日出+昼长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Φ±δ|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Φ、δ位于同一半球时相减;位于不同半球时相加。

3、昼夜长短的判断:在光照图中,某一地点的昼夜长短情况取决于该地所处纬线的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比例,任一纬线的昼弧和夜弧的时间总长为24小时。

若整个纬线圈为昼弧,则是极昼;若整个纬线圈为夜弧,则是极夜。

四、本节知识提纲【预习自测】右图所示一幅极点日照图(1)、该图所示日期为:();(2)、 B点的时刻为:();(3)、这一天 A、B、C三地中中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白昼时间最短的是:();与B点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的另外以一条纬线是:();(4)、 D处于()带;B处于()带;C处于()带。

【我的疑惑】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探究案【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纲要求】、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学目标叙写】1.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能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

2.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昼长大小3.在光照图中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个人探究:提前发探究案,组内准备活动学具。

探究课上用10分钟填写探究题。

2、小组探究 (15分钟)3、检查 ①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对改 (包括:探究题和活动题) ②错误的进行红色笔纠错更改 ③组长检查签字4、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主动生成疑难问题或拓展问题。

5、总结本课思维导图一、小组实验、合作学习 (活动题)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观察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二、 小组实验、合作学习 (活动题)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地球仪不动,用手电照射地球仪,感受地球上晨昏线的摆动。

三、 绘制二分二至日光照图:(绘图题)四、 总结和归纳、1.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________________,纬度越高,白昼________;另一半球(冬半年)____________,纬度越高,白昼则__________。

(2)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差______,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______。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______,夜________,北极圈内出现______;而南半球则昼______,夜______,南极圈内出现______。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3)赤道上全年__________,春、秋分日全球__________。

( )至( )时( )节气,邢台昼短夜长。

( )至( )时( )节气,邢台昼变长,夜变短。

( )至( )时( )节气,邢台昼变短,夜变长。

3.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判断自己出生当天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情况。

一、 小组实验、总结规律组内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2.我们这里每个季节的气候有什么特点?赤道地区有没有四季呢?3.回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思考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完成下表。

4.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和欧美有什么不同?气候学的四季是怎么划分的?5.画一画五带划分图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训练案1.读图回答问题。

①右图为北半球 ( 节气), 太阳直射 。

②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③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是。

④ABC 三点的昼长分别为: A ,B ,C . B 点的日出时间为 。

2.下图是我国北京某一窗户朝南的房屋和地球公转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公转到图中________位置时,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可达一年中最大。

(2)地球从A 公转到C 位置时,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公转到B 位置时,北京日出时刻太阳在________方向,日落时刻太阳在________方向。

(4)一年中每日正午时刻该房屋的阴影朝向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四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图中A ~H 各位置中,地球位于 位置时,晨昏线符合乙图的情况;地球位于 位置和 位置时,晨昏线符合丙图的情况。

(2)丁图中箭头表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方向。

在甲图中地球从 位置公转到 位置这段时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方向与丁图的情况相符。

(3)地球公转到甲图中 位置时,澳大利亚的悉尼(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4)地球从甲图中C 位置公转到G 位置这段时期,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 。

(5)地球从甲图中A 位置公转到E 位置这段时期,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 。

(6)地球公转到甲图中C 位置时,南半球正值 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