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transposition thinking and doing good to others《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
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
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2、篇章2:《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篇章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
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难点:在实际交往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设计:(一)导入情景活动一:某班一度流行起外号(活动设计意图:帮助学生通过活动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
)※ 给同学起外号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班级里有这种现象吗?※ 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二)授新(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一)《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情景活动二: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
结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2)将心比心,宽以待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二)情景活动三:讲故事(马和驴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结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别人的好与坏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3)设身处地,善解人意(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三)情景活动四:就“车上的和车下的”、“管鲍之交”谈谈自己的看法(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社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是建立在宽容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人难免犯错,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以宽容的心去面对,去谅解对方,或许会意外地收获一份真挚的友谊。
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与谅解,而谅解更是一种爱护,一种宽容。
师生进一步讨论: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谅解的?如果不是,那么什么事情是不可谅解的?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和大到辱没人格的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
情景活动五:在辨别中学会选择(设置三个情景,学生分析交流)(4)换位思考的要求: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5)换位思考的实质: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
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6)换位思考拓展运用——态度换位变“挑剔”为“欣赏”;变“计较”为“宽容”;即: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四)(三)小结新课:总结本课知识结构并分析换位思考与与人为善的关系。
篇章2:《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对应的课标内容“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过程与方法: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
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
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方法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
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
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〇教学板书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理解至上,善待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和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各种方法,导入新课。
1、建议一:创设情境,小品导入。
(小品可以是书上的《取绰号》的小品,也可以是教师自编的,如《一支笔的“风波”》2、建议二:列举事例导入。
可以是教师列举生活实例,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然后引导他们正确规因,提出课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建议三:启发导入。
由教师讲述《电梯里的镜子》的故事,启发学生,引出课题。
根据主客观条件,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变,使教学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教学特长,体现教师教学风格和特色。
活动一:七嘴八舌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然后请学生结合学校中的情况说明“起外号”的现象;结合各自的情况谈“被捉弄”的经历及自己的体验。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深刻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通过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感受,用事实说明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活动二:小品表演小品表演:《母亲的“管教”》。
之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情景剧形式活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情景中去,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如何进行换位思考,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
活动三:故事续演教师提供故事开始:李静和刘晓慧是好朋友,常在一起练字、画画。
有一次李静不小心,把刘晓慧的参展画给弄脏了。
然后让学生自愿组合,续演故事结局,并说明选择理由。
“故事续演”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而且故事结局的不确定性可以给学生以更大的思考空间和发挥空间。
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和分析选择这个故事结局的理由,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活动四:火眼金睛要求学生擦亮自己的眼睛,用一种接纳、宽容和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
以“欣赏”为题材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份欣赏,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友善、多一份爱心。
在活动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懂得如何欣赏他人。
这也是与人为善的更高要求。
活动五:现学现用教师出示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小结。
案例分析,可以考察学生学习的收获,也可以给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活动六:书上得来交流并学习名人名言,体会其中的含义。
以名人名言来勉力学生,使课堂所讲的道理更加深刻,易于学生接受和感悟。
活动七:身体力行教师布置选择性作业:1、把今天学习的心得体会,讲给父母听。
2、主动做一件为他人着想的事,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与班上对自己有意见的同学交心,征求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并谈出自己对他们的看法,主动消除误会。
布置弹性作业,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以实现教师的分层次教学。
活动八:诗情画意教师出示短诗,与学生共勉。
融诗歌艺术于思想品德的课堂,可以增加教学的形式美,同时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新课小结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教师做小结,音量由小到大,最后大家齐声高歌。
教师用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做新课小结,用音乐渲染教学气氛,结束教学。
附录二:1、情景剧:《一支笔的“风波”》楠楠和小明是一对好朋友。
楠楠家富裕,小明家因为父母工作下岗而生活并不轻松。
一次楠楠和小明去文具店,楠楠买了一支小明也非常喜欢的圆珠笔,但是小明因囊中羞涩没有买。
回到家后,小明把想买圆珠笔的想法跟妈妈说了,他妈妈答应他,这次语文考试考过90分就奖励他这支笔。
小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这支笔。
一天,楠楠的笔却突然不见了,找遍了书包和文具盒也不见踪影。
这时他看到小明的那支笔,就下意识地认为是他偷了自己的笔,于是大声斥责小明。
小明向他解释,楠楠也不听。
2、生活实例我们都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
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
记得小时候经常做一种游戏:两腿叉开,头向下从两腿之间往后看过去,本来习以为常的乡间景色这时便有了新意,让人百玩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