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化与绿色建筑

智能化与绿色建筑

绿色——舒适性、低能耗
安全——在建筑的安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方便——物业运行可持续
智能建筑是建筑艺术与现代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基础平台,利用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以及系统集成技术控制优化各种机电设备运行,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实现办公及信息自动化,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相互之间的最优化组合,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的根本目的在于:1、使住户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更加安全高效;2、使建筑更加易于运营管理;3、采用技术手段优化和保证设备运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智能建筑是以人为本的,BA、SA、FA、CA、OA以及IBMS解决的都是人对信息和自动化的需求,是人们的生活品质在舒适基础上的一次飞跃。

而人们对更丰富,更高质量的信息的需求,对更加人性化的自动化的需求,这种需求必将会推动建筑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

正绿色建筑的标准是2006年出的,近年来,中国的绿色建筑在政府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到2011年底已有近300项工程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标识认证,一些发达地区像江苏省的苏州市和部分南方城市,甚至要求新建建筑必须百分之百达到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各项影响因素和性能指标是互相耦合、此消彼涨的。

比如增强了建筑外墙保温,会同时降低空调能耗,使冷热指标均降低,进而降低了主机容量;
增加热回收系统虽然回收了部分热量,但增加了风机能耗,二者平衡要根据新风量的大小和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实施中具体的控制和调节是靠楼宇自控系统的控制参数设定来实现的。

对于照明控制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提供同等照度低能耗设备,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采集室外环境照度参数,控制开启照明设备数量和时间的方式来实现;
对于电梯、空调、新风机组等建筑内的用电“大户”,则可以通过优化运行模式,控制设备运行时间,采用变频调速技术等方式来减少使用成本;
对于给排水设备则可以在保证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夜间电网负荷较小,电能价格较低的时间段来完成日常的供排水任务
另外,还可以通过监视设备运行状况,累计运行时间,定期提醒设备的维修保养,来降低设备运行故障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达到节约设备维护投入的目的。

以上只是一些常规的建筑智能化控制手段。

对于绿色建筑而言,由于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如何实现这些新的技术、设备与现有控制手段的有机结合,将其运行状态的监视和控制纳入到现有的控制体系中来,同时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的记录和相关数据的测量汇总,从而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提供第一手的分析数据,是目前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其实这套系统只需增加一台简单的控制器和部分传感器即可完成数据采集,运行状态监测,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设备调整控制,如果在给这台控制器提供一个网络接口,那么还可以实现对设备运行状况的远程监控和远程维护,这样一来效果完全不同了。

对一个小小的单体建筑尚且如此,对于大规模的建筑,建筑群来说,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阶段,尽早引入建筑智能化控制的观念更为重要。

智能化在绿标中的相关条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4.2.3 如果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机组向住宅供热(冷),这会涉及用户支付采暖、空调费用问题。

作为收费服务项目,用户能自主调节室温是必须的,因此应该设置室温可由用户自主调节的装置;然而,收费与用户使用的热(冷)量多少有关联,作为收费的一个重要依据,计量用户用热(冷)量的相关测量装置和制定费用分摊的计算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4.5.11 通风换气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设置新风换气系统有利于引入室外新鲜空气,排出室内混浊气体,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人体的健康要求。

为满足人体正常生理需求,要求新风量达到每人每小时30m3。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能自动监测室内空气质量,主要是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具有报警提示功能。

4.6.6 应根据小区实际情况,按《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中所列举的基本配置,进行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和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建设。

(相关数据了解)5.2.1 在公共建筑(特别是大型商场、高档旅馆酒店、高档办公楼等)的全年能耗中,大约50%-60%消耗于空调制冷与采暖系统,20%-30%用于照明。

而在空调采暖的这部分能耗中,大约20%-50%由外围护结构传热所消耗(夏热冬暖地区约20%,夏热冬冷地区约35%,寒冷地区约40%,严寒地区约50%),因此本标准对绿建围护结构提出节能要求。

5.2.5 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较复杂,建筑内各耗能环节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办公设备和热水能耗等都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