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脊神经节:脊髓两侧的后根接近椎间孔外有一膨大,称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由假单极神经元集合而成,其中枢突组成后根入脊髓,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身体各部接受各种感觉传入信息。
2、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如脊髓灰质。
3、白质: 指位于中枢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包裹颜色苍白,称为白质。
在大脑、小脑深面的白质又称髓质。
4、神经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集合成束的神经纤维称为神经束,又称纤维束或传导束。
5、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肌肉的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表现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6、去大脑僵直:如果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称此动物为去大脑动物,此动物表现为许多躯体和内脊柱硬挺等伸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这种现象表明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作用,特别是来自大脑皮质抑制区和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的联系被切断时,引起网状结构抑制区活动减弱,使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
7、神经核: 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的其他部位,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常集合在一起形成的集团,称为神经核。
8、突触:一个神经元通过终扣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表面接触称突触,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形式。
9、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完成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称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简单的反射弧只包括两个神经元,而复杂的反射弧则需要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之间的中间神经元的参与。
10、投射系统:感受器发放的神经信息沿着特定传导通路传导到大脑皮层特定部位进而形成特定感觉的传导路径。
11、脊髓休克:脊髓完全横断后,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
12、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是外界事物的抽象,是信号的信号,抽象的词语可以代替具体的信号,进而引起皮质神经联系及其活动,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13、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性的刺激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逐渐减弱的过程。
习惯化相当于消退抑制。
人和动物依靠习惯化可以去除许多无意义的信息应答。
14、敏感化:敏感化又称假性条件化,是指一种反射性反应因另一个强刺激或伤害性刺激而加强。
任何一个强刺激或伤害性刺激都可以激活一般激动系统,从而加强反射反应的强度。
敏感化相当于去抑制。
人和动物依赖敏感化可以伤害性刺激保持警惕。
15、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具有生物电的变化。
大脑皮质在没有任何明显刺激的情况下,经常出现的、持续的、节律性的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电活动。
16、视盘:视网膜上全部的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集中后穿出的部位称这视神经乳头,即视盘,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
所有的这些组织穿出眼球壁即为视神经。
17、中央凹:在视神经乳头的颞侧约 3.5mm 的稍下方,有一个黄色区域,叫做黄斑,其中央有一个直径约为 1.5mm 的凹陷,称为中央凹,中央凹是整个视网膜上辨色力、分辨力最敏锐的部位。
18、行波学说:行波学说是耳蜗对声波频率分析较为有代表性的学说。
行波学说认为:1、声音引起基底膜波动的行波是从耳蜗底部向蜗顶不断推进的2、行波在从蜗底往蜗顶推进过程中,其幅度逐渐增大,在基底膜的某一个部位,幅达到最大值,此后振动停止前进而逐渐消失。
3、对不同频率的声波刺激,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不同。
4、行波振幅最大处,柯蒂氏器的感受细胞受到的刺激最强,即靠近蜗底处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接受高频声刺激,靠近蜗顶处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接收低频声刺激,中间不同部位按频率高低依次排列。
行波学说向我们显示,至少有一些频率的声波的加工是以地点编码的方式二、简答题:1. 神经系统的组成。
答: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中。
依据与中构神经系统联系部位的不同,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与脑相连的12 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 对脊神经。
依据功能的不同,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又称动运神经),依据传出神经支配效应器的不同,又进一步将运动神经分为支配骨髓肌的的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自主神经(又称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二部分。
2. 发育中儿童脑的代谢特点。
答:儿童脑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60%,因此,儿童对缺氧的环境十分敏感。
脑组织只能氧化葡萄糖供能,所以脑组织对血糖含量的变动非常敏感,一旦血糖降低,就会影响到脑功能的正常发挥,儿童肝糖原储备少,血糖水平对食物依赖较强,一旦饥饿易造成低血糖。
血糖降低时可使脑功能紊乱,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头晕、出汗现象,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
3、小脑三个主要功能部分及功能。
答:1、小脑三个主要功能部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质小脑。
前庭小脑主要接受前庭系统的传入纤维,它的传出纤维也主要到达前庭核;脊髓小脑主要接受脊髓的传入纤维,传出纤维主要到达脊髓:皮质小脑主要接受大脑皮质的传入纤维,其传出纤维主要到达大脑皮质。
2、小脑的功能:小脑是躯体运动功能调节的一个皮质下调节机构,在维持身体姿势,调节肌紧张及协调随意运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小脑与运动性的学习记忆和心血管活动也有一定的关系。
4、12 对脑神经中,哪些属于感觉神经、哪些属于运动神经、哪些属于混合神经、哪些具有植物性神经的功能?答:1、感觉神经又称传入神经。
嗅神经、视神经属于感觉神经。
2、运动神经又称传出神经。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属于运动神经。
3、混合神经含有感觉神经纤维,又含有运动神经纤维。
三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属于混合神经。
4、植物性神经系统可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支配的是心肌、平滑肌及腺体,调节内脏的活动。
循环器官、呼吸器官、消化器官、泌尿生殖器官、眼、皮肤、代谢与内分泌都具有植物性神经的功能。
5. 静息电位及产生过程。
答:当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静息电位的形成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细胞内外的离子不均衡分布,二是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
钾离子顺着浓度梯度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进行易化扩散,而在细胞内留下不能扩散的负离子形成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场,随着钾郭的不断扩散,所形成的电场越来越强;当推动钾离子外流的力量和阻止其外流的力量相等等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了平衡,钾离子的外流将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时的膜电位称为钾离子的平衡电位,即为静息电位。
6. 动作电位及产生过程。
答:给神经细胞一个有效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被刺激的神经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产生一次快速而可逆可传播的电的变化,称动作电位,也就是神经冲动。
一个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变化过程:当神经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内原有的负电位将迅速消失,进而变成正电位,此过程称为去极化,其中,膜电位由零值变为正值的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
刺激引起上的变化是短暂的,膜两侧的电位很快又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和水平,这个过程称为复极化。
在恢复静息状态之前,有暂时的复极过度的状态,称超极化。
7. 神经信息的传递。
答: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信息的传递,则是由许许多多个神经元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结构上的联系,这种机能上的联系是通过一种特殊结构突触来完成的。
突触信息的传递简称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通信的最基本形式。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快速准确的信息传递并加以处理,引发相应的生物学效应,在这个电化学电变化的过程中,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起关键性作用。
8. 感受器及其分类。
答: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的结构或装置,它们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将其转换成神经信息。
依据感受器在身体分布的位置不同,可将感受器分为外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及内感受器三类:外感受器(浅感受器)位于体表或接近体表,感受来自机体外环境的刺激,本体感受器(深感受器)位于体表之下的肌肉、肌腱、关节等处,感受关节的位置、肌肉的运动状态等等的变化;内感受器或内脏感受器(深感受器)位于机体黏膜、血管等处,负责监测内环境条件的变化。
9. 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答:感觉传入的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信息来源于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维持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是特异投射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
各种传入的信息越多,经过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的信息也越多,从而对大脑皮质的唤醒作用超强,皮质的兴奋状态越好,对特异性投射系统上传产生的感觉也越清晰。
10. 植物性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
答:植物神经也称为内脏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心跳、呼吸和消化活动都受它的调节。
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两者之间相互桔抗又相互协调,组成一个配合默契的有机整体,使内脏活动能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
11.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形成反射弧中枢数量非条件反射先天性固定低位无限条件反射后天性暂时高位有限12. 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的区别。
答:慢波睡眠是相对安静的睡眠,而快波睡眠则是相对活跃的睡眠;快波睡眠时脑的活动增强,代谢率增加,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自主功能增强,但由于肌紧张减弱或消失,使其运动功能丧失,而慢波睡眠一般呈现出相反的状态。
13. 视近物时眼的调节。
答:(1)晶状体的调节: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增大折光能力.(2)瞳孔的调节:视近物时,瞳孔缩小以限制进入眼球的光量,使成像清晰。
(3)眼球的运动调节(眼球会聚):视近物时,两眼球同时向鼻侧聚合,使物象能清晰地在两眼视网膜的中央凹处形成。
14. 近视、远视和散光,及矫正。
答:(1)近视: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前原因:眼球前后径太长,晶状体折光力太强。
矫正办法:配戴凹透镜(2)远视: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后原因:眼球前后径短矫正办法:配戴凸透镜(3)散视:折光面上一条或多条经线或纬线的曲度异常。
原因:角膜表面曲度异常,晶状体表面曲度异常矫正办法:配戴柱面透镜。
15.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区别。
答: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形成暗视觉视锥细胞:对强光敏感形成明视觉和色觉。
16. 声波在耳内的传导。
答:1.气传导声波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蜗管内淋巴液前庭膜前庭阶外淋巴液 --- 盖膜------------- 基底膜- 鼓阶外淋巴液 ------------ 圆窗膜2.骨传导声波颅骨振动耳蜗内淋巴液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