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治疗
脑血栓形成
保健指导
1、告知本病的康复治疗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 2、生活起居有规律。 3、病人起床起坐或低头系鞋带等体位变换时 动作要慢,不宜转头过猛,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倒,气候变化注 意保暖,防止感冒。 4、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 脏病、肥胖病。
临床表现(大脑前动脉 )
近端阻塞时因前交通支侧支循环良好可无症状。 前交通支以后阻塞时,额叶内侧缺血,出现对 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因旁中央小叶受累排 尿不易控制。 深穿支闭塞时,内囊前肢和尾状核缺血,出现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 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淡漠、欣快等 精神症状及双侧脑性瘫痪。
脑血栓形成
预后
病死率5%--15%,存活中约〈1/3可部分 或完全恢复工作。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的基本病因。导致动脉粥 样硬化性脑梗死,常伴高血压,与之互为因果。 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 样硬化的发展。 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动脉瘤、红细胞增 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内动脉、椎一基底 动脉交界处,动脉分叉处多见。
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血沉、血糖、血脂及心电图应列 为常规检查项目 脑脊液 头颅CT扫描,6h内多正常,在24~48小时后出 现低密度影,其后病灶处可见到低密度区。 磁共振(MRI),检查则可在早期发现梗塞部 位,尤其是弥散成像。 脑血管造影 、CTA、MRA。 其他 TCD SPET、PET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大脑中动脉 )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 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 失语。当梗塞面积大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 增高、昏迷,甚至可导致死亡。 皮质支闭塞: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及上 肢为重,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对侧偏侧忽视 症等体象障碍。 深穿支闭塞:内囊部分软化,出现对侧偏瘫, 脑血栓形成 一般无感觉障碍及偏盲
脑血栓形成
治疗(急性期)
(1)对症治疗:卧床休息 防褥疮及呼吸道 感染,维持水、电、酸碱平衡及心肾功能, 24~48h后不能进食者应鼻饲,调整血压,防 治感染,降颅压,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 栓塞。心电监护,控制血糖和癫痫发作
脑血栓形成
治疗(急性期)
(2)超早期溶栓治疗 超早期(<6h)及进 展型者 1) 静脉溶栓:尿激酶 t-PA 2) 动脉溶栓 CT证实 病人无出血素质 无意识障碍 <75岁 血压 家属同意 监测出凝血时间 发病时 间小于3小时,进展性可延长。 并发症 出血 再灌注损伤 再闭塞
脑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一般特点)
1 、动脉硬化以中、老年人多见,中青年以动 脉炎多见。 2、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 3、多于静态发病。 4、约25%患者病前有TIA史。 5、多数病例症状经数小时至1-2天达高峰。。 6 、通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除大脑大 面积梗塞或基底动脉闭塞病情严重。
脑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临床类型)
1 、完全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 重较完全,常于数小时内(〈6h)达到高峰。 2 、进展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 1—数天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样加重。 3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病后神经 功能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小时以上,但可于 3周内恢复 。 4、缓慢进展性卒中:2周以后症状仍逐渐进展。
临床表现(小脑后下动脉 )
此处梗塞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或 Wallenberg 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突然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及声带麻痹(舌咽,迷 走神经疑核受损),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 受损),面部痛觉温度觉障碍(三叉神经脊髓 束核受损),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 维受损),对侧半身痛觉温度觉障碍(脊髓丘 脑束受损)。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 病理分期: 1、超早期(1~ 6小时):病变脑组织变化不明 显,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星型 胶质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 2、急性期(6~ 24小时),病变部位脑组织苍 白肿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 呈明显缺血改变;
诊断
1 、突然发病的中老年病人,有高血压、高血 脂、糖尿病等病史。 2、发病前有TIA史。 3、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4、症状逐渐加重。 5 、发病时神志清醒,而出现偏瘫、失语等神 经系统局灶体征。 6 、脑 CT/MRI 发现梗死灶,或排除脑出血、瘤 卒中和炎症性疾病等。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病理生理
阻断血流30秒------脑代谢改 1分钟 ------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 》5分钟 ------脑梗死 轻度缺血——某些神经原丧失 严重缺血——各种神经原均有选择性死亡 严重持久缺血——各种神经原、角质细胞、 内皮细胞均坏死
脑血栓形成
病理生理
脑梗死病灶:中心坏死区、周围缺血半暗带 缺血半暗带 时间窗 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损伤机制:自由基过度形成和自由基 “瀑布式”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 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和酸中毒
脑血栓形成Biblioteka 治疗(急性期)
(3)脑保护治疗 在缺血瀑布启动前超早期,应用钙离子拮 抗剂、抗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清除剂及亚低 温 。 (4) 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 生。用药期间也须严密注意出血倾向,出血性 疾病、活动性溃疡、严重肝肾疾病、感染性血 栓及高龄者忌用 低分子肝素 肝 脑血栓形成 素
脑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临床类型)
1 依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完全性、进展性卒 中及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 2 依临床表现,特别是神经影像学检查证据分 为:大面积脑梗死 、 分水岭脑梗死、 出血性 脑梗死 、多发性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颈内动脉 )
典型症状:患侧视觉障碍和病变对侧瘫痪及感 觉减退,如有眼动脉受累则可出现患侧单眼视 力减退或失明;若视神经束和视放射受累可出 现病变对侧同向偏盲。 如脑底动脉环完整,眼动脉和颈外动脉分枝间 吻合良好,可以完全代偿其供血,临床也可无 任可症状,如出现症状,可仅表现为 TIA。偶 可出现晕厥发作或痴呆。
治疗(急性期)
(5) 降纤治疗 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增强纤 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 (6) 抗血小板治疗 阿斯匹林 (7) 卒中单元 (8) 中药治疗 (9) 外科治疗 (10 康复治疗 (11)预防性治疗 脑血栓形成
治疗
恢复期 治疗 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 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 等 可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潘生丁或 阿斯匹林等 活血、通络 扩张血管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
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1、定义 2、病因、病理、病理生理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5、诊断及鉴别诊断 6、治疗 7、护理 脑血栓形成 8、预后
脑血栓形成
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 通常指 脑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 等血管病变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 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 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 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脑 梗 死
Cerebral Infarction C I
脑梗死
脑梗死定义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是由于脑部血液供 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灶性 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
脑梗死
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 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脑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大脑后动脉 )
常见对侧同向性偏盲(有黄斑回避)及一过性 视力障碍如黑蒙等。优势半球受累除有皮质感 觉障碍外,还可出现失语、失读、失认、失写 等症状;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象障碍。 深穿支阻塞累及丘脑和上部脑干,出现丘脑综 合征,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如感觉异常、 感觉过度、丘脑痛;锥体外系症状如手足徐动、 舞蹈、震颤等;还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小脑 性共济失调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病理
病理分期 3、坏死期(24 ~ 48小时):大量神经细胞消 失、胶质细胞坏变,中性粒、淋巴及巨噬细胞 浸润,脑组织明显水肿; 4、软化期(3日~ 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 5、恢复期(3 ~ 4周后)液化坏死组织被格子 细胞清除,脑组织萎缩,小病灶形成疤痕,大 病灶形成中风囊。此期持续数月甚至2年。
鉴别诊断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 患者突然发病,一 至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 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还应与脑出血、脑 栓塞、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鉴别。
脑血栓形成
治疗
1 急性期: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超早期,针对脑梗 塞后的缺血瀑布及再灌注 损伤进行综合保护 治疗,个体化,防治并发症,整体化观念 2 恢复期 治疗: 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 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 体疗和针灸等。
临床表现(椎-基底动脉 )
出现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共济失调、交叉瘫等症状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时出现四肢瘫、球麻痹、意 识障碍,常迅速死亡。 脑桥基底部梗塞可出现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患者意识清楚,因四肢瘫、双侧 面瘫、球麻痹,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 各种动作,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 脑血栓形成 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