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实验中学文艳丽教材分析:《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第一课“中华博览(欣赏.评述)”。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名山大川各具特色,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自然山水的感悟。

山水画以描绘自然界山水景色为主体,它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摹,也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写道:“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山水画的造境主旨是围绕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写照和表现万物与内心世界的合一。

本课重在感受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精选的十五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山水画名家之作。

分别以“高山仰止、水色空濛、寄情山水、沧海桑田、江山多娇”为标题,从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山水画的笔墨、章法、意境、设色,山水画的风格流派、代表画家等方面予以介绍。

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感受和体会中国山水画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教法分析: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该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知识点分三大内容:1、了解中国早期山水画的历史演变及其风格流派。

2、领略“南北二宗”不同风格的独特之美。

3、分析比较“马一角”和“夏半边”的构图形式美感。

在教学中采用对比欣赏法,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分析对比,在生动、活泼、高效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学习内容,逐步理解中国山水画博大的文化内涵和意境的营造。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2、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的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3、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知。

通过析赏,培养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欣赏方法。

学习材料: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教学过程一、对比了解、引入课题。

1、教师课件展示:大自然风景图片,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每当我们踏入山水丛林之中,都会发觉大自然的优美和雄伟壮观。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让我们对山水充满了喜爱之情,是不是有很想画下来的冲动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艺术家又是如何表现这瑰丽的自然风光的呢?2、师课件展示:西方油画《干草车》和中国画《潇湘图》问:同样都是山水画,对比观察两幅画在思想、技巧和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分别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学生欣赏讨论回答)师小结:通过欣赏,我们看到,中国画是一种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追求写意,意在表达其神韵,以线条和水墨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而西方风景画则追求写实性,也就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再现,主要以块、面、明暗和色彩为造型手段。

所以,中国山水画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注重“诗情画意”,通过山水来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感。

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和态度的表达。

3、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山水画,看看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大自然的美景,赏析大师们的山水画,领略大自然的情趣,探寻中国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方风景画的区别,更进一步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欣赏名画、探究分析。

(一)、欣赏感受中国早期山水画的特点及风格流派。

1、师课件展示: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并讲述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山水画的绘画风格及特点。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约344年—405年)。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2、学生欣赏《游春图》、《江帆楼阁图》,师提问:“这两幅作品在绘画技法以及构图中对人物、树木、山石的布局安排上有什么不同?它体现了早期中国画的什么特点?(学生欣赏,小组内相互讨论分析,然后自主回答。

)师小结:《游春图》和《江帆楼阁图》这两幅作品分别体现了我国早期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

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游春图》隋代,展子虔(约550--604)。

《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

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

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

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

值得注意的是,《游春图》中的人物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具有一种“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这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江帆楼阁图》唐代,李思训,立轴,绢本,青绿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

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画面具有重量感,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

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交流,领略中国画由早期逐步走向成熟阶段的绘画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欣赏比较“南北二宗”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揣摩和体会南北二宗的绘画特色。

1、师课件展示《溪山行旅图》问:“画中是怎么表现悬崖峭壁等景物的?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画中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从画面内容如:山、瀑布、树木、人物等以及表现技法上进行分析,讨论回答。

)基本信息:《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厘米×103.3厘米。

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内容:山,整个山壁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给人一种仰视(由下向上)的感觉。

瀑布:从山腰直流而下,从笔直的线条中似乎可以感受出瀑布的那种冲击力十分强大崖壁上再输茂密,浓浓的墨团几乎占满了山头。

山脚下:由近及远的山路凸显出画面的纵深感动静结合:飞流直下的瀑布与静止的山间景色,形成动静的对比,似乎把画家看到的那刻美景存留了下来。

峻巍的山势造成动人心魄的效果,使人感受自然造物的伟大。

表现技法:笔法遒劲,多用侧峰,用笔粗重,如钢筋铁骨,果断有力。

绘画特色:落笔老硬,与山传神,把北方山水的雄伟壮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徐悲鸿评论此画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分别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赏析了《溪山行旅图》。

老师这里还有一幅与《溪山行旅图》不同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欣赏。

2、师课件展示《云山墨戏图》问:在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画家是如何表现山水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技法?突出了什么样的绘画特色?(学生比较分析回答。

)《云山墨戏图》南宋,米友仁(1086~1165)纸本,墨笔,21.4厘米×195.8厘米。

画中表现的是沿江的景色,近处岸边一条细经曲曲弯弯,间有板桥相连,远处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

画家采用“米家山水”的画法。

先用淡墨染就,再用大小各异的横向墨点反复在山头、山脊等部位点染,用“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达到写意、墨戏的极致,世称“米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两幅作品在构图、笔法、色彩等表现技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如何体现了南北二宗不同的绘画风格?(学生讨论回答)师归纳小结:好,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分别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赏析了《溪山行旅图》和《云山墨戏图》,进一步了解了南北二宗的不同风格特点。

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

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杭州。

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

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

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

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而且画很秀气的山。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探讨,分析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和用笔特点,体会南北二宗的绘画特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欣赏南宋时期独具特色的绘画作品,分析比较“马一角”、“夏半边”绘画特点。

1、师出示《山径春行》问:这幅作品在构图上突出了什么特点?为什么称“马一角”?(学生欣赏分析,讨论回答。

)师小结:《山径春行》南宋,马远。

绢本设色画,27.4厘米×43.1厘米,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面表现的是春天的江南,云淡风轻。

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

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高士的衣袖触动了野花,野花轻扬飞舞,惊动了原本在鸣唱的鸟儿,也说明了画里的诗情。

正是由南宋宁宗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转化而来,装裱形式为册页。

把诗写在画上叫做“题画诗”。

中国的绘画,从南宋开始,出现了题画诗的,“题画诗”是宋朝人的发明。

中国人因此创作了世界上唯一把诗和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

从此以后,中国的画家,不但要会画画,也还要会作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