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八里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驻市有关单位:《“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已经2016年11月21日市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2月22日“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 (1)前言 (5)一、规划背景 (6)(一)发展现状。

(6)1.基础网络建设稳步提升。

(6)2.信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6)3.公共管理应用不断推进。

(7)4.公共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8)5.产业融合创新逐步加快。

(8)(二)存在问题。

(9)1.大数据发展的基础有待夯实。

(9)2.信息化应用的成效有待提升。

(9)3.集约化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

(10)(三)面临形势。

(10)1.技术创新为“智慧九江”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

(10)2.宏观政策环境为“智慧九江”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11)3.区域经济发展为“智慧九江”建设带来了重要契机。

(11)4.“五大九江”战略目标为“智慧九江”建设提供了内生驱动。

(11)二、基本要求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基本原则。

(12)(1)统一规划,分步推进。

(13)(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13)(3)整合资源,协作共享。

(13)(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13)(三)发展目标。

(13)三、主要任务 (16)(一)建设智慧营商应用体系,树立“开明开放九江”形象。

(16)1.打造精准招商服务体系。

(16)2.提升口岸整体通关效率。

(16)3.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17)(二)建设智慧产业应用体系,激发“创新创业九江”活力。

(18)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8)2.促进新兴业态发展。

(20)3.加快创新创业步伐。

(21)(三)建设智慧治理应用体系,提升“宜居宜游九江”品质。

(23)1.完善规划建设管理。

(23)2.增强社会治理成效。

(24)3.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25)4.提高安全管控水平。

(25)5.强化应急指挥能力。

(26)6.优化交通出行环境。

(26)7.提升旅游服务实效。

(27)8.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8)(四)建设智慧民生应用体系,提高“共建共享九江”水平。

(30)1.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1)2.助推全面小康建设。

(33)(五)建设智慧政务应用体系,响应“实在实干九江”要求。

(34)1.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35)2.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36)3.加快诚信体系建设。

(36)(六)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促进“五大九江”高效建设。

(36)1.加快建设基础网络。

(37)2.统筹建设数据中心。

(39)3.集约建设“三大核心”。

(40)四、实施路径 (42)(一)实施策略。

(42)1.急用先行。

(42)2.先易后难。

(43)3.统筹集约。

(43)4.分类推进。

(43)(二)实施步骤。

(43)1.一期建设(2016-2017年)。

(43)2.二期建设(2018-2019年)。

(44)3.三期建设(2020年)。

(44)(三)投融资模式。

(44)五、保障措施 (45)(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45)(二)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建设模式。

(45)(三)贯彻标准法规,确保信息安全。

(46)(四)重视人才支撑,营造良好氛围。

(46)附件 (47)“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前言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空间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推进经济社会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常态下有效提升政府效能、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服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选择。

九江作为昌九一体化双核城市之一、环鄱阳湖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城市之一,正面临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普惠供给等重大挑战。

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深入落实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部署,以“十三五”期间建设“五大九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智慧九江”建设,实现数据兴市、信息强市、智慧融市、创新立市,已成为九江打造“全省绿色崛起的双核之一、长江经济带重要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和旅游度假胜地”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

本规划纲要依据《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江西省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指南》(赣信办字〔2015〕9号)、《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是全面规范“智慧九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2016-2020年推进“智慧九江”建设的实施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

1.基础网络建设稳步提升。

基础宽带网络接入能力稳步提升,城区接入带宽达20M,农村接入带宽超过4M。

无线城市发展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3G、4G网络城区全覆盖,城区覆盖率达到98%以上,重点场所WiFi覆盖率达到80%。

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60.8%,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接入率80%。

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建有电子政务内、外两套网络,横向已基本覆盖全市政务部门(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系统),纵向为双备份线路,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业务传输,其中修水县、都昌县通过VPDN拨号方式将试点村(社区)联入政务外网。

2.信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近几年全市电子政务机房建设和整合步伐加快,市县两级电子政务机房集约化建设普遍上了一个台阶。

全市电子政务中心机房按国家B级标准建设,并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进行了安全体系规划,提高了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性。

除国土、财政、公安、房产、国税、地税、工商、环保、人防、水利、公路等少数部门仍继续使用原自有机房外,全市电子政务中心机房为全市70多家单位统一提供服务器托管、网络设备部署、数据存储、安全管理等服务。

县级电子政务机房普遍升级,安全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市信息化建设市县联动、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市政务云平台已形成一定规模,部署了一批业务系统,有效提高了全市电子政务集约化水平,节省了业务系统的建设及运维费用。

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开展。

基于政务外网建设了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用于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共享,目前已实现阳光医药、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的接入。

财税综合信息系统已共享国税、地税、工商等77个部门的数据,为税收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3.公共管理应用不断推进。

先后部署全市网上审批系统、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市政府视频会议系统、市本级电子监察系统、市本级综合协同办公系统等跨部门应用系统,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全市重点地区、重点路段、重点街面部署高清、标清摄像头7000多个,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满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需求。

初步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

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科技手段,建设包括动态监管系统、煤矿瓦斯监控系统、隐患排查系统等子系统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平台,有效提高了安全生产的监管效率。

此外,交通管理、环境监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资源管理、森林防火等一批信息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管理应用成效逐步显现。

4.公共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社会保险“多险合一”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实现社保卡就诊“一卡通行、一卡通用”。

“数字校园”工程稳步推进,初步构建了2万课时的教育基础资源库,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

“数字民政”平台试点建设顺利开展,与江西“民政云”平台实现信息联通,提升了民政服务水平。

阳光价格网络信息平台建成开通,创新了价格信息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

“阳光医药”网上监察系统对医院处方实施监管,优化了医疗服务。

“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全面实施,有效促进了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九江”网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影响力逐步扩大,网站群建设进一步加强。

建设了全市政府信息公开统一网络平台,打造了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信息超市。

搭建了九江政务服务网,为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政务服务。

民声直通车、各类部门服务热线等诉求平台继续发挥良好作用,为政民互动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

5.产业融合创新逐步加快。

“两化融合”不断推进,九江石化“绿色低碳”及“智能工厂”、永修县智慧园区平台等两化融合应用取得典型示范效应,带动了其他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加速发展,发挥恒盛科技园、共青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星子羽绒电商创业园、九江产业带等一批电子商务基地、平台和企业示范作用,推动传统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信息化在旅游、物流、文化、金融、商贸等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化,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存在问题。

1.大数据发展的基础有待夯实。

网络覆盖和感知能力还不足。

全市公共场所WiFi覆盖不全,农村4G网络覆盖范围不广,广播电视网络覆盖能力不足,电子政务网络仍需进一步向村(社区)延伸。

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传感器尚未整合,地下管网、城市部件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感知能力还不能满足城市监控管理需要。

数据资源统筹水平还不高。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尚未建立,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空间、城市资源、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库还不健全,政务部门业务系统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纳入政务云计算平台的业务系统比例较低,信息共享的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社会化开放程度不足,制约了大数据应用的发展。

2.信息化应用的成效有待提升。

管理和服务水平还不高。

部门间信息化建设很不平衡,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信息化程度偏低,影响了管理服务职能的发挥,制约了各部门业务协同、齐抓共管的合力形成,导致管理上精细化水平不高、工作效率难以提升,服务上渠道分散、手段落后、模式单调,群众办事、出行、就医、上学还多有不便,与“一体化政府、一站式服务”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产业转型支撑能力还不强。

工业与信息化融合深度不足,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设计创意、生产制造、科技转化、商务营销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

智慧旅游、高效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待加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