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口质量及其优化

中国人口质量及其优化

南京邮电大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人口社会学》期末考查题目中国人口质量及其优化院(系)社会与人口学院专业社会工作班级B161302学号B********姓名殷田辉指导老师潘金洪2018年06月18日《人口社会学》授课教师成绩评定表中国人口质量及其优化摘要:人口质量(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等方面的状况。

人口质量反映了人口群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并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空间分布不均匀、人口质量偏低、人口老龄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中国人口质量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减缓了提升中国人口质量的脚步,进而影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引发了很多矛盾。

中国人口质量问题亟待改善。

关键词:人口质量;教育;制度;大众观念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凭借GDP1.33万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之前的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左右,十一五期间更是接近11.2%,被世界称为“中国速度”。

经济的增长是离不开人的,人是一切事物成败的开端,人的聚集有创造新世界和改变旧世界的义务,人是万物的创造者。

人的博弈行为是个人的第一生产力,又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人是主题文化的实践者,又是文明的创造者,经济增长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密不可分。

一、我国人口现状分析当前,世界人口分布有以下特点:1、人口分布不均衡,亚洲人口最多,其中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是人口分布密集之地;2、城乡分化,20世纪末有二分之一的人生活在城市中,现如今这个比重则会更大。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与世界人口分布有相似性,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人口基数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16年底,我国年末总人口达到了13.8271亿人。

其中,男性人口为7.0815亿人,女性人口为6.7456亿人;2、中国人口男女性别比失衡比较严重,我国男女人口性别比大致为105:100,这与2010年人口普查性别比基本相同;3、我国的劳动力较为充足,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我国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4.5%,也就是说大约有10.3亿的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4、人口分布不均衡。

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是沿海多,内陆少,城市人口分布密度大,乡村人口分布密度小。

2010年,中国城市化人口为6.6557亿人,农村人口为6.7415亿人,这一数据逐年在发生着变化,但发展趋势是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城市人口会持续增长,农村人口会有所下降;5、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人口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4933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0.8%,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严重老龄化社会,政府养老投入金额越来越大,社会负担加重,影响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二、我国的人口质量情况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

可分为身体素质和思想、文化科学素质两部分。

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可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文盲率、入学率以及各种相关身体素质指标来测量。

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测量人口质量的方法主要是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人口质量的直接指标:1、平均预期寿命和长寿水平。

平均预期寿命反映着人口总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的状况,反映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保健卫生状况。

我国2017年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6.7岁,2015年美洲、欧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平均预期寿命为76岁,非洲地区为56岁,此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保健卫生状况相对良好,但国内各省的平均预期寿命相差较大,如上海市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了80.3岁,而西藏省却只有68.2岁,由此来看,沿海较于内陆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医疗条件更好,人口质量更高。

根据2015年中科院发布的《中国长寿省份地图》,发现南方的长寿水平高于北方,东部长寿水平高于西部。

2、我国2015年残疾人口总数约为8500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6.21%;3、教育水平指标。

中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不高。

中国每十万人口中受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数为8930万人,高中和中专人数为14032万人,初中教育人数为38788万人,我国目前的文盲率为4.1%,虽然我国采取了教育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普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地区甚至是十二年义务教育,但受到地域环境的约束,村落分布不集中,乡村小学数量和师资不足导致山区的儿童仍无法接受教育,而且由于农村经济负担太重,无法支付高等教育的学费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乡村青少年普遍接受教育不高,基本上接受初中教育后就辍学打工。

人口质量的间接指标:1、医疗卫生和保健的普及程度:2016年我国卫生人员数达到了1117.3万人,每万人卫生人员数为61,床位数为741万张,人均卫生经费为3351.74元,卫生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6.2%。

2、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3、2016年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9%;4、2016年报纸出版总印数为390.07亿份,图书总印数为90.37亿册。

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为提高人口质量提供了充足的社会条件。

生命质量指数是从健康和文化教育两方面反映人口的综合指标。

目的是衡量和评价一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

2016年我国的婴儿死亡率指数为98,寿命指数为90.45,成人识字率指数为94.7,所以我国2016年生命质量指数为94.38,故我国属于上等素质人口类型的国家。

三、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时代特征。

一定的人口质量又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状况所决定,并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人口质量也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经济关系的进步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1、人口文化科学素质的作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是生产力的唯一载体,人口整体质量的提高及其技术构成的改善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均以每年9%以上的速度递增,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78年的3 624.1亿元猛增到1990年的18 598.4亿元,2003年再提高到116603.2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从全国反映的情况看,不少省、市、自治区都在30%以上。

当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要发挥作用,最终是要靠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先进生产工具的劳动者去实现。

所以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是整体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只有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才能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进一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人口思想素质的作用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就是其具有能动性,具有主观意识,人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是受其主观意识支配的。

因此,人口的思想状态和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生产行为,从而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进程。

历史经验表明,当某个社会形态下的人口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主流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提高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3、人口身体素质的作用人口身体素质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力,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劳动力质量的高低,从而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一个国家人口身体素质好,尤其是劳动适龄人口的身体素质好,就为其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提供了优越的人力条件;否则,就会起阻碍作用,而且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人口问题。

比如给社会的医疗保健系统、社会福利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从而影响经济建设的步伐。

四、影响人口素质的因素1、人口质量总体偏低,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1)国民尤其是劳动力人口总体教育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国民总体教育水平偏低。

2007年,我国15 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8.4年,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

全国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尚有8700万人。

2006年,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81.5%,而美国仅为10%;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5%,与1999年OECD国家同一指标的平均值69%相比,相差近3倍,与美国相差4倍;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为6.63%,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超过我国4倍;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占2.33%。

(2)人口健康令人堪忧,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就目前来看,虽然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80年代以前人口预期寿命的快速增长相比,近20年来,中国城乡人口的预期寿命增长缓慢。

一些地区,农民预期寿命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

一系列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健康仍存在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传染性疾病控制难度加大及精神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等问题,中国的人口健康令人堪忧,公共卫生事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3)教育经费和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力度不够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造成教育供给能力不足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决定中国教育能否优先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到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刚刚达到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5%以上,教育公共投入的比例连一些非洲国家都不及,在全球120个国家中位于90名之后,是世界上教育投资最少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更大问题。

2、人口质量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同样也反映在人口质量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的人类发展指数都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却始终存在,而且近些年又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2003年,城镇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已经进入人类发展的较高水平阶段(大于0.80),在世界 177个国家或地区中排第55 位;而农村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67,低于1990年中国城镇的人类发展指数(0.70),在世界排名第116位,与城镇相差61位(关于2003年世界各国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序情况,见最新出版的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