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一、选择题
1.C
2.D
3.B
4.C
5.A
6.A
7.A
8.B
9.B 10.A 11.C 12.D 13.D 14.A 15.C 16.D 17.C 18.B 19.B 20.C 21.C
二、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它既可以用于描述某个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特征,也可以作为总生产函数应用于整个经济。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分析中,通常把企业视为将投入组合转化为产出的“黑匣子”,生产函数就是对企业的这种功能的描述。
生产函数所表明的是一种技术关系。
在任何技术条件下,都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生产函数。
为研究方便,通常假设生产函数满足如下假定:(1)单值连续函数,是有连续的一阶和二阶偏导数;(2)严格凹函数或严格拟凹函数;(3)递增的函数。
在经济分析中,一般把生产函数视为劳动(L)和资本(K)的函数,因此简单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K,L)。
最常用的生产函数是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公式:Q=ALαKβ。
其中A是参数,L和K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α和β取值均大于0小于1,Q表示产量。
生产函数通常可分为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
对于短期生产函数来说,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不变的,产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可变要素的投入水平(通常把资本视为短期固定的生产要素,把劳动视为可变的生产要素);对于长期生产函数来说,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2、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用产品而不是用货币衡量的工资,它等于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的比值,ω=W/P。
实际工资是企业雇佣劳动的成本。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雇佣劳动要到劳动的边际产量MPL等于实际工资ω这一点。
因为如果多使用一单位劳动而带来的额外收益MPL大于实际工资ω,额外的一单位劳动就会增加利润,企业会继续雇佣劳动,直到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
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把利率划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考虑了物价变动(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可视为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通货膨胀+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调控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
区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与工具,便于利率杠杆的操作。
4、国民储蓄:国民储蓄是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之和。
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Y-T-C)+(T-G)=Y-C-G。
私人消费和政府财政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国民储蓄的变化。
国民储蓄和投资共同决定均衡的利率,国民储蓄增加,会使储蓄曲线右移,降低利率;国民储蓄减少,会使储蓄曲线左移,提高利率。
5、私人储蓄:私人储蓄指社会公众或居民将个人可支配收入扣去消费以后所余下的部分。
在内容上由个人储蓄和企业储蓄两部分构成。
它是市场经济中投资活动的主要来源,因此是一国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进行私人储蓄的行为是典型的市场主体决策行为。
所以,经济学中关于储蓄的理论(如储蓄动机、储蓄倾向、储蓄水平等)大部分是围绕着私人储蓄来展开的。
由于私人储蓄可能大于或小于意
愿的投资水平,因此政府需要采取宏观政策以对公共储蓄进行调节,或引入国外储
蓄进行补充。
6、公共储蓄:公共储蓄亦称政府储蓄,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
若财政收入
大于财政支出,就称财政盈余为正储蓄;如果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就称财政赤
字为负储蓄。
但一般说政府储蓄时指的是正储蓄。
政府储蓄可以通过增收、节支的
手段来实现,但从目前大多数国家情况看,节支与增收均较困难,财政多呈现赤字,政府没有储蓄,需发行国债借老百姓的钱弥补财政赤字。
7、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
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家庭中得到的全部现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减去记账补贴
及家庭从事副业生产支出的费用。
可支配收入一般指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不
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
配收入,即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
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予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
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
决定性因素,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平。
8、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是描述消费与诸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函数。
宏观经济中,消费支出受某种因素影响,如国民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利率、收入分配、社会风
尚等等。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影响消费最重要、
稳定的因素,即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是消费的主
要决定因素,利率不重要,因而消费函数的表达式为C=C0+cY,0<c<1,其中c即是
边际消费倾向(MPC)。
消费函数理论最先由凯恩斯提出,并成为《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的基石之一。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正数且小于1,他认为边
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消费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这就是凯恩斯
的绝对收入假设。
但战后的研究表明,绝对收入假设适用于短期分析而不适用于长
期分析。
这就是相对收入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收入假设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9、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是相对而言的。
它是指每增加
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
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
MPC=△C/△Y
△C表示增加的消费,△Y代表增加的收入。
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
波动。
在西方经济学中,任何增加收入无非两个用途:消费和储蓄。
所以,边际消
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为1。
根据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小
于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既可以
指国民收入的消费倾向。
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倾向。
三、问答题
1.解释当政府增加税收时,消费、投资和利率发生什么变动。
答:政府增加税收,使消费减少,投资增加,实际利率降低。
分析如下:
政府增加税收减少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了消费。
消费的减少额等于税收的增加额乘以边际消费倾向(MPC)。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税对消费挤出就越大。
消费减少使储蓄增加,而储蓄增加则意味着实际利率降低,投资增加。
2.假设政府等量地增加政府税收和政府购买。
对于这种平衡预算变动,利率和投资会发生什么变动?你的答案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吗?
答:政府等量增加政府税收和政府购买使利率上升,投资减少。
答案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分析如下:
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Y-T-C(Y-T)}+{T-G}=Y-C(Y-T)-G
产出Y是由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固定的。
消费的变化就等于边际消费倾向MPC乘以可支配收入的变动,△T=△G。
因此,
△国民储蓄=〔-△T-(MPC×(-△T)〕+〔△T-△G〕
=〔-△T+(MPC×△T)〕+0
=(MPC-1)△T
上式表明,政府等量增加政府税收和政府购买对储蓄的影响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
MPC越接近于1,储蓄的减少就越少,从而导致投资下降越少,利率上升越少,从而导致投资下降越少,利率上升越少;MPC越接近于0,对储蓄的影响越大,从而导致投资下降越多,利率上升越多。
总之,等量增加政府购买和政府税收,使实际利率上升,投资下降。
如图3-8所示。
3.考虑下列式子描述的一个经济体的情况:
Y=C+I+G
Y=5000
G=1000
T=1000
C=250+0.75(Y-T)
I=1000-50r
a.在这一经济中,计算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和国民储蓄。
b.找出均衡利率。
c.现在假设G增加到1250。
计算私人储蓄、公共储蓄以及国民储蓄。
d.找出新的均衡利率。
解答:a.私人储蓄S
P
=Y-T-C=5000-1000-[250+0.75×(5000-1000)]=750
公共储蓄S
G
=T-G=1000-1000=0
国民储蓄S=S
P +S
G
=750+0=750
b.在市场达到均衡时,必须满足S=I,因此,750=1000-50r,解得均衡利率r=5。
c.支出增加时,私人储蓄不受影响仍为750,而公共储蓄减少了。
S
G
=T-G=1000-1250=-250
S= S
P +S
G
=750+(-250)=500
d.此时,市场均衡条件为:S=I,因此,500=1000-50r,解得新的均衡利率r=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