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合并艾滋病的护理策略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艾滋病的护理工作重点和注意事项。
方法对27 例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护理中,在严格掌握肺结核优先治疗和两病同时治疗指征基础上,综合加强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消毒隔离等护理手段。
结果 25 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好转出院,2 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
结论对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加强饮食、药物、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消毒隔离,可有效控制感染,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有效遏制肺结核及HIV的传播和漫延。
【关键词】肺结核艾滋病护理策略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以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发热、午后潮热、盗汗、体重下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我国肺结核病疫情十分严峻,在全球仅次于印度而居世界第二位[1],已成为危及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
艾滋病(AIDS)是由于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造成的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AIDS 传播迅速,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疫情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2]。
肺结核合并AIDS 使临床表现更复杂,肺结核与艾滋病间的流行交互作用是致命的,肺结核加重了艾滋病的病程发展,缩短了他们的寿命,1/3的艾滋病病人死于结核病,而艾滋病的流行促进了结核病的传播[3],给治疗和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将我院传染科2008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7例肺结核合并感染AIDS的患者护理策略和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1.1 临床资料 27例肺结核合并AIDS 患者,男22例,女5例。
年龄18~66岁, 平均45.5岁。
其中有性乱史1 例,吸毒史6 例,不透露其原因者10例,均以肺结核合并HIV感染收住院,住院期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疾控中心免疫印迹法初筛和复查HIV抗体均为阳性。
1.2 临床特点27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37.6~39.8℃,咳嗽咳痰、体重下降、乏力;合并咯血、头痛、咽痛、胸痛5例;合并呼吸困难3例;合并腹泻水样便2例;合并皮肤搔痒2例;合并口腔溃疡、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1例。
2 护理策略2.1 饮食护理肺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 容易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 而营养不良会危害已经脆弱的免疫系统, 因此应给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纤维素、低脂肪食物的膳食, 并经常变换食物种类, 少吃多餐, 注意饮食卫生。
当出现腹泻时不宜饮用牛奶、含有乳糖的乳制品、咖啡、茶和可乐等, 忌吃高脂肪、油腻、糖分高的食物;由于腹泻时钾的流失, 可多吃含钾量高的食物, 如香蕉、土豆、鱼、鸡肉等; 营养要均衡, 保证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2 药物护理 WHO建议除非在结核病治疗期间出现了HIV疾病进展(如CD4+细胞<200个/μI或者出现了播散性结核)或者死亡的危险,一般TB/HIV合并感染者在开始ARV治疗前先完成结核病的治疗[4]。
如果需要同时服用抗结核药和抗HIV药物,首选药物是一线药物包括ZDV/3TC或者d4T/3TC加另外一种非核苷类药物或者是ABC。
如果服用非核苷类药物,则EFZ是首选的配伍药物,因为其对结核治疗过程中肝脏毒性作用要小于NVP,但是,其剂量要增加到800mg/d.除了SQV/r,在结核治疗过程中,选用HIV药物时不推荐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因为后者和利福平具有拮抗作用及时、合理和正确地选取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可以显著延长TB/HIV合并感染者的生命和降低病死率。
但是,患者需在每天服用许多药丸,依从性差,患者一旦不能完全遵守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就会变差,或出现耐药抗TB菌枝和抗药性的HIV毒株,一旦停药,血液中HIV 病毒载量短期内可以反弹[5]。
因此, 护士应认真指导和监督患者正确服药、观察疗效。
2.3 心理护理肺结核合并AIDS 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患者由于每日服用多种药物及各种并发症带来的痛苦、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存在着焦虑、忧愁、烦闷等消极情绪。
而AIDS病人由于病因的特殊性及疾病的不可治愈性, 存在着敏感多疑、悲观失望、愤怒恐惧等不良心态,因此,良好的心理疏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27例肺结核合并AIDS 患者中有25例坚决要求医务人员不要将自己所患AIDS 的病情告知家属及周围人群,强烈要求医务人员给他们保密。
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我科医务人员针对患者的不同文化水平、社会背景、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中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和适应病后所需的生活方式,关心、尊重患者人格,尊重隐私权,医务人员与他们建立了互信的医护患关系,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4 健康教育2.4.1 加强肺结核病和AIDS 知识的宣传加强健康教育宣传,能使患者正确认识两病及其合并症的危害性、治疗措施及其护理,积极配合治疗,了解所用药物的注意事项,提高服药依从性;指导患者进行适时适度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各种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
2.4.2 指导患者配合免疫监测和胸透检查无论有无症状, 都应每3 个月检查一次CD4+淋巴细胞计数和胸透1次; 每隔4周至2个月进行血象和血生化检查1次。
2.4.3 做好出院指导肺结核合并AIDS 患者出院后,应教会患者痰液的消毒处理方法。
大量资料表明,HIV在亲戚朋友中,除了性关系外,彼此间横向传染的机会几乎等于零,而且AIDS早期阶段针对危险行为的预防工作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投资。
因此,护士应使患者了解节制性生活、使用双层避孕套及防止夫妻双方交叉感染的重要性,特别要提醒女HIV携带者知道,55%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方式将病毒传给后代,妊娠可使无症状感染者发展为有症状的AIDS患者。
教育患者主动承担预防传播的责任,不能献血、献精子、供组织器官,在接受手术、牙科治疗及侵入性操作时和涉及到出血性治疗时应向医护人员说明自己的疾病,防止医源性传播。
2.5 消毒隔离2.5.1 严密隔离特别注意血液、体液隔离。
为减少机会感染, 应将患者单独安置在一个独立病房。
2.5.2 病房的消毒病房内备有专用清洁用具, 病房地面每天用拖把清洁2次、用紫外线消毒1次,房间内的桌、椅、床栏和门, 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抹2次。
门内外的门把手包有浸有消毒液的布套。
墙壁、地板、桌椅沾有血液或体液时,随时用1%新配制的次氯酸钠擦洗。
2.5.3 物品的消毒2.5.3.1 温度计及其盛放容器放在病人床边, 每次使用后放入盛器内, 盛器内应加入75%酒精溶液, 并加盖。
2.5.3.2 分泌物、排泄物、医用敷料放入结实的一次性袋内, 如袋外有污染时需再加套一层, 直接焚化处理。
2.5.3.3 污染被服应置于污衣(或塑料)袋内, 并标上“ 隔离”二字, 尽量高压消毒;如污染严重, 可直接焚化处理。
2.5.3.4 需要再次使用的污染物品, 如食具、水杯等, 必须病人专用, 并每天煮沸消毒1次。
便具用2%漂白粉澄清液浸泡30min消毒后洗净。
2.5.3.5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 将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棉签、手套、胶布、方纱等置于专用、耐刺的容器中, 焚化处理。
容器外应贴有“危险”字样。
2.5.3.6 血压计、听诊器专用, 除被患者血液和体液污染外,一般不作特殊消毒。
如被污染, 用去垢剂去污, 用次氯酸钠擦拭。
血压计及听诊器在病人离去后, 用消毒剂作一次性终末消毒。
2.5.3.7 病历一般不需处理。
2.5.3.8 终末消毒病人出院后及时将病房内的物品清理。
病人使用过的被单、床垫、枕头等可回收再利用的物品, 能高压消毒的先装入防水口袋, 外加一布袋, 标志有传染性, 经高压蒸汽消毒后再洗净。
不耐热的物品可用2%的戊二醛浸泡消毒或福尔马林气体消毒后再处理。
病房及墙面、桌椅、病床可用次氯酸钠(1: 10 稀释, 即有效氯约为5000mg/L)喷洒, 作用30min。
2.6 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因艾滋病是致命性传染病, 因此, 在护理艾滋病病人的过程中应注意自身的防护。
2.6.1 防护工具根据情况选择手套、隔离衣和防护眼镜等。
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 以及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 都应戴手套。
当处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溅出时, 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必要是还需穿隔离衣和围裙。
2.6.2 手的防护所有皮肤的破损处都应用防水绷带包扎。
在每次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都要洗手, 即使当时戴着手套, 也应在流水下或用肥皂流水冲洗。
必要时应在洗手前用消毒剂浸泡。
2.6.3 防锐器刺伤接触艾滋病人的针头和其他锐器, 传播HIV的危险性很大, 因此对用过的针头及其他锐器, 处理时应十分小心, 以防引起损伤。
注射器和针头要使用一次性的, 而且用后针头不再套回针头帽内, 也不要拔掉针头, 应直接放入坚固、不能穿透的容器内焚化。
采血时要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 以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
3 结果与讨论27例患者病情得到缓解,CD4+细胞计数≥200 个/μl,住院时间为21~53d,好转出院。
2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
无1 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随着AIDS在临床上逐渐增多并向一般人群扩散,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逐渐增多。
两病合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加重了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和损害,感染更易出现,感染症状更重。
肺结核合并AIDS应严格掌握肺结核优先治疗和两病同时治疗的指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加强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消毒隔离等护理手段,对肺结核合并AIDS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管理,最终使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提高,同时有效遏制肺结核及HIV的传播和漫延。
参考文献[1] 刘群,齐欣,郭桂兰,等.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培训教材,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40.[2] 刘群,齐欣,郭桂兰,等.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培训教材,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3] 刘群,齐欣,郭桂兰,等.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培训教材,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40.[4] 刘群,齐欣,郭桂兰,等.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培训教材,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02.[5] 干锦华,邹树芳,黄永利,等.糖尿病合并艾滋病的护理策略,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