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PPT
<一>.组成: 大气是由干洁大气、水汽及气溶胶质粒子三部分组成的。
1.干洁空气 : 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其组成成分最主要的
是氮、氧、氩三种气体,。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各种氮氧化合物 及其他一些惰性气体(表2-1)。 2.水汽:
大气中的水汽来源于海洋、湖泊、江河、沼泽、潮湿地面及植物表 面的蒸发或蒸腾作用。 3.固体杂质(气溶胶粒子):
16亿年后,生物进化过程加速。12亿年前出现最早的真核细胞。5亿年前出现海 洋无脊椎动物,4.5亿年以前,哺乳类动物出现在2亿年前。今天,大约有500万至 5000万种生物组成了五彩摈纷的生物界,构成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地球各圈层 发育过程中生物的能动作用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大气圈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固体杂质(或大气气溶胶粒子)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和固体粒 子,包括水滴、冰晶、悬浮着的固体灰尘微粒、烟粒、微生物、植物的抱 子花粉以及各种凝结核和带电离子等。 4.大气污染物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某些有害颗粒物和废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 害气体,如SO2、CO、CH4、N2O、H2S、HF等;另一类是灰尘烟雾, 如煤烟、煤尘、水泥、金属粉尘等。
二、土壤的性质
1.土壤剖面:
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在土壤中的垂直迁移和累 积的结果,促使土壤中物质发生淋溶和聚集,因而在土壤层 次上发生垂向分化,并可划分出不同土层。 2.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的物理性质是土壤的基本性质,它包括土壤的质地、 结构、比重、容量、空隙度、颜色、温度等。 3.土壤的化学性质:
三、地球(生物)圈层演化及其作用:
约46亿年的时候:
地球是一个炙热的大火球,还没有圈层的分化。地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主要 由H2、CH4、NH3和水蒸气等组成,是一个还原性的大气圈。
在38亿年左右:
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现了水。水分的蒸发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温 度.产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水的出现是 地球发育史的第一个重大事件。
水圈的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人为循环,我们通常所说 的是水的自然循环。
图2-2 全球水循环过程(通量单位为1015kg/a, 各源汇中的水量用占全球总水量的百分比表示)
三、水圈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 无色透明的水允许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波长较长的紫外线部分可 以透过,使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能够到达水面以下的一定深度, 而对生物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则被阻挡在外。
2.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的有 机化合物,其含量一般仅占百分之几。土壤有 机质可分为两大类:普通有机物和腐殖质。
3.机械组成
土壤是由粗细不等的土壤颗粒组成的,这种粗 细不等的土粒按不同比例组合称为土壤的机械 组成,又称土壤质地。
4.土壤溶液(水分)
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和悬 浮物质的总称。
• 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这一特性在控制水体温度分布和垂直循 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 冰轻于水[冰的密度只有0.92g/cm3]。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一特 性对水下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土壤圈
土壤圈是指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 其上或里面有生物栖息。
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之一,它 与大气圈水圈同等重要,为第三大环境要素。 土壤圈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 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环节要素。
成分 氮(N2) 氧(O2) 氩(Ar) 二氧化碳 (CO2) 氖(Ne)
氦(He)
表2-1 大气的组成
体积混合比
成分
0.78083
氪(Kr)
0.20947
氙(Xe)
0.00934
氡(Rn)
0.00035
甲烷(CH4)
体积混合比 1.1×10-6 0.1×10-6 0.5×10-6 1.7×10-6
地球环境
主要内容:
• 地球圈层构造 ; • 地球的大气环境; • 地球的水环境; • 地球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 • 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节:地球环境概述:
一、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自然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例如空气、阳 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 的各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这 些要素和圈层构成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
第二节: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
<一>水的分布
地 球 水 体 的 总 质 量 为 1.5×1018t , 体 积 约 1.4×1018m3:,其中,海洋水约占97.212%,大 陆表面水约占2.167%,地下水为0.619%,大气 水占0.001%(表2.2)。从表中可以看出,地球上 水体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能被人类饮用的淡水 只占所有水体的一小部分,而且大部分又为固结 在两极及高山地区的固态水。
土壤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土壤胶体性质、土壤酸碱度和 氧化还原反应三个方面。土壤溶液中的胶体颗粒担当着离子 吸收和保存的作用;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决定着离子的交换和 养分的有效性;土壤溶液的氧化还原反应则影响着有机质分 解和养分有效性的程度。
枯枝落叶层
单腐殖质层个土土体体
淋溶层
淀积层
土壤剖面
母质层
三、土壤圈与人类的关系
二、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
地球环境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 在着大气、陆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处有一个臭氧层, 保护着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 CO2,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地表上覆 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
地球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个靠生命来捕获、转移和储存 太阳辐射能,靠生命活动来驱动地球表层的物质元素循环, 靠生命过程来调控并保持其远离天体物理学平衡的开放系统。
二、水圈的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作用下, 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构成水循环。
水循环是一个巨大的动态系统,它将地球上各种水体连 接起来构成水圈,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并在循环过 程中进入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一个循环联系的有 机整体,从而使水能被周而复始地重复利用,成为再生性资 源。
• 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 了最基本的媒介。
• 水的高比热[4.18J/(g·℃)] 、高蒸发热[在20℃下为2.4kJ/g] 使得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白天吸收到达地表的太 阳光的热量,夜晚又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避免了剧烈的温度变 化,使地表温度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2.陆地水
陆地水主要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与沼泽及冰川。 (1)地面流水
地面流水是指沿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其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冰雪融 水、地下水和湖泊。 (2)地下水 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体。水源主要来 自地面流水和大气降水,通过岩石或松散堆积物的空隙下渗而保存在地 表以下。常见的泉、水井就是地下水在地表的露头。 (3)湖泊与沼泽 湖泊是陆地上较大的集水洼地,全世界湖泊的总面积约27×105km2,占 陆地面积的1.8%。 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沼 泽主要分布在湿润气候区,不论热带、温带和寒带都可产生。 (4)冰川 冰川是指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它是陆地上以固体形式存在 的水。现在陆地上的冰川主要分布于地球两极及高山地区,覆盖陆地面 积的10%,集中了全球85%的淡水。
土壤具有肥力,也就是具有提供和调节水、 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 必要的条件。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 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 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 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 生产和生活资源。
0.0049 0.31 0.305 0.001 100
<二>水的类型 按天然水所处的环境不同可分为:海水、大气水和陆
地水3类 。
1.海水(sea water)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积水盆地,是水圈的主体。
海水的温度常随纬度和水深的变化而变化,低纬 度地区的海水温度较高;深部的海水温度较稳定,常 在(-1~4)℃之间,但表层的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海水 的密度取决于海水的盐度和温度,0℃时,正常盐度 (35‰)的海水密度为1.02g/cm3,密度随盐度的增加 而增加但随温度的增高而降低。通常深部海水的密度 较大,而浅处较小;近岸边的较大,而海洋中心的较 小。海水的压力每加深10 m约增加105Pa。海水的透 明度是指海水透过光线的能力,一般近岸带的海水透 明度低,而远岸的海水透明度高。
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为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 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 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可分为:
1.无机组成(矿物质)
原生矿物主要有硅酸盐类:橄榄石、石榴子石、锆石、 辉石、角闪石、滑石、黑云母、白云母、钾长石、钠长石、 钙长石。碳酸盐类:方解石、白云石。氧化物,氢氧化物: 石英、针铁矿、赤铁矿、褐铁矿、水铝矿、硬水铝矿等。 硫酸盐类:石膏。硫化物类:黄铁矿。磷酸盐类:磷灰石 等。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 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主要是:方 解石、白云石、石膏、芒硝、针铁矿、褐铁矿、伊利石、 蒙脱石和高岭石等。
1.82×10-6 5.2×10-6
一氧化二氮 (N2O)
臭氧(O3)
0.3×10-6 10-50×10-6
<二>、大气圈的结构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图2—1)。 1)对流层:
大气圈的最下一层,平均厚度在高纬度地区为8—9km,中 纬度地区为10.12km,低纬度地区为17—18km。 2)平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