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期末论文题目: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报告姓名:婧学号:1205114010学院:国际传媒学院专业:教育技术系年级:2012级班级:12501班指导教师:燕2014 年7 月1日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报告学院:国际传媒学院教育技术系班级:12501 学号:1205114010 :婧【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爱情观形成及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恋观,以及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四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恋爱观恋爱动机婚恋观婚前性行为引言从国外到国,从政治家思想家到心理学家,不同时期的不同专家学家对恋爱的概念解释都有着不同的答案。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恋爱是指男女依恋相爱。
恩格斯认为“恋爱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英国性心理学家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一书中认为“恋爱是一种吸引的情绪与自我屈服的感觉之和,其动机出于一种需要,而其目的在于获得可以满足这需要的一个对象。
”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认为“男女双方培养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处于恋爱状态的男女会产生特别强烈的互相倾慕。
”虽然这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不可置否,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恋爱对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有数不胜数的诗人和作家用美丽,纯洁,一切美好的辞藻来热情讴歌爱情,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的爱情真谛,爱情是那么美好。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价值观的变化,爱情渐渐的被蒙上了灰暗的色彩,“小三”,“绿茶婊”,“出轨”等词条不断登上新闻头条让许多人开始质疑爱情,一些公众人物对爱情的不忠行为的曝光更是让广大网友齐呼“不再相信爱情!”。
本文由此为出发点,以身边最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恋爱概况,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恋观(恋爱结果)四个方面,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恋爱心理日本学者原田玲仁在《恋爱心理学》著作中从更为本质的角度分析过“人为什么会谈恋爱特别是大学生为什么会恋爱”这个问题。
她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原田玲仁认为恋爱是人类本质的一种反映,是人类三种本质的外在表现。
一是保持物种的延续,她认为人类是生物,当然就有传宗接代的本能,人类恋爱的本质原因就是为了“保持物种的延续”。
二是亲和需求的结果。
她认为人的又一种基本需求叫做“亲和需求”,通俗来说就是追求友善及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求。
三是同调行为的表现。
年轻人进入青春期后,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开始谈恋爱,自己也想找个男(女)朋友的行为,心理学称为“同调行为”。
原田玲仁的观点很直观地解释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对于大学生,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这个时期的青年男女处于亲密对孤独阶段,他们渴望交往、渴求理解,在此时期建立良好的爱情关系,在自我发展上会感到满足;如不能能和人建立亲密关系,就难免感到孤独无依。
恋爱的亲密关系带给大学生归属感和爱的满足,能促进大学生们的成长与成熟,增加对幸福的体验,在恋爱过程中,体会到感情上的彼此接纳、了解、体贴和支持,使恋爱者感到生活充实、自尊提高,这些会给恋爱学生极大的心理满足,由此积极探索自我的意义与价值感。
这就是恋爱之于大学生最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生恋爱最本质的动机。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为真实了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本研究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恋爱现状、恋爱动机、择偶标准、以及婚恋观和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问卷调查以研究者身边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14年6月25至2014年6月27日,调查方法是网上发布问卷,截至6月27共收回68份有效问卷。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结果从我的调查数据来看,参加此项问卷的调查者58.82%为女生,41.18%为男生;47.06%的参与者来自农村,32.35%来自城镇,20.59%来自城市;60.29%不是独生子女;调查对象中60.29%为大二学生,29.41%为大一学生,大三学生占8.82%,大四学生只有一位,其中近70%为理工科学生,约30%为文科艺术类大学生;从调查数分析看,独生子女,年级和学科都没有明显影响参与调查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但是参与调查者的成长环境对其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明显影响。
1.恋爱概况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者42.65%现在正处于恋爱状态,有过恋爱经历和从未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数大致相近,前者为29.41%,后者为27.94%。
而在正在进行恋爱和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参与者中17.65%有三次以上恋爱经历,20.59%有两次,29.41%有一次,32.35%的参与者无恋爱经历。
针对有恋爱经历参与者的恋爱关系持续时间的问题中,35.29%持续时间为1到3个月,有26. 47%的参与者持续时间达到2年以上,半年至一年的调查者占到了16.18%,从此结果来看大多数调查者是在高中时确定的恋爱关系。
同时调查结果中也表明有48.53%的参与者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会优先考虑同校同学。
另外调查数据也显示13.24%的参与者是经朋友介绍后在一起,而出乎我的意料有22.06%的参与者是一见钟情。
2.恋爱动机参与者恋爱动机的调查数据如表一所示:选项小计比例A感情上有所寄托4363.24% B出于爱情,为婚姻打基础1826.47% C希望尝试恋爱滋味1014.71%D被对方吸引4058.82% E了解异性3 4.41% F生理和心理的需要57.35%G生活空虚,寻求刺激2 2.94% H跟随时代潮流00%I不谈恋爱怕被别人瞧不起00%J证明自身价值3 4.41% K对学习失去兴趣,兴奋点转移2 2.94% L出于经济目的1 1.47% M其他913.24%本题有效填写人次68表一调查数据表明,参与者的恋爱动机呈现一定的一致性。
“感情上有所寄托”和“被对方吸引”是参与者影响他们恋爱动机最大是主观因素,下来是“出于爱情,为婚姻打基础”和“希望尝试恋爱滋味”,而“跟随时代潮流”“不谈恋爱怕被瞧不起”的影响力为零。
另外与之相关针对参与者“如果你想谈恋爱,你会怎么做?”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近93%的参与者会选择“与异性先自然的相处培养感情”和“随缘”。
3.择偶标准参与者择偶标准的调查数据如表二所示:选项小计比例A外貌2 2.94% B品德1522.06% C性格3551.47% D健康2 2.94% E家庭2 2.94% F感情1116.18% G才华1 1.47% H学历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68表二如同恋爱动机的调查结果一样,参与者的择偶标准也具有一致性。
一半以上51.47%的参与者最看重的是对方的性格,接下来22.06%的参与者最看重对方的品德,接着是感情。
对方的“外貌“、“健康”、“家庭”、“才华”及“学历”在参与者看来都不重要。
4.婚恋观因为认为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平时与恋人的相处过程以及家人态度等细小细节处都会有体现,所以针对这些进行调查。
“恋爱认真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认真投入;“以什么心态来对待恋爱”的调查数据表明73.53%的参与者认为应该随缘,25%的参与者认为应积极追求;“恋人之间的吵架频率”的调查结果显示,27.94%的参与者从未与恋人吵过架,一半的参与者很少与恋人吵架,约20%的参与者经常吵架;“家庭对子女恋爱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4.12%的参与者的家庭持无所谓顺其自然的态度,20.59%的参与者的家人坚决反对参与者恋爱;针对参与者对大学毕业出现“分手潮”的原因调查表明一半的参与者认为是因为大学生的恋爱不成熟;对于“大学恋爱与婚姻挂钩吗?”的回答近70%的参与者认为“顺其自然”,近21%的参与者肯定地回答“会,大学的恋人是最好的结婚对象”;而且大多数参与者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最后能有结果吗?”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5.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最后对于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参与者的调查结果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对于“你对大学生同居有什么看法?”35.29%的参与者认为“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自然”,50%认为“虽不支持但包容”;对于“你可以接受大学生恋爱的亲密程度”的回答,近30%认为可以有性行为;但是“你对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的调查结果却显示58.82%的参与者选择“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尝试”,只有22%选择“可以理解并自己会去尝试”。
从结果来看,虽然许多参与者理解和包容婚前性行为,但是他们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去尝试婚前行为,呈现一种“思想上认同,行为上抵制”的矛盾现象。
如表三、四所示:选项小计比例A坚决反对811.76% B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自然2435.29% C虽不支持,但包容3450%D不知道2 2.94%本题有效填写人次68表三你对大学生同居有设什么看法选项小计比例A可以理解且自己会去尝试1522.06% B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尝试4058.82% C不能理解,如果发生也无所谓811.76% D不能理解,如果发生终身后悔57.3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68表四你对于大学生婚前行为的态度是什么四、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结果分析因为调查对象的围小,使得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从整个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因为大部分的参与者来自农村,观念的落后,教育的缺失等因素对参与者的恋爱心理产生了较大影响。
整体来说大学生的恋爱观大多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恋爱动机和择偶标准都很单纯,以美好的出发点去谈恋爱,以追求美好与神圣的爱情为目的,并且希望与恋人一起努力经营感情,不愿落入世俗,带着对希望爱情有结果的希冀执着追求着爱的真谛。
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择偶标准重视个人素质,如“性格”、“品德”,比较轻视外在因素,如“家庭”、“外貌”、“学历”等;重视感情,轻视或者不会考虑家庭条件等因素,这些特点虽然体现大学生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但也体现出大学生只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只追求爱的美好,否认爱的义务,对爱情与婚姻迷茫,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在婚前性行为方面,一方面大学生随着认知围的扩大,受到许多西方开放的性教育,性自由观点的影响,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以理解和包容的。
但是另一方面受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和家庭观念的深厚影响,怕受到道德的谴责,所以不能允许自己发生婚前性行为。
因而对婚前性行为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矛盾和模糊的意识。
参考文献:[1]颜玫琳.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和恋爱教育研究..2012年6月.[2]原田玲仁著,郭勇译.每天懂一点恋爱心理学.:师大学.2010.[3](美)布雷姆,米勒等著,郭辉等译.爱情心理学.人民邮电.[4]梅,周华兰.从心理学视角看女大学生恋爱..2009年10月.附录: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调查问卷您好!非常感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忙填写我的调查问卷!这是我为完成心理学论文而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