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医院感染监测全套管理制度

最新医院感染监测全套管理制度

最新医院感染监测全套管理制度(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

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1)一级暴发报告:报告指标: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报告指标: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A、同一级暴发;B、同上;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报告指标:A、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报告程序:A、发生以上情形,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

B、报告程序:由院感科专职人员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和《医院感染爆发报告表》进行报告。

C、报告方式、时限和要求:院感科在2小时内电话或传真方式报告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并在疾控中心的指导下进行网络直报。

4、医院感染中传染病的报告:(1)、传染病报告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2)、报告程序:发生的院感病例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5、院感病历监测反馈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以《院感管理通讯》的形式汇报,并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应妥善保存。

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处理。

6、全院综合监测(现患率调查):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一次现患率调查,每月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7、目标性监测: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1-2项目标性监测。

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应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8、病历监测质控标准:本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

抗生素使用率低于50%,院感细菌培养率高于30%。

(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流程1、目的:为了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证据。

2、适用范围:全院临床科室3、工作要求:院感科工作流程工作要求支持文件和记录1、对可疑或危重病例进行检查。

2、监测病例数不少于监测人数的10%;病例1、医院感染的诊断及处理原则;2、医院感染是否及时上报;3、发生部位及高危因素及处理原则;4、病原体特点及细菌耐药《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抽查病例检查内容性5、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1、院感控制措施:消毒隔离方案2、指导及时送检细菌标本3、抗生素治疗方案1、每天进行院感资料收集2、利用计算机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和趋势分析3、每半年利用《院感通讯》进行信息反馈4、每季度资料上报卫生局主管部门《院感管理通讯》(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保证全院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

2.监测范围:全院临床科室3.工作要求:全院正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及物品:(1)生物监测:目的:监测消毒、灭菌后效果。

方法: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物品每季度抽查一次,使用中的灭菌剂、灭菌物品每月抽查一次。

制订并督导实施处理措施资料汇总合格指标:消毒剂细菌含量必须 > 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灭菌剂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化学监测:科室必须每日对含氯消毒剂浓度进行监测,每周对戊二醛浓度进行监测。

由专人测试浓度、登记,护士长监督执行。

登记本院感科统一发放。

4、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μ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μ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5、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6、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四)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

1.每月对重点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母婴室、新生儿病房、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2.对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院感科按计划定期进行抽查监测。

3.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4.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0-1995)。

(1)I类环境卫生学标准(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空气≤10cfu/m3,物体表面≤5cfu/cm2,医护人员的卫生手≤10cfu/cm2。

(2)Ⅱ类环境:(普通手术室、产房、早产儿室、新生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空气≤200cfu/m3,物体表面≤5cfu/cm2,医护人员手≤10cfu/cm2,外科手消毒≤5cfu/cm2。

(3)Ⅲ类环境(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抢救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空气≤500cfu/m3,物体表面≤10cfu/cm2,医护人员手≤10cfu/cm2。

(4)Ⅳ类环境:(传染科及病房)物体表面≤15cfu/cm22,医护人员≤15cfucm22。

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说明:1、各科室院感护士按监测计划开展有关监测,请提前到检验科细菌室预约后领取监测物品(肉汤瓶、试管、平板)。

如有特殊情况需增加监测标本的,经院感科同意后,可增加标本。

2、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的灭菌效果监测(包括灭菌炉生物监测、物品抽检),由科室采送标本。

3、血透室出入口液监测,每月1次,每次2份,由科室采送标本。

4、灭菌物品存放环节的监测由院感科抽查;院感科仅按院感质控检查计划对各科室进行抽查监测,遇特殊情况随时增加监测的科室和项目。

(六)2011年目标性监测计划目标性监测主要针对院感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手术部位感染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要求相关科室配合,并定时填写和上交监测表格。

2011年将重点开展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道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ICU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也是院感发病率高居的主要科室(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比例最大),严重地影响疾病的预后。

如何进一步掌握ICU病人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探讨其发生规律和有关危险因素,通过有效实施各种干预措施来降低ICU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迫切任务。

根据《广东省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要求,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监测制度。

一、监测对象入住重监护病房超过24小时所有患者。

二、监测内容1、ICU患者住院动态:每日记录新住进患者数、住在患者数、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及使用呼吸机人数。

2、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疾病转归(存活、死亡)等。

3、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是否留置深静脉导管、是否留置导尿管、是否有气管插管/气切、当天最高体温、是否发生血液感染、是否发生泌尿道感染、是否发生肺部感染、有无其他院感、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药敏结果、调查者等。

三、前期准备1、与监测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充分了解监测的方法及意义。

2、对参与监测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3、做好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以利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监测数据准确收集。

四、数据收集1、将监测测内容制成表格,每日填写:《ICU病人住院动态登记簿》由ICU监控护士(或主班护士)负责填写,以每日0时截止;“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监控表”、“呼吸机撤机指征评估表”由住院或主治医师负责填写。

发现医院感染的病人仍需在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内部网进行报告。

2、院感专职人员专人定期到科室收集各类监测数据,及时查看细菌室病原检测报告,掌握发生医院感染的可疑线索。

3、院感专职人员每周到ICU查阅病案,床旁了解病人情况,或与ICU医务人员一同查房。

监测时应注意如下信息:(1)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2)症状、体征:发热、咳嗽等阳性症状,辅助检查阳性结果(血尿常规及微生物培养等)。

(3)一般情况:皮肤、粘膜的完整性,神志情况,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等。

(4)带管情况:导管留置情况;侵入性导管周围有无红肿或脓性分泌物;对留置超过5天的导管应每天评估是否可以尽早拨除。

(5)治疗方案:如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特别应注意抗菌药物调整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