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交换技术1
电信号
电信号
消息
终端
传输媒介
终端
消息
点对点通信系统
•
当存在多个终端时,人们希望其中任
意两个终端之间都可以进行点对点通信。 • 由此可见,实现通信必须要有三个要
素,即终端、传输和交换。
图1.1 交换网络节点形成示意图
• 电话交换是电信交换中最基本的一种交 换业务。它是指任何一个主叫用户的信息, 可以通过通信网中的交换节点发送给所需的 任何一个或多个被叫用户。 • 当电话用户分布的区域较广时,就需设 置多个交换节点,交换节点之间用中继线相 连,如下图所示。
空分
话路系统 时分
程控机
金属接点 电子接点 脉幅调制 脉码调制
模拟
数字
控制系统
集中控制 分级控制 全分散控制
• 三、交换机的发展方向: 当前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 ① 提高集成度与模块化水平 ② 提高控制的分散灵活程度与可靠性 ③ 普遍采用公共信令系统; ④ 构成综合信息交换系统; ⑤ 增强连接与组网能力 ⑥ 向软件为主的宽带交换网络过度; ⑦ 基于IP交换
现代通信交换技术
第一章
概 论
刘润杰
• 课程信息
– 课程号:242035 –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交换技术 – 学分:4 – 上课时间:周三7-8节(N2206) 周五1-2节(S4101) – 教师:刘润杰 ierjliu@
• 课本:穆维新 靳婷 现代通信交换技术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 网站:本课程网站正在建设中
学习方法
• • • • • • 预习----在讲课前知道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听课----认真听,不留问题 复习----回忆课堂上的内容 作业----以理解为主 答疑----每周四上午三四节,办公楼315 基础----查漏补缺
第一章
• 通信网组成:
概 论
– 1.终端设备:电话机 – 2.传输设备:架空明线、对称电缆、光纤、卫星、 微波等通信线路 – 3.交换设备:主被叫的线路接续设备
长途线路
长途线路
长市中继线
长话局 市内中继线
长市中继线
市话 局
市话 局
用户交换机
用户交换机
电话通信网结构示意图
二 交换节点的基本功能
• 交换节点可控制以下的接续类型。
本局接续:本局用户之间的接续 出局接续:用户与出中继之间的接续 入局接续:用户与入中继之间的接续 转换接续:中继线与中继线之间的接续
2、网络传输光纤化 鉴于光纤的巨大带宽、低成本和易维 护等一系列优点,特别是波分复用(WDM) 技术的日益成熟,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 的逐步推出,以及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 点(MSTP)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宽。因此, 传输系统的光纤化是信息网发展的主要趋势 之一,也便于今后传统的传输网向业务网方 向的演进。
4、网络接入多样化
网络接入就是指“最后一公里”,又大体分成有线和无线 接入网两大类。现在,网络接入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光 纤接入网(如FTTH等)、铜线接入网(如ADSL等)、用 混合光纤同轴接入网(如HFC)及无线接入的电话接入网 (如远端模块等)、无线局域网(WLAN)等,以后还会 有更多更好的接入方式出现。在基于IEEE802.16的 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 微波接入互操作性)中,实现高速移动宽带接入;FTTH中 将重点推广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以太无 源光网络)和GPON(Gigabi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吉比特 无源光纤网络)技术;大力开发宽带接入的应用,如IPTV 的接入等。
优点:简单,成本低。 缺点:易磨损,接线速度慢,杂音大。
步进制交换机: 特点:间接控制方式,由“记发器”接收用户的拨号脉冲,再通 过译码器译成电码来控制接线器的工作。 优点:1 增加了选择的灵活性,不一定采用十进制数 2 间接控制可提高出线容量,译码器可以译成容量更大的 出线电码。对多译码 纵横制交换机: 特点:1 接线器接点采用压接触方式,减少磨损且可靠。
通信网的预测
----穆维新
1、网络业务数据化 目前的PSTN用户随照时间的推移将逐步减少使用传统的固 话,取而代之的是移动或VoIP。语声业务走向无线化、IP 化是今后发展的主流。特别是随着网络宽带化的快速推进 和NGN发展,以后的各种业务在网络中都可以统一划归为 数据化业务,以数据通信的方式进/出信息网络,用户收/ 发的信息通过终端或接入设备进行分离/合成。 从计算机网络的业务来看,现代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将向更 深和更宽的数据业务方向发展。如:远程会议、远程教学、 远程医疗、远程购物及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 今后,数据化业务主要分以下五类:视频类业务(包括流 媒体组播、点播电视、视频电话等);高速上网业务 ;VoIP业务;互动游戏等媒体游戏类应用 ;信息服务类应用
ATM交换机分为: 1.接入交换机 2.节点交换机 3.交叉连接设备。
七.其它交换技术类型 (一)智能网(Intelligent Network) (二)移动交换技术(Mobile Switch)
1.FDMA 2.TDMA 3.CDMA
(三)光交换技术 (四)可编程交换技术 (五)其他交换技术
第三节 交换机的发展及分类
二.多速率电路交换 (MRCS,Multi-Rate Circuit Switching)
三.快速电路交换 (FCS,Fast Circuit Switching ):
• 四.分组交换(PS,Packet Switching):
– 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又称存储转发交换(Switch and forward)。
• 所以对传统的电信行业,20世纪实际上是 一个以交换为核心的世纪。
自动电话交换机的分类
模拟交换机
数字话交换机的类型及发展 ① 人工交换机
步进制
② 机电制电话交换机
纵横制 模拟程控交换机 1965年 70年代
③ 程控交换机
数字程控交换机
二.交换机的分类:
程控交换机的大致归类为:
入中继
收号器
用户电路
存储器
中央处理机
I/O设备
用户电路: 每个用户独占一个用户电路,用来监视用户状态(忙/闲)和用户直接有关的 功能:(如摘机,向控制设备发呼叫信号,向用户送忙音) 交换网络: 可以是各种接线器或电子开关矩阵、统称接线器。负责进行信号的交换。 中继电路: 和其它交换机的接口电路 收号器: 接收、存储独叫号码,并向主叫发送回铃音。
课程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目的 – 了解电话交换网络,掌握相关工作原理 – 了解现代通信网络和通信技术 • 内容 – 了解交换设备在通信网中的位置、作用及数据交换的概念 – 了解各类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 – 掌握脉冲编码调制技术基本原理 – 掌握电路交换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 – 了解程控交换的软件系统 – 掌握存储程序控制原理和呼叫处理的基本过程 – 掌握交换网络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法 – 了解电话通信网的结构 – 掌握信令的基础知识和No.7信令系统的基本概念 – 了解智能网、同步网和管理网的基本概念
• 它由交换设备完成接续,使网内任一用户可与 其他用户通信。
• 第一节 交换的概念 • 第二节 交换方 式及技术
• 第三节 交换机的发展及分类
第一节 交换的概念
一 交换节点的引入
•
通 信 的 目 的 是 实 现 信 息 的 传 递。 自 从 1876年Bell.A.G发明电话以来,一个电信系 统至少应由终端和传输媒介组成,如下图 所示。
3、网络结构宽带化 随着数据业务量特别是IP业务量的飞 速增长,数据网由分组网到帧中继、ATM 网络。根据业务的需求,以电话业务量为 主的窄带传统通信网和提供综合业务的宽 带数据通信网要共同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 并逐步淘汰电路交换机。特别是软交换技 术的进展,信息网络宽带化会得到快速的 发展,使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的实现成为可能。
交换节点的基本功能
– – – – – 接收和分析从用户线或中继线发来的呼叫信号。 接收和分析从用户线或中继线发来的地址信号。 按目的地址正确选路以及在中继线上转发信号。 能控制连接的建立。 能按照所收到的释放信号拆除连接。
三.交换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图1.2 程控交换机结构框图
程控交换机的组成
用户电路 交 换 网 络 出中继
第二节 交换方式及技术
1 电路传送模式(CTM:circuit Transfer Mode)或同步传 送模式(STM: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电路交换、多速率电路交换、快速电路交换。 2 分组传送模式(PTM:Packet Transfer Mode) 分组交换、帧交换、快速分组交换等属于。 3 异步传送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TM交换是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结合,
1892
1919 1965 模拟网络
从模拟走向数字
数字网络
第一台交换机 ——第一个研究发明自动电话的人是美国堪萨斯城一个殡仪馆的 老板阿尔蒙.B.史端乔。1892年11月3日,用史端乔发明的接线 器制成的“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拉波 特城投入使用,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自动电话局。
步进制交换机: 特点:由用户话机的拨号脉冲直接控制交换机的接线器动作,即直接控制方式。
2 ―公共控制”,即控制部分和话路分开。交换机控制由“标志器”和“记 发器” 完成对用户拨号盘要求低,中继布局灵活性提高。
中国电信网的发展史
• 1900年,我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 • 1983年元月,国内第一个建成大容量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系统 • 1986年,第一台局用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DS-2000)研制成功 • 1987年11月,广州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首批用户有700 个 • 1993年,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通信网于9月19日在浙江省嘉兴 市首先开通 • 1994年,中国通过Sprint公司于4月20日开通了接入因特网的第一 条64kb/s国际专线 • 1996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全国骨干网建成 • 1999年,中国DWDM光纤骨干网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