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脾和胃

健脾和胃

健脾和胃、补肝养血穴位功效大全,值得收藏!+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人体八大穴位的艾灸功效健脾和胃、补肝养血穴位功效大全,值得收藏脾:五脏之一,位于中焦,膈之下。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并与四肢、肌肉密切相关。

健脾的穴位:腿上的足三里穴位,选择这个穴位按摩相当于吃老母鸡,足三里于脾胃有着密切的联系。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胃经要穴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补脾健胃,增强免疫功能,所以足三里又被称为强壮要穴。

怎么找这个穴位呢?告诉你一个准确寻找足三里的办法,脚弓曲,先找到膝关节外侧的凹陷处,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自己的手指),胫骨前脊外侧旁开一指这个交叉点就是足三里。

用大拇指或者是中指顺着时针按摩,每一次按摩100下,要是感觉到酸胀这就是最好的了。

内关穴在手腕横纹向上小二寸的两胫之间,外关穴则在与内关穴相对应的手臂背侧。

以拇、食二指按在另一手臂的内关和外关穴,正反各旋揉36次,按摩内外关穴位,可以健脾止呕并有强心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7个穴位养生健脾补肺益肾的列缺穴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

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

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

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伸开手臂,掌心向上。

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

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此,只要想起来,我们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

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

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

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每天上午的9~11点,如果你可以拿出点时间来,那么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

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

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

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

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

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

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在具体按揉时,可以采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自我穴位按摩可健脾胃养肝肾自我按摩强身法,具有宁心安神、明目止痛、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等功效。

共分12节,操作简便,每天早、中、晚各做1遍,只要持之以恒,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您不妨一试。

调气调神:取坐位,双脚平放与肩同宽,脚尖指向前方,含胸拔背,双目平视微闭,右手掌心与左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丹田),全身放松,调匀呼吸,尽量地引到脚下的涌泉穴,吸气从全身和涌泉穴吸入到身体内部,呼气从涌泉穴排出去,约1~2分钟,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

按揉太阳穴:将左、右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放在两侧太阳穴上,从轻到重,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按揉1分钟,具有疏风醒脑、明目止痛的功效。

摩揉百会穴:将左(右)手的掌心放在头顶正中百会穴上,从轻到重,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摩揉1分钟,具有醒脑、安神、除烦的功效。

牵拉耳垂:用左、右手的拇、食指,分别牵拉两耳垂10~15次,或以耳垂发热为度,注意牵拉力量适中,动作不要过快,具有醒脑明目、通窍提神的功效。

梳理头部:双手十指微用力从前额向头后部做梳头动作10~15遍,具有平肝明目、宁神止痛的功效。

推擦颈部:用左(右)手大鱼际,从上至下推擦颈部两侧,交替进行,每侧推擦10~15次,具有宁神醒脑、平肝熄风的功效。

按揉风池穴:双手做抱头状,拇指螺纹面分别放在头后颈部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上,做按揉动作1分钟,力量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具有疏风清脑、通络止痛的功效。

点揉膻中穴:将右手拇指螺纹面放在胸前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膻中穴上,做顺时针、逆时针点揉1分钟,具有宽胸理气、清热除烦的功效。

按揉内关穴:将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右(左)手腕横纹上3横指处的内关穴上,从轻到重、从重到轻,缓慢按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具有舒心解郁、理气除烦的功效。

按压曲池穴:将左(右)手拇指螺纹面放在右(左)上肢肘关节横纹外端的曲池穴上,从轻到重按压0.5~1分钟,以感到微微酸胀为度,两手交替进行,具有平肝熄风、舒筋通络的功效。

按揉足三里穴:将双手的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双下肢的足三里穴上(掌心按住膝盖,中指末端向外一横指处),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从轻到重按揉1分钟,具有健脾和胃、安神健脑、导血下行的功效。

摩擦涌泉穴:用双手掌根分别来回摩擦双脚心(涌泉穴)0.5~1分钟,摩擦频率可稍快,使足心有发热感,具有醒脑安神、引血下行的功效。

补中益气中医名词。

指补益气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内伤劳倦或病久虚羸,而见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神疲无力.肌肉消瘦等症。

补中:中医依据人体解剖学,把人体主要脏腑定位分属“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其中,脾胃属于中焦,故“中”指位于中焦的脾胃.益气:中医治疗气虚证的方法。

治疗学术语。

系补法之一。

指有补气药物治疗气虚证的方法。

肺主气,主一身五脏六腑之气;中焦脾胃受纳水谷,脾气健运,气血得以化生,故气虚多与肺、脾二脏相关。

肺气虚以少气懒言,动辄喘促,怕风自汗为主症;脾气虚以脘腹虚胀,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泄泻为主症。

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这些穴位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不同的病症会增加会减少一些穴位,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配穴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艾灸技师,可以帮助指导你正确艾灸治疗。

人体八大穴位的艾灸功效灸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

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

《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

”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

”《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

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

别名“丹田”。

《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

”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

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

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

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

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

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

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