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工程概况1、施工桩号:K20+380—K23+3002、工程数量:淤泥挖方为2687.00m3、砂垫层、砂砾垫层110 m3、土工布513 m2。
3、地质情况:区内地质条件一般比较简单,多为二元结构,基岩出露良好,受褶皱、断裂等地质结构影响,岩石较破碎程度不一,风化较严重,山体缓坡地带多堆积有岩堆积层,影响道路的路基边坡稳定。
4、计划工期:2009年6月10日开工,2009年10月31日竣工。
第二章施工方案本合同段软土地基处理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换填砂垫层、碎石垫层、土工布。
软土路基处理时遵循的施工原则,严格按照各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工艺要求进行施工。
施工季节:优先安排在非雨季节施工,根据气象预报资料选取在连续降雨量少时间施工。
工序安排:采用机械化快速施工,开挖、换填、防护加固、防排水各项设施等工序一气完成,尽量缩短工作面暴露时间。
软基段的涵洞工程,在路基预压期满,沉降基本完成后在开槽施工。
一、清淤1、先将水经现有排水沟放出,不能放出水位下采用泥浆泵进行排出。
采取分块清淤边挖边填的办法,再先将沿堤附近的淤泥挖除并运走,经监理认可清淤合格后,立即用土回填压实,然后进行下一块,清淤时汽车在回填后的路基上行驶,以减少挖机的转运工程量。
2、清淤时,若地下水丰富,回填第一层用料可采用沿线的建筑拆除后的砖碴,必须时采用抛片石处理。
3、淤泥用挖掘机装车自卸汽车外运至弃土区。
清淤流程工艺图二、软基础里1、换填砾类土垫层砂选用中粗砂,在开工前对砂场进行调查,并及时取样进行分析,主要测定细度模数、含泥量、有害物含量,选择符合设计标准的砂方可使用。
施工时首先清除加固范围内地面上的草皮及杂物,用土质相同的土填成坡度为3~4%的横坡,并碾压密实。
分层填筑:砂垫层分两层填筑,每层压实厚度25cm,按照经过试验确定的合格填料和经过试验确定的工艺参数,进行分层填筑压实。
摊铺整平:为了保证路堤压实均匀和填层厚度符合规定,填料采用推土机初平,刮平机进行二次平整,使填料摊铺表面平整度符合要求。
洒水或晾晒:砂的含水量直接影响压实密度。
在相同的碾压条件下,当达到最佳含水量时密实度最大,填料含水量波动范围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2%~-3%范围内,超出最佳含水量2%时进行晾晒,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进行洒水。
洒水采用洒水车喷洒,晾晒采取自然晾晒,必要时旋耕机翻晒。
机械碾压:碾压是保证砂垫层达到密实度要求的关键工序。
碾压按照“先静压,后振动碾压”;“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两侧,后中间”的原则。
检验签证:砂垫层的检测采用K30荷载仪进行检测地基系数,核子密度仪检测压实系数。
施工防排水:砂垫层施工完成后,在两侧挖临时排水沟,使排到砂垫层里面的水能及时排出。
严格管理施工用水与生活用水,以免冲刷路基各部与取土处。
2、碎石垫层的施工碎石选用级配良好的碎石,最大粒径不超过8cm,碎石的含泥量、石粉含量符合规范规定。
施工时首先清除加固范围内地面上的草皮及杂物,用土质相同的土填成坡度为3~4%的横坡,并碾压密实。
分层填筑:碎石垫层分两层填筑,每层压实厚度25cm,按照经过试验确定的合格填料和经过试验确定的工艺参数,进行分层填筑压实。
摊铺整平:为了保证路堤压实均匀和填层厚度符合规定,填料采用推土机初平,挂线人工进行二次平整,使填料摊铺表面平整度符合要求。
振动密实:振动是保证碎石垫层达到密实度要求的关键工序。
采用蛙式打夯机和平板夯击机进行夯实。
夯实按照“先两侧,后中间”的原则。
检验签证:碎石垫层的检测采用K30荷载仪进行检测地基系数。
3、土工布(1)、下承层施工:①、A型土工格栅下为30m或40cm砂砾垫层。
砂砾垫层施工前先平整施工场地,施工区域内设置5m*5m厚度控制桩,采用自卸车,将砂或砂砾运至施工区内,由远及近,人工摊铺找平,以控制厚度为主。
砂垫层摊铺采用推土机和前置式装载机。
要求摊铺砂砾表面平整,第一层砂砾垫层铺设厚度为30cm或40cm(真空预压段)允许偏差±4cm。
砂砾垫层应宽出坡脚外1米(并考虑路基加宽)。
砂砾垫层有污染的应及时处理。
②、控制土石混合料厚度,先用推土机大致整平,人工将超标的大粒径石块清除到路基范围外。
为保证路基横向排水流畅,每层要有2~4%的横坡,振动压路机碾压一遍后,再细致整平。
采用压路机碾压,压实厚度和压实遍数根据现场压实试验确定。
③、复合土工布及无纺土工布下承层为10cm或20cm砂垫层。
施工方法同砂砾垫层。
(2)、土工合成材料施工:①、土工合成材料应符合《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
并应有足够的抗拉强度,对土工织物还应有较高的刺破强度、顶破强度和握持强度等。
具体规格见下表材料名称规格质量要求土工格栅A型延伸率≤10%时,纵向抗拉强度≥50KN/m,径向抗拉强度≥35KN/m。
双向钢塑断裂延伸率为≤3%,纵向抗拉强度≥60KN/m,横向抗拉强度≥60KN/m,连接融点剪切强度≥1.5Mpa。
无纺土工布300g 单位面积质量>300g/m2,渗透系数>0.35cm/s,撕裂强度>500N,CBR顶破强度>3500N,握持强度>1400N。
复合土工布纵向抗拉强度>60KN/m,横向抗拉强度>50KN/m。
土工膜抗拉强度≥250N/5cm,圆球顶破强度≥280N,梯形断裂≥40N,渗透系数≤1.0E-10cm/s。
②、根据土工合成材料的单幅宽度,在平整好的下承层上按路堤底宽全断面铺设,铺设时应拉平直顺,紧贴下承层,不得出现扭曲、褶皱、重叠现象。
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应在路堤每边各留足够的锚固长度,回折覆裹在压实的填料面上,平整顺适,外侧用路基填料覆盖,以免人为破坏。
④、采用搭接法连接,搭接长度宜为30~90cm;采用缝接法时,缝接宽度应不小于5cm。
⑤、现场施工中发现土工合成材料有破损时必须立即修补好。
⑥、双层土工合成材料上、下层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长度不应小于0.5m。
(3)、土工合成材料上层施工:①、土工合成材料施工完成后,采用后卸式卡车沿铺设完成的土工合成材料两侧倾斜填料,以形成运土的交通要道,并将土工合成材料张紧。
填料不允许直接卸在土工合成材料上面,必须卸在已摊铺完毕的土面上;卸土高度以不大于1m为宜,以避免造成局部承载力不足。
卸土后立即进行摊铺,以免出现局部下陷。
②、第一层填料采用推土机或轻型压路机具进行压实;只有当已填筑压实的填筑压实的垫层厚度大于60cm后,才能采用重型压路机压实。
(4)、重要施工技术措施:①、土工合成材料铺设时,应将强度高的方向置于路堤轴线方向。
②、下承层表面平整,严禁有碎、石块等坚硬凸出物;在距土工合成材料层8cm以内的路堤填料,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6cm。
③、土工合成材料摊铺以后应及时填筑上层填料,以避免其受阳光过长时间的直接曝晒。
④、填料不允许直接卸在土工合成材料上面,必须卸在已摊铺完毕的土面上;卸土高度以不大于1m为宜,以避免造成局部承载力不足。
卸土后立即进行摊铺,以免出现局部下陷。
第三章质量保证措施1、我公司全面执行质量管理标准,本分项工程将严格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施工生产过程均处于受控状态。
2、严格执行层层报验的施工程序,满足自检频率的要求(包括桥涵构造物台背回填每层的压实度),为确保路基填土高度、层次、横坡平整度等按设计要求准确施工,在图纸及规范规定的各区最后一层施工自检完毕后,书面报请驻地监理组复测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与此同时,还要填报土方路基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进行工程质量的自检评定。
检验合格后的路基在雨后施工前,要进行复压,并报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填土。
3、图纸会审:由总工程师主持,施工处、工程科、质检科参加设计文件会审,明确工程质量要求,发现设计问题及时上报,对返回的设计问题的答复和设计变更应立即由工程科组织上述人员进行学习、贯彻并存档。
4、技术交底:工程科向各施工队队长进行技术交底,施工队长向各工种工人进行分类技术交底,使各工种工人明确职责和技术要求,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努力把好质量关。
5、事前控制:施工适用图纸、施工顺序、质量要求、施工方案等应按设计要求,在各分部工程开工前上报监理工程师。
6、事中控制:工作交接和质量互检制度,各施工队对工程质量应进行自检,交接班时两施工队进行书面互检(在施工日志里反映出来),认为上道工序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接班方有权拒绝接收,并由原施工队立即进行返修、纠正,直至达到质量要求。
接收方认为上班合格的则由双方施工队长在对方施工日志中相关栏签字确认。
7、建立资料分层审核制度:测量原始记录的计算部分必须有第二人进行复核并签字,以防差错。
8、各部门、各施工队负责人、技术人员每天碰头,研究解决工程质量中的“多发病”和“疑难病”,找出病因,提出对策付诸实施。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第四章安全生产规程1、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教育开路,制度确保”的方针,坚决杜绝人为重大事故。
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编制分部、分项工程技术交底书,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及时纠正任何不安全的工作条件或工作方式,确保安全施工。
3、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工作时必须按规定佩戴安全帽。
4、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危险工作地,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拆除设备上的安全防护装置,非操作人员不得擅自操作机械设备。
5、施工人员必须服从安全管理员的领导。
6、随时注意地上尚未拆除的三线。
第五章环保措施(1)在施工期间应始终保持工地的良好排水状态,要设置临时排水沟。
施工表面应有横坡,保证路基无积水。
(2)建立废旧物品回收、保留和处理制度,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要在工程完工时即时清除干净。
(3)施工期间,施工物料应堆放整齐。
(4)施工机械要防止严重漏油,禁止机械在运转中产生的油污水与维修施工机械时的油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5)尽量控制机械作业所产生的噪音、废气等的污染。
夜间作业在靠近民居处,尽量不安排有噪音、振动的工序施工,避免噪音、振动干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