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Ⅰ整体阅读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小说基本概念和“三要素”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在这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二、小说种类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等。
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6.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三、小说与散文的文体区别1.小说虚构,散文写实。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有一种流派叫写实小说,只是叙述理念的变化,并未改变小说虚构的本质特征。
而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式描绘。
2.小说重在表达作者对人、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散文重在作者情感的表达。
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饱蘸情感;而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需作者明确抒发。
3.小说主体是讲故事,就不能不讲究讲故事的技巧,讲究结构的安排、穿插,断连、铺垫、照应、因果与关联。
而散文不讲究情节安排,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
4.写景状物对于小说而言,是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起交代时间、地点、写作背景,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作用;对于散文而言,即运用描写、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某些景物或事物的赞美以及自身情感,最重要的是突出景物的特点。
四、高考所选小说主要体裁的文体特征1.微型小说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超短篇小说。
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仅两三个,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形象地表现一个简单的主题。
其特点是:①篇幅短小;②立意奇特;③选材小中见大;④情节完整;⑤结局出人意料。
千字左右的微型小说是高考常选的体裁之一。
阅读时除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外,还要重点品读小说的结尾,它往往是小说情节的匠心之处、主题的集中表达之处。
2.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一、小说阅读要领1.核心要求阅读小说,要看到小说三要素之间的渗透和相互作用。
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居于第一重要地位。
情节的设置和环境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人物常常是情节和环境的核心和主体,而情节则应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延伸和发展史,环境则是人物和情节发展的舞台。
没有环境,情节则不可能发生,人物也不可能存在。
不要把这三要素割裂或孤立起来看待,而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整体。
这样,你就会真正地感觉到小说中情节和环境的任何一笔描写都与人物息息相关,而不是多余的叙述。
2.阅读新视角历年选入高考的小说多数属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所以普遍地形成了以“故事”和“人物”为基本的解读思路。
然而,近几年的选文如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2017年浙江卷《一种美味》,如果以读情节、读人物的方法去读,虽然有的能读懂,但读不透,甚至有的读不懂。
因为选了一些现代小说,仍然用旧的读法,难免会在复杂的小说世界里“迷路”。
因此,要想读懂、读好小说,还必须了解、理解小说,要有新的阅读意识和视野。
最基本、最重要、难度比较大、频率也比较高的阅读视角主要有写意、心理、象征、反讽、荒诞等几种。
“写意”,这一类中国化的小说,以沈从文、汪曾祺的作品为代表。
这一类小说人物性格单一、类型化,情节上也无新奇可言,有大量的风物描写,而且粗看之下,这些描写与人物、情节等关系不大。
倘若没有“写意”的意识,则很难理解。
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谓的“内向转”——心理。
不同于传统小说以心理活动辅助人物行动和情节发展的处理式,现代小说把心理世界本身作为对象,极其重视内心世界的展示。
如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选段着重描绘了安娜复杂的内心活动。
有的现代小说,如果不抓住小说中的象征,并破解其象征意义,就会很难理解。
读是读了,却仅仅只是读了故事而已,好像没有读透。
除此之外,还有“反讽”,反讽不同于讽刺,它的基本特征是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不一致,所以,有的小说反讽隐藏得很深,如果没有这种阅读视野,很可能把小说要表达的爱憎情感给理解反了。
如契诃夫的小说《摘自脾气暴躁的人的札记》。
“荒诞”是作者以荒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如卡夫卡的小说《村子里的诱惑》,如果以日常生活的逻辑来读,会难以理解。
二、考场小说整体阅读的“三步”读法考场阅读与平时阅读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两步阅读:第一步是整体阅读,第二步是带题阅读。
第一步整体阅读至关重要。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整体阅读的要求在于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所谓快速阅读,就是要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将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才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的目的在于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整体把握的具体体现,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来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
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在综合归纳上下功夫,除了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含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三、整体阅读示例示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命若琴弦史铁生①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②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
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
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③接近村子的时候,老瞎子喊住小瞎子,在背阴的山脚下找到一个小泉眼。
④“过来洗洗吧,洗洗你那身臭汗味。
”⑤泉水清凉凉的。
小瞎子又哥哥呀妹妹的哼起来。
⑥老瞎子挺来气:“我说什么你听见了吗?”⑦“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
我都听过八百遍了。
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服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
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
”⑧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
⑨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⑩老瞎子动了动,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⑪老瞎子说书已经说了五十多年。
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
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
”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⑫他会的老书数不尽。
人人都称赞他那三弦子弹得讲究,轻轻漫漫的,飘飘洒洒的,疯颠狂放的,那里头有天上的日月,有地上的生灵。
老瞎子的嗓子能学出世上所有的声音。
男人、女人、刮风下雨、兽啼禽鸣。
⑬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
老瞎子把琴弹得如疾风骤雨,字字句句唱得铿锵。
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⑭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两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
小瞎子撅着屁股吹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拣出来。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
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⑮一早起来,小瞎子病了。
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着那药方和琴弦。
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
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⑯“明天我就去抓药。
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
”⑰老瞎子早忘了兰秀的事。
“吃的、喝的、烧的全有。
你要是病好利索了,也该学着自个儿出去说回书。
行吗?”⑱“行。
”小瞎子觉得有点儿对不住师父。
⑲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老瞎子天不亮就上路了。
⑳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了。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