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摘要]我国进行市场体制改革以来,在经济发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隐藏在社会内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收入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中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原先所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公平效率基尼系数和谐社会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一)公平的含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平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有人以收入差距大小作为判断标准,认为收入差距大小适宜就是公平;有人以劳动能力的贡献大小作为标准,认为按劳分配就是公平;有人以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为标准,认为机会均等就是公平。

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

其意义虽十分广泛,但核心却是经济公平,即利益分配公正合理。

经济公平强调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

机会公平是指市场经济所有的参与者不因其出身、家庭背景、自然环境等而丧失或额外获得某种参与竞争的机会;规则公平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面对的是无歧视的制度和市场秩序,不存在对某些群体有利或不利的特殊规则。

经济公平的重心在结果公平上,(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合理的区间,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即分配应在与人们的能力、贡献相适应的基础上表现出适当的差距,报酬或收入与投入或代价成比例。

如果不得不产生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应该有利于最少受惠者,利益分配向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斜。

(二)效率的含义:效率就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比。

生产劳动总要有所投入和成本,投入愈少,成本越低,产出愈多,收益愈高,则效率就越高。

由于资源总是有限的,人们的经济活动就不得不在竞争中追求高效率,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

它的内容很广,包括生产效率、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资源的动态效率等等。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们着重理解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效率。

微观的效率反映的是各个市场主体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满足消费需求的状况;而宏观的效率,反映的则是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的状况。

(三)公平与效率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统一。

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一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允许的非劳动收入对于提高非劳动生产要素具有积极作用,但对于一般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社会公平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如果搞的不好,就有可能变成平均主义的“大锅饭”,降低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影响经济效率。

在社会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用于改进效率的投入多,则用于改善公平状况的投入相应地会减少,反之亦然。

两者的统一性表现在:正向互动和反向制约两个方面。

正向互动: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反之,效率的提高也离不开公平。

只有分配公平合理,才能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可见,效率是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发挥的表现,公平是对积极性创造性的保护和激励,公平的要求隐含于效率之中。

反向制约:正如萨缪尔森所言,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可能产生极大的不平等。

效率虽然能使蛋糕做大,但却不能保证做大的蛋糕切分的合理。

公平虽然能激发各阶层的积极性,但单纯地追求公平,分配上拉不开适当的差距,就会助长平均主义,从而损害效率。

而且公平的理念与实践,要与社会发展程度及要求相适应,落后或超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都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因此,我们应尽量把握两者关系的这个度,扩大其正向作用,限制和缩小其反向制约作用,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中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

二、我国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几种观点(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践证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发展观,有利于冲破、消解平均主义式的畸形平等观,有助于在我国社会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的公正理念,能够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然而,正是因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处理经济效益问题和公平问题两者的关系时,将经济效益问题放在第一位,对公平问题只是予以适当的兼顾,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已经形成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收入差距扩大表现在一下方面: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2.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3.阶层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4.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有的学者认为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只追求效率,把公平放在了“兼顾”的位置上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了公平,使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因此,当前应该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收入分配政策。

郑国玺认为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的态度,根据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运转规律和我国现在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我国前些年实施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需要调整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方针。

王顺达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是非观念淆乱、价值观倒错、社会良知泯灭、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要取消相对于公平的效率优先的提法。

(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赵林如指出:如果说当初我们简单地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那么今天这个说法已失去了群众,需要反思,需要重新确立一个能够团结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的原则那就是公平。

贺铿认为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因为我国收入分配中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并非是要改变市场化的发展方向,甚至也不存在要“先富”向“共富”转换。

重要的是规范收入分配方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四)“公平与效率并重”蔡思复指出为了平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趋势,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经济中呈现一系列不公平现象,影响了效率的提高,所以必须关注社会公平。

关于效率和公平,今天已不再是孰为优先、孰为兼顾的问题了,而应该是两者并重、相互兼容、统筹发展。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提高效率。

所以就不存在哪个优先哪个兼顾的问题,要辩证统一地考虑。

“公平”的价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公平公正,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从表面上看恰恰把公平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子,这就容易引起误解,容易不被普通民众所接受,而一个不被多数民众接受的理念是很难有生命力的。

三、我国现阶段提出“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因通过上述有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中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反映了翻身解放后人民对公平的渴望,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影响了社会的均衡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对效率的追求,有一定的历史正确性,但同样造成了社会的不均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和日益完善,经济效率问题逐步得到了相对的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逐步上升为突出的问题。

历史的教训、现实的困境揭示——在收入分配问题上,要使社会均衡发展就必须树立起“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全新发展观。

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公共政策合理性、合法性和现实性物质和精神的支柱,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具体而言,我国现阶段之所以提出“公平与效率并重”有如下原因:(一)经济体制转型因素。

所谓经济体制转型,是指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用计划体制管理的国家向市场经济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中国正处在这一转型期之中,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在不断完善中,现阶段面临的收入差距问题也正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所指出的那样:“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容易诱发嫉妒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

没有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发生,就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过去,我们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先后遵循过“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它们是我国一定时期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时期不变的法则。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关键发展阶段和战略发展机遇期,只有重新审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做到“公平与效率并重”,使两者得以兼顾、协调而不再偏颇一方,才能切实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使我国顺利地度过这一关键的发展阶段,进入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公平与效率并重”是缩小并控制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共中央在十六大四中全会上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这一执政理念是我们党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及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总结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和党的执政规律,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及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结果。

1.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

2.和谐社会是一个既讲效率又讲公平的社会。

这也是对待收入分配问题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

因此,现在不能再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对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的缩小和控制,实际上就是对“公平”与“效率”辩证关系的兼顾和协调。

3.和谐社会是一个在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以期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

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消除两极分化,即缩小贫富差距,这是一个有关社会公平的问题;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目标,实际上就是一个效率问题。

因此,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

现在,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但尚处于完善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一方面还不能忽视效率,人为地抹平差距;然而,注重效率,正视差距,不等于忽视公平,甚至不要公平。

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既重视维护社会公平又重视追求效率,做到公平与效率并重。

四、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一)增加政府调控力度,保障劳动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加。

收入分配过程包含不同的环节和手段,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应地,收入分配格局也可以划分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

从收入分配的次序来看,首先是收入的初次分配,即生产成果在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其分配原则是根据生产要素对产品生产所作贡献的大小来分配,以体现效率原则,分配结果形成初次收入分配格局;其次是收入的再分配,即对初次分配收入进行调节,以保证低收入者或没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有生存的权利,从而体现公平原则,分配结果形成再收入分配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