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高考阅读
12-26 0811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散文
一、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二、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三、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阅读知识储备
一、表达方式
1、叙述的技巧: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的技巧:侧面描写: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描写:突出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3、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4、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5、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二、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2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三、修辞技巧。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描写形象生动,赋予生命力,表意丰富。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

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反问:强调语气,强化情感。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对偶:有音乐感,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四、谋篇布局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显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4、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5、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前后呼应;3、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4、照应上文,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1、升华感情;2、深化主题;3、总结上文;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快速读懂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1、首先: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2、其次:合并,即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即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

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3、最后: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

(原文本的浓缩版)准确解题一、梳理思路类试题。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答题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可分点作答。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答题提示:阅读过程中要准确切分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必须是各角度、各层面、不同感情、不同事件的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

答案组织要有摘句意识: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

三、表达技巧类试题。

答题提示:
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
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格式:运用什么技法
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食物的何种特点)
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表达了的何种思想感情)
四、要求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试题
答题提示:
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
(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
;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了(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五、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

答题提示:答案要考虑四点;
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
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
,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
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六、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用意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
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
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七、个性解读类题目
答题提示:用原文的语句或思想内涵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认识概括作答。

答题格式: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
八、答题语言规则:
要显:不能含蓄、笼统。

要简:不要啰嗦、繁琐;要概括、简洁;
要通:不要有语病
要选好句式: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省略句和问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