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化教学设计

系统化教学设计

《系统化教学设计》——读书笔记《系统化教学设计》(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第六版)是教学设计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我所读的版本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皮连生等人翻译的中文版本。

本书以系统观为线索,贯穿于教学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将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用基于系统观的设计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

下面首先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回顾,然后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作一些分析和反思。

一、主要内容回顾(一)关于迪克-凯瑞模型1.系统的含义:从技术层面上,系统是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集合,所有的这些部分协同工作,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有限目标。

为了输入和输出,系统的构成部分相互依赖,整个系统采用反馈机制以确定它既定的目标是否达成。

如果没有完成目标,系统被调整,直到完成既定的目标。

2.系统方法模型的构成成分(1)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完成教学者设计的教学后,希望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2)进行教学分析确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在做什么,以及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应该怎么样,说明各种技能之间的关系。

(3)分析学习者及情境确定学习者当前已具备的技能、所持偏好与态度。

(4)书写行为表现目标对教学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写出具体性的描述。

(5)开发评估工具开发评估工具,以便测量具体的教学目标中所描述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6)开发教学策略确定运用什么教学策略来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

(7)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用开发的教学策略产生教学,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编制学习手册、选取教学材料和编制评估工具。

(8)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教学初稿完成之后,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活动,以收集数据,确定如何改进教学。

形成性评价一般有三种类型: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和现场试验评价。

(9)修改教学整理和分析形成性评价所收集的数据,确定学习者在完成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依据这些困难找出教学方面的不足。

然后作出修改。

(二)进行起点-终点分析,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学科专家法、内容纲要法、行政命令法和绩效技术法。

2.如何确定教学目标(1)绩效分析分析组织、群体中存在什么影响绩效的问题。

(2)需求评估学习者当前的状态水平与预期的理想状态之间存在什么差距。

(3)工作分析对工作中所作的事情的进行汇集、分析和综合描述的过程。

(4)澄清教学目标将含糊不清的教学目标清楚的进行表述,即学习者展示出何种行为被认为是达到了教学预定的目标。

(5)学习者、情境和工具目标中应该考虑:是哪些学习者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工具达到目标。

3.设置教学目标的标准(1)教学开发是否可以解决引发教学需求的问题;(2)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被那些批准教学开发的人所接受;(3)是否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基于该目标的教学开发。

(三)分析教学目标1.学习领域分类(1)言语信息言语信息目标要求学习者对相对具体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回答。

(2)智力技能三种最常见的智力技能是概念形成、规则运用以及问题解决。

(3)心因动作技能其特征是学习者必须通过肌肉动作(借用工具或不用工具)来达到特定效果。

(4)态度态度通常被描述为是作出特定选择和抉择的倾向。

(5)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人们用来调控思维方式、确定自己学习进行的元认知过程。

可以归为智力技能。

2.目标分析程序横向的步骤1到步骤2再到步骤3……纵向上,每个步骤又可能包括若干子步骤。

(四)识别下位技能和起点行为1.分析的方法:层级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程序分析。

2.起点行为: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已经知道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

(五)分析学习者与情境1.学习者分析(1)起点行为;(2)主题领域的已有知识;(3)对教学内容和潜在传输系统的态度;(4)学习动机(ARCS);(5)受教育和能力水平;(6)一般性的学习偏好;(7)对培训组织的态度;(8)群体特征;2.绩效情境分析(1)管理/监督支持;(2)工作场所的物理特征;(3)技能与工作场所的关联;3.学习情境分析(1)教学场所时候教学要求的程度;(2)教学场所适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程度;(3)传输方式的适合性;(4)影响教学设计和传输的学习场所的限制条件。

(六)书写行为表现目标1.宏观教学目标:是关于在应用(绩效)情境中学生能够做什么的陈述。

2.终点目标:当教学目标转化成行为表现目标时,它所指的就是终点目标。

3.下位目标:指在达成终点目标的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4.具体目标的构成成分(1)行为;(2)条件;(3)标准。

5.书写具体目标的步骤(1)改写宏观教学目标,使之能反映最终的行为表现情境。

(2)书写终点目标,以反映学习环境的情境特征。

(3)为那些在目标分析中没有子步骤的大步骤书写具体目标。

(4)为目标分析中主要步骤下的成组子步骤书写具体目标,或为每一个子步骤书写具体目标。

(5)为所有下位技能书写具体目标。

(6)如果某些学生没有掌握起点行为,为起点行为书写具体目标。

(七)开发评估工具1.四类标准参照测验(1)起点行为测验:在学习者接受教学之前测验,评估学习者对先决技能的掌握水平,或者他们对教学开始前必须掌握的那些技能的掌握水平。

(2)前测:通过与后测比较,显示教学后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分析来描述学习者的概况。

(3)练习性测验:目的是在教学中使学习者积极参与活动。

(4)后测:教学完成后进行,用于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八)开发教学策略开发教学策略大概涵盖的内容有:传输系统的选择、内容的排序和归类、描述教学中的学习成分、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分组。

(九)开发教学材料1.教学包的组成成分:教学材料、评估、课程管理信息。

2.传输系统和媒体选择:现有材料可用性、制作和实施方面的限制、教师的促进作用。

3.现有教学材料的选择标准(1)以目标为中心的教学材料评价标准(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材料的评价标准(3)以情境为中心的教学材料评价标准(十)设计和实施形成性评价1.一对一评价2.小组评价3.现场试验评价(十一)修改教学材料1.分析形成性评价收集的数据2.根据分析结果,对教学方案实施修改(十二)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作出决策,确定是否继续使用目前使用的教学材料,或者是否采用可能满足组织所确定的教学需求的材料。

1.专家评定一致性分析:组织的需求、资源、内容分析、设计分析、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当前用户分析2.现场试验结果分析、计划、准备、实施教学/收集数据、总结和分析数据、报告结果。

二、体会与思考(一)体会本书所阐述的是基于系统观的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系统,各个环节及其要素都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强调各要素的协调一致,发挥整体作用。

教学系统中各个环节都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使用系统方法进行设计实施。

基于系统方法设计和开发的教学,充分考虑了教学结构中的各个要素的影响与作用。

这样设计教学,使得教学结构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性过程,任何环节、任何时间都可以根据实际的反馈和具体变化作出调整和修改。

按照“迪克—凯瑞”模型设计教学方案,使得整个过程系统化、程序化、标准化,一个一个步骤展开,每一个步骤都是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开展,并作为下一个步骤的基础。

设计者按照这个模型,操作起来标准比较统一,即都按同样的程式操作,设计出来的产品标准也比较统一。

也就是说,这种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具有具体的操作性,完整性和动态性。

但是,在通读本书,并按其模型作了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后,我觉得系统方法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来说并不一定实用和有效。

首先,来说其实用性,按照“迪克—凯瑞”模型设计一堂课的过程太过复杂,这是我读完本书后的第一感觉。

中小学老师上45分钟的课,要他去花许多时间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对于他们来说,显然时间是不允许的。

但是按此模型设计教学,从目标确定、教学分析、学习者及其情景分析以及到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再修改教学方案,这个过程中,要通过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众多数据,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

但我们中小学不论从教学时间、教学大纲、内容安排都是按部就班的,具体阶段和时间都有具体的安排,并不那么灵活。

如果按该模型设计教学的话,一位老师可能在作完某节内容的分析而后设计出教学方案时,可能按照教学进度,该节课的内容早就应该结束了。

而且,当前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比较大的,像在形成性评价阶段,哪有学生有时间来配合你做现场试验啊。

还有,在中国,中小学实行的是统一的教育目标、统一的课程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只要是上过几年课的老师对这些内容都能烂熟于心,并能逐步掌握学生掌握某一项内容的规律和特点,并相应的摸索出一些策略和方法,在其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教学的有效模式。

他们根本就没有动力,去辛辛苦苦的在教学前,花费大块时间写一份很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

所以说,系统化教学设计的模型直接搬进我们的中小学,绝对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划算的。

其次,来说说基于该型设计的教学的有效性。

其实,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教案作的再好,也不一定能保证就会有好的教学。

其实真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施者——教师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如果严格按照方案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来,显然是不现实的,那样将会使得课堂显得呆板,所以势必是要教师根据具体课堂情景,作出适时调整的。

这样的话,把教学方案像该模型要求的那样那样详细的、一个步骤一个步骤,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扣,又有什么意义呢?(二)思考1、系统化教学设计或许用到企业绩效培训中更有效。

从迪克-凯瑞的模型设计来看,按此模型作方案的流程,很适合于在企业培训中操作,在企业培训中,模型中各个环节都成为培训师设计的重点。

而且,在书中是结合实例讲解的,其实列也是基于一个企业培训的方案,甚至于整本书的语言用词也是从企业培训的角度出发的。

2、系统观或许是一种普适的方法论其实,系统观、系统思想从哲学上来说,应该被上升为一种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思想,是一种上位的思维模式。

这样的话,它应该具有普适的实用性,即成为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宏观指导思想。

那么,这样就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来操作我们的具体事情。

我的意思是说,系统观、系统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抽象化的理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应用方法。

所以,生搬硬套的强调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似乎不会有太大的实效。

3、教学的成败或许关键在于教学者一直有这么一种感觉,教学设计方案设计的再好,教学者实施的不好,也是白搭,设计的好、准备的好,不一定就做的好。

4、教学实施的效果跟教学者的内容熟悉程度关系似乎很大在上课过程中,我们观摩了一些学生实施了自己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给我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教学实施的好坏跟实施者对教学内容的熟知程度关系似乎很大很大。

5、美国的东西拿到中国会变味,但也要变味这套理论是依据美国的教育教学实践创造出来的,美国的现实跟中国还是有区别的,自然不能直接用来对中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作用,所以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深入的在实践中探索那些点可以被我们吸收,即要进行中国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