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连续墙超声波检测方案

地下连续墙超声波检测方案

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2)第二章工程概况 (2)2.1 工程概况 (2)2.2 设计情况 (6)第三章检测目的及检测数量 (6)3.1 检测目的 (6)3.2检测数量 (6)第四章地下连续墙检测方法 (8)4.1基本原理 (8)4.2超声波检测管的制作与安装 (8)4.3现场检测 (9)4.4资料分析及质量评判 (9)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 (9)第六章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0)第一章编制依据1、《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98-02;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03;3、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5、《关于基坑支护质量检测工作的通知》穗建质[2010]897号第二章工程概况2.1 工程概况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西起广州市天河区,依次经过萝岗区、增城市,止于增城市荔城区增城广场。

初期线路全长约61.6km,其中地下线长约40.1km,穿山隧道6.8km,地下线14.7km;共设21座车站,其中地下车站17座,高架车站4座,共有7座换乘站。

考虑开通年与已运营轨道交通衔接,初期二十一号线起点站由天河公园向南延伸至员村站,利用十一号线天河公园至员村段,与开通的五号线员村站换乘,待十一号线开通运营时,起点改回天河公园站。

员村站初期是为二十一号线的第一个车站,远期是十一号线的中间站,与五号线员村站进行换乘,车站南端设折返线。

车站位于规划的花城大道与员村二横路交汇十字路口以南,沿员村二横路南北向布置,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DK5+112.000,车站明挖设计起点里程为DK4+769.590.车站设计终点里程为DK5+214.800.本站为地下四层14.5米岛式站台车站,车站全长445.21米,标准段宽为23.8米,车站基坑开挖深度约28.51~30.0米。

站后区间折返线全长172.04米,区间设计起点里程为XIYDK4+626.350,区间设计终点里程为DK4+769.590.设计包括车站主体、车站附属(含通道、出入口、风道、风亭、冷却塔)、站后折返线区间主体及附属的结构。

2.2 地质条件1、工程地质条件及其评价本车站位于原绢麻厂地块附近,站址沿员村二横路路呈近南北向设置,车站范围建筑物密布,与其接驳的五号线员村站已开通,地面环境条件复杂,车站范围地下管线复杂。

本站站址地层有第四系、白垩纪红层、三叠和侏罗纪燕山期侵入岩、远古时代的变质岩、志留纪花岗岩,从区域地质角度,简述如下:1)填土层(Q4ml),图表上代号﹤1﹥本区段内揭露的人工填土层包括素填土和杂填土,颜色为杂色、灰黄、灰白及褐色等,松散,湿。

素填土为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含少量石英砂粒。

杂填土组成物较杂,由黏性土,砂土组成,夹少量的碎石及砖块及生活垃圾。

2)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图表上代号﹤2﹥本次勘察过程中仅揭露到海陆交互相沉积淤泥﹤2-1A﹥淤泥质土﹤2-1B﹥共二个亚层。

现分述如下:(1)流塑~软塑状淤泥,图表上代号﹤2-1A﹥深灰色,流塑~软塑,主要成分为黏粒、粉粒及有机质,土质黏滑,局部含粉细砂粒,略有腥臭味。

(2)软塑状淤泥质土,图表上代号﹤2-1B﹥深灰色,软塑,主要由黏粒、粉粒组成,土质均匀,黏滑,含有机质,腐殖质及少量砂粒。

3)陆相冲积-洪积砂层(Q3+4al+pl)根据本次勘察揭露,该层共分为三个亚层:稍密~中密状粉细砂层﹤3-1﹥、稍密~中密状中粗砂层﹤3-2﹥、稍密~中密状砾砂层﹤3-3﹥,现分述如下:(1)粉细砂层,图表上代号﹤3-1﹥灰黄色,饱和,稍密,级配不良,成分为石英颗粒,含少量黏粒。

(2)中粗砂层,图表代号﹤3-2﹥灰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级配良好,成分为石英颗粒,含少量黏粒。

(3)中粗砂层,图表代号﹤3-3﹥灰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级配良好,成分为石英颗粒,含少量黏粒。

4)冲积-洪基土层(Q3+4al+pl)本次勘察过程中仅揭露到软塑状冲积-洪积黏性土层﹤4 N-1﹥,可塑状冲积-洪积黏性土层﹤4N-2﹥、和河湖相沉积淤泥﹤4-2A﹥淤泥质土﹤4-2B﹥共四个亚层。

现分述如下:(1)软塑状粉质黏土,图表上代号为﹤4N-1﹥土黄色,棕红色,软塑,黏性较好,土质均匀,局部含较多石英颗粒,韧性干强度中等~高。

揭露层厚0.70~3.70m,平均2.17m,层顶埋深1.80~4.10m(标高6.70~14.33m),层底埋深3.00~6.10m(标高3.60~11.63m)。

(2)可塑状粉质黏土,图表上代号为﹤4N-2﹥土黄色,棕红色,可塑,黏性好,刀切面较光滑,含少量石英颗粒,韧性干强度高。

场地普遍分部,三分之二钻孔揭露到该层,但厚度和形态变化较大。

揭露层厚0.70~9.60m,平均3.35m,层顶埋深1.20~11.60m(标高0.20~9.94m),层底埋深3.70~15.70m(标高-2.50~8.73m)。

(3)流塑~软塑状淤泥,图表上代号为﹤4-2A﹥深灰色,流塑,主要成分为黏粒、粉粒及有机质,土质黏滑,均匀,局部含砂粒,略有腥味。

揭露层厚0.70~7.10m,平均2.93m,层顶埋深1.90~3.40m(标高3.62~18.50m),层底埋深3.00~9.30m(标高2.22~14.32m)。

(4)软塑状淤泥质土,图表上代号为﹤4-2B﹥深灰色,软塑,主要由黏粒,粉粒组成,土质均匀,黏滑,含有机质,腐殖质及少量砂粒。

揭露层厚0.50~3.35m,平均 1.06m,层顶埋深0.80~8.10m(标高-1.93~10.44m),层底埋深1.60~9.00m(标高-2.83~9.94m)5)残积层(Qel)该土层主要为白垩系碎屑岩风化残积的黏性土层,现分述如下:白垩系砾岩、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的粉土、粉质粘土层,根据《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岩土工程勘察总体技术要求(第四版)》,该层分为4个亚层:稍密~中密状粉土﹤5F-1﹥、密实状粉土﹤5F-2﹥、可塑性黏性土﹤5N-1﹥、硬塑状黏性土﹤5F-2﹥.本次勘察过程中,仅揭露到可塑状黏性土﹤5N-1﹥、硬塑状黏性土﹤5N-2﹥.现分述如下:(1)可塑状粉质黏土,图表上代号﹤5N-1﹥黄褐色,可塑,黏性较好,韧性及干强度高,主要由砾岩、泥质粉砂岩残积而成,场地普遍分布,本次勘察第一区段的半数钻孔揭露到该层。

层厚0.50~15.00m,平均4.46m,层顶埋深0.60~15.00m(标高-2.94~22.85m),层底埋深4.70~19.00m(标高-7.23~20.40m)。

(2)硬塑状粉质黏土,图表上代号﹤5N-2﹥红褐色,硬塑,黏性较好,韧性干强度高,含石英颗粒,为砂砾岩残积而成。

场地普遍分布,本次勘察第一区段的半数钻孔揭露到该层,垂向上分布在风化基岩面之上。

层厚0.90~11.90m,平均 3.80m,层顶埋深 1.10~15.70m(标高-6.71~23.01m),层底埋深6.9~20.60m(标高-7.81~19.76m)。

6)基岩及基岩风化层(K2dl)本标段第一区段的下伏及岩层有白垩系砾岩、泥质粉砂岩、碎屑岩()白垩系砾岩、泥质粉砂岩)及其风化带(K2dl)现分述如下:(1)全风化白垩系砾岩、泥质粉砂岩,图表上代号﹤6﹥棕红色,岩石风化剧烈,成坚硬土状、原岩结构已破坏,浸水软化易散。

该风化岩带出现在第一区段,除MUZ-2-AO24T钻孔外,其余钻孔技均揭露到该层,层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

揭露层厚0.5~6.5m,平均2.18m,层顶埋深6.70~20.60m (标高-7.8~19.76m),层底埋深8.10~23.10m(标高-10.94~18.56m)。

(2)强风化砾岩,图表上代号﹤7-1﹥黄褐色,岩石风化系强烈,原岩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节理裂隙发育,呈半岩半土状、土夹碎块状,砾岩钻进后芯呈卵砾石夹砂状,浸水软化易散。

层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

风化规律基本是从上至下由强至弱,个别风化程度不均匀。

强风化带中常夹中风化岩,局部中风化岩带位居强风化岩带之上。

揭露层厚1.00~8.50m,平均2.51m,层顶埋深9.90~25.10m(标高-10.83~6.63m),层底埋深10.90~28.00m(标高-13.23~5.45m)。

(3)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图表上代号﹤7-3﹥棕红色,岩石风化强烈,原岩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节理裂隙发育,呈半岩半土状、土夹碎块状,局部夹中风化岩块,浸水软化易散。

除MUZ-2-A006、MUZ-2-A009~A013、MUZ-2-A016~A019、MUZ-2-A027等11个钻孔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层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

风化规律基本是从上至下由强至弱,个别风化程度不均匀。

强风化带中常夹中风化岩,局部中风化岩带位居强风化岩带之上。

揭露厚度0.50~11.30m,平均 2.81m,层厚埋深7.20~29.80m(标高-14.34~15.61m),层底埋深9.10~31.90m(标高-18.13~13.66m)。

(4)中风化砾岩,图表上代号﹤8-1﹥棕红色,原岩组织结构已部分破坏,砂粒状结构,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卵砾石分布较为均匀,裂隙发育,岩质较软,锤击声哑。

层位稳定,但厚度变化大。

岩面顶地面起伏较剧烈,厚度0.50~5.50m,平均1.98m,层顶埋深9.30~28.40m (标高-22.23~7.85m),层底埋深13.70~30.60m(标高-24.43~4.05m)。

中风化砾岩为软岩,岩体完整性较差,为破碎岩体,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

(5)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图表上代号﹤8-3﹥棕红色,原岩组织结构已部分破坏,砂状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裂隙发育,岩质软,锤击声哑。

层位稳定,但厚度变化大。

岩面顶底面起伏较剧烈,厚度0.5~12.30m,平均2.41m,层顶埋深9.10~31.90m(标高-18.13~5.45m),层底埋深11.00~37.80m(标高-22.23~4.45m)。

中风化知你粉砂岩为软岩,根据现场波速测试和室内岩块波速的测试结果,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的岩体完整性指数Kv为0.3730,为较破碎岩体,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

(6)微风化砾岩,图表上代号﹤9-1﹥棕红色,原岩组织结构基本未变,砾状结构,层状构造,钙质胶结,砾石含量约75%-85%,呈次圆一次棱状,大小以直径0.50-2.50cm为主,最大大于8.0cm,卵砾石分布为均匀,其母岩主要成分为石英,燧石及微风化砂岩、花岗岩等,裂隙稍发育,岩质较硬,锤击声较清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