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中国古代文学本人的考研历程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
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
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
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
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
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
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
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
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
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
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
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
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
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
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的人,但是为了考研,我一直努力克制自己,坚持到了最后,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宝贵的经验。
良师益友对我们生活来说不可或缺,对于考研更是关键。
我在考研期间便遇到这样一位研友,他学习非常认真,而且收集信息能力很强,因此在他的帮助下,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且我有时候懒癌犯了的时候,他都会及时提醒我,让我在前进中不至迷失了方向。
考研期间经常会遇到低迷期,尤其是当你英语阅读做第二遍第三遍,你竟然还错了很多的时候,真的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考研,这时候就需要一位同甘共苦的研友,鼓励你,让你正视问题而不是去逃避。
我想在考研中有很多人不战而退,除了自己的原因外,还可能是缺少一位陪伴你,开导你的研友。
所以学弟学妹在考研时候,我建议大家尽量找一个志趣相投的研友,最好是刻苦的那一类,你会受益颇多的。
考研真的是太孤独了,有那么一个人陪你吃饭,陪你学习,陪你战斗,陪你聊天,真的是太重要了。
不过如果你找的研友只会给你带来负能量,那么就宁缺毋滥了,尤其是男女朋友一起看书,效率高的毕竟属少数了,所以大家择研友也需慎重,凡事顺其自然。
最后,希望你们最后能尝到胜利的果实,不负整个备考过程的如此艰辛。
目录第一章考前一点通1.1南京师范大学专业目录................1.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介绍.........1.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解析...........1.4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科目解析 ......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就业前景解读2.1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综合介绍.................2.2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就业解析.................2.3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各方向对比分析.... 第三章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内部信息传递3.1 报考数据分析..............3.2 复试信息分析..............3.3 导师信息了解........第四章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专业课考研知识点4.1 参考书目分析..........4.2 真题分析................4.3 重点知识点汇总分析(大纲)....第五章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复习计划分享5.1 政治英语数学复习技巧5.2 专业课复习全程详细攻略5.3 时间管理策略及习题使用第六章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复试经验6.1 复试公共部分的注意事项6.2 复试专业课部分的小技巧6.3 学会心态调整第一章:考前一点通1.1 南京师范大学专业目录由于本人报考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所以,下面只列举这个专业的专业目录:由上表可以看出:文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共有三个研究方向,我报考的是(0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方向。
但是不管是哪个研究方向,它的公共课有(101)思想政治理论和(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三选一),专业课一是(610)文学基础,专业课二是(805)中国古代文学阅读与写作。
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两门专业课所用的参考书:(610)文学基础:参考书目:(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5版;(2)《文学理论导引》,周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版;(3)《中国文学史》(4卷本),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4)《中国新文学史》(上、下册),丁帆主编,高教出版社,2013年版;(5)《外国文学史》(西方卷),王立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805)中国古代文学阅读与写作: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6卷本),郁贤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所列的参考书目就是备考南京大学文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时所必须用到的参考书,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时间充裕,还可以看看其他相关的参考书。
1.2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介绍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改为两江高等师范学堂。
后来,两江师范衍变为东南大学(1921年)、中央大学(1928年)、南京大学(1952年),中国语言和文学也始终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并有了独立建制,始而为中文系,继而为文学院。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公立金大文学院国文系和语言专修科曾一度被划入以中央大学为主体刚建立的南京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不久又把南京大学师范学院整体划出,与原公立金大文理学院部分系科合并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并正式成立了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
这就是今天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直接前身。
南京师范学院组建初期的中文系成立初期的教师队伍堪称群贤毕至,群星灿烂,拥有唐圭璋、孙望、段熙仲、徐复、朱彤、杨白桦、吴奔星、刘开荣、许汝祉、钱仲联、廖序东、张拱贵、徐铭延、羊达之、沈蔚德等十多位海内著名教授、副教授以及上官艾明、钱震夏、吴调公、金启华、赵国璋、周镜泉、施肖丞、常国武、叶祥岑、潘君昭、汪靖洋、葛毅卿等资深学博的教员、讲师。
他们以卓越的学术成就、精湛的教学艺术、崇高的师表风范,构建了学院的优良传统,极大地提升了当时的中文系在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地位。
国学大师、南京大学教授胡小石先生曾赞到:“你们的实力已大大超过南大中文系了!”在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先秦与唐宋文学)、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当时的中文系处于国内高校同专业的领先地位。
唐圭璋教授领衔的词学研究与杭州大学夏承焘教授领衔的词学研究,并称海内两大词学中心。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文系迎来第二次大发展。
于1978年开始招收三年制硕士研究生,1981年,在唐圭璋教授总领下建立了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全国首批),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为了适应国际文化教育广泛交流的新形势,这一时期中文系接受了来自俄、美、日、法、瑞典、南斯拉夫、荷兰、波兰、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名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硕士、学士留学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中文系教学人员87人,其中正、副教授40人,占了近一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13人,其中4人是中青年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何永康、吴金华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郁贤皓、钟振振、朱晓进3人;获国家级教学奖的有马景仑、潘百齐2人。
1997年,中文系升格为文学院,进入了第三次大发展时期。
特别是1998年、1999年、2000年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三年三大步的跨越,为文学院建构了高起点的、坚实的发展平台,铺就了新世纪腾飞的广阔前景。
1991年,“中国古代文学”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1995年,中文系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文学院于1998年新增了文艺学博士点和电影(含电视)学硕士点;1999年,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00年文学院申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得通过,博士点由“211工程”立项之初的1个增加到8个。
这样,1998年、1999年、2000年,三年三大步,文学院完整地建成了学科“大厦”的总体构架。
“九五”期间,该院共出版学术专著134部,发表论文1146篇,其中标志性成果为专著80部,论文200余篇,出版译著4部。
这些成果中,有一些已经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中国词学研究,弘扬了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的学术传统,在多次国际会议上推出新的成果。
又如,经过国学大师徐复先生的多年培养,一批中青年教授在古代汉语研究、敦煌学研究、训诂学研究方面,亦推出了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
徐复教授20年潜心撰写的《<訄书>详注》,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隆重出版。
此外,唐代文史研究、元明清小说戏剧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研究、《史记》文献研究等,亦在国家和江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5年中,文学院共培养了65名博士生、418名硕士生,还有博士后进站人员9名。
已毕业的博士生中,有6人分别进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博士后流动站深造,有15人成为教授,7人任文学院院长、系主任等职,有8人成为博士生导师,有18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台湾出版的“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书”共收入90部著作,其中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学”方面的博士论文就有7部之多,占8%。
这一时期培养的的硕士生,不仅能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一般科研项目的研究,而且在读期间人均发表论文3篇。
该院本科生的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文科基地培养的人才走上社会后,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