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单位: ***提交单位: ***2016年4月12日***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编写单位:***编写人:***审查人:***总工程师:***单位负责:***委托单位:***提交时间:***目录前言 (1)一、任务的由来 (1)二、方案编制的依据 (1)三、方案编制的目的和主要任务 (2)四、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 (2)第一章废弃采煤区地理位置及地质环境条件 (3)一、矿山地理位置 (3)二、地形地貌 (4)三、自然地理 (5)四、矿山地质环境条件 (5)第二章废弃采煤区基本情况 (11)一、废弃采煤区概括及社会经济 (11)二、废弃采煤区开采历史及生产状况 (11)三、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1)第三章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18)一、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18)二、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 (19)第四章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20)一、综合治理的原则 (20)二、综合治理恢复标准 (20)三、综合治理分区 (20)四、废弃采煤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21)五、工程量的确定 (22)六、工程进度安排 (22)七、工程竣工验收 (23)第五章投资概算 (24)一、工程量来源 (24)二、编制依据 (24)三、人工费 (24)四、材料费 (24)五、机械费 (25)六、施工费 (25)七、计算结果 (25)八、资金来源 (25)第六章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26)一、质量管理 (26)二、组织管理 (26)三、安全管理 (26)第七章预期效益分析 (28)一、社会效益 (28)二、环境效益 (28)三、经济效益 (28)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29)一、结论 (29)二、建议 (29)附件:附件一:***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投资估算书附件二:委托书附件三:***关于切实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通知附图:附图1:***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现状图,比例尺1:5000附图2:***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部署图,比例尺1:5000附图1-1:***废弃采煤区1号露天采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现状图,比例尺1:500 附图1-2:***废弃采煤区1号露天采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部署图,比例尺1:500附图2-1:***废弃采煤区2号露天采场及2号煤渣堆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现状图,比例尺1:1000附图2-2:***废弃采煤区2号露天采场及2号煤渣堆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部署图,比例尺1:1000附图3-1:***废弃采煤区3号露天采场及3号煤渣堆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现状图,比例尺1:1000附图3-2:***废弃采煤区3号露天采场及3号煤渣堆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部署图,比例尺1:1000前言一、任务的由来根据“***关于切实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西国土资矿[2016]83号)”的要求,现需对***废弃采煤区进行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以保障该地区地质环境不再遭到破坏,我公司受茫崖行政委员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的委托,编制“***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二、方案编制的依据本方案编制依据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废弃采煤区地质资料及项目文件。

(一)法律、法规及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6、《***地质环境管理办法》(***政府令72号);7、《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8、《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财建〔2006〕215号);9、《关于编制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青国土资矿[2007]256号);10、《***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青财建[2007]517号);11、国土资发〔2005〕28号文《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12、国土资发〔2009〕61号文《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09年3月发布)。

14、***国土资源厅《***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6-2015)。

(二)技术规范、标准、规程1、《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B63/489-2004);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6、《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7、《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三)编制任务的依据关于编制“***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工作的委托函(茫崖行政委员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林业局,2016年3月6日)。

三、方案编制的目的和主要任务由于违法开采露天煤线,已形成高陡的潜在不稳定边坡和采坑,有重大的安全隐患。

本次方案编制的主要目的是:清理弃渣堆,对已有的安全隐患进行消除,最大限度的恢复地貌景观。

据此目的提出以下主要任务:1、查明废弃采煤区露天采坑及弃渣堆的分布范围、形态特征。

2、查明因露天开挖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包括采坑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分布、规模、发育特征、引发因素、危害及危险性大小)及弃渣堆对土地占压破坏问题。

3、清理弃渣堆,将煤渣全部回填至露天采坑进;4、编制“***废弃采煤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包括工程部署、防治工程经费估算、保证措施和效益分析。

四、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1、《***地区煤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单位,2015年11月)。

2、《***地区煤炭调查评价报告》(***单位,2015年11月)。

第一章废弃采煤区地理位置及地质环境条件一、矿山地理位置废弃采煤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缘、阿尔金山中段南麓,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8°47′29.08″,东经91°29′58″,行政区划隶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行政委会管辖,离废弃采煤区最近的城镇为花土沟镇,花土沟镇有315国道经过,向东经大柴旦镇、德令哈市、西海镇可通往***省会西宁。

废弃采煤区距花土沟镇运距约110km,交通较为便(见图1)。

二、地形地貌废弃采煤区位于花土沟镇东北方向约80km处,区内基岩基本裸露,山坡地带及沟谷被第四系大面积覆盖(见照片1)。

依地貌形态类型、海拔高度和成因类型,将评估区地貌类型划分为侵蚀构造丘陵和冲洪积平原两类。

(一)侵蚀剥蚀构造丘陵广泛分布于废弃采煤区,由中侏罗统大煤沟组的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中侏罗系石门沟组的页岩及上侏罗系采石岭组的砾岩、砾岩夹泥钙质粉砂岩等组成。

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区内山岭起伏,地形切割较强烈,海拔3212~3050m,最大相对高差162m,高山物理风化严重,在坡麓有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碎石,呈条带状分布。

(二)冲洪积平原冲洪积平原:广泛分布于废弃采煤区,由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砂砾卵石组成。

照片1 废弃采煤区全貌三、自然地理(一)气象废弃采煤区属典型的大陆干燥季风性气候,干旱多风,气候恶劣,其含氧量不及平原地区的70%。

据茫崖气象资料记录,年平均降水量45mm,年蒸发量高达2740mm。

每年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6℃;最低气温为1月,月平均气温-23°C。

每年4月为多风期,风力在三级以上,最高可达十级;区内中高山地带岩石多裸露且风化严重;平坦地带为荒漠戈壁,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二)水文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无地表水径流,雨量稀少,且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三)土壤、植被及土地类型1、土壤区内主要土壤类型为荒漠土,厚度不均。

2、植被区内植被不发育。

3、土地类型区内土地类型为未开发利用土地。

四、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一)地层岩性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和侏罗系,侏罗系是废弃采煤区较为发育的地层之一,中、上统均有出露,分别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J2s)和大煤沟组(J2d)、上侏罗统采石岭组(J3c);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山前,地貌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洪积扇,联合构成山前戈壁。

现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中侏罗系大煤沟组(J2d)大煤沟组在废弃采煤区内广泛分布,呈一狭长条带贯穿东西,双峰山以西至幸福口均有该层位连续出露,厚度约为400m。

中侏罗统大煤沟组纵向岩性变化规律明显,底部即北侧靠近卉元古界地层粒度较粗,为冲洪积相或河流相为主的含砾砂岩、粗粒砂岩,中部为以河流相为主的中~细粒一粉砂岩,上部即靠近石门沟组则以湖泊相的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形成一个大的正旋回,为盆地的扩张期。

中侏罗统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等。

岩屑成分复杂,常见的有板岩、千枚岩、中酸性火山岩、花岗岩、硅质岩等,碎屑矿物成分除石英、长石外,另有云母、电气石、锆石、磷灰石等,碎屑的磨圆与分选均较差,其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差,稳定性较差的重矿物含量也较高。

岩性主要为一套灰绿~黄绿色中~厚层状砂、砾岩段,由新到老岩石粒度逐渐变粗,靠近石门沟组为粒度较细的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然后逐渐变为粒度较粗的细砂岩、中砂岩等;靠近古元古界地层粒度变为更粗的粗粒砂岩、含砾砂岩等。

该地层与南侧石门沟组呈断层接触,与北侧古元古界地层亦为断层接触关系,向北倾斜,倾角在45~70°之间。

s)2、中侏罗系石门沟组(J2为一套细碎屑岩组合,分布于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南侧,与其为断层关系;其南侧为采石岭组,与其亦为断层接触关系。

石门沟组地层大部分受到南北断层的切割,地层出露不完全,出露地层呈狭长条带分布。

岩性以灰黑、深灰色、黄绿色页岩为主,页理十分发育。

南侧岩性主要黄绿色薄片状页岩,水平层理极为发育,与采石岭组为逆断层接。

北侧岩性主要灰黑色、深灰色薄片状页岩,中夹粉砂岩、细砂岩薄层,顶部局部地段含煤线,厚度约为300m。

c)3、上侏罗系采石岭组(J3以陆相红色细碎屑岩建造为主,从上到下的岩性分别为:上部砾岩、砾岩夹泥钙质粉砂岩,中部为棕红色钙质粉砂岩夹砂岩及下部的灰绿色砂岩、含砾粗粒砂岩夹灰紫色泥质粉砂岩,在纵向上明显表现出由砾岩一砂岩一钙质粉砂岩一砂c)分布范围较广,从红石堡一金鸿岩的旋回性变化。

废弃采煤区内采石岭组(J3山煤矿为一狭长条状,为杂色、紫红色细屑岩一粗碎屑岩沉积,厚度大于1300m。

4、第四系(Q)dl-pl):废弃采煤区出露的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呈条带全新统坡洪积层(Q4状分布于坡底,岩性为碎石,含砂及泥质,松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