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 第1页,共8页九年级物理 第2页,共8页2016-2017学年上学期重点中学八年级期末检测卷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图M-1中的四种情况所成的像,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图M-12.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为39 ℃B.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 sC.小红上学时步行的速度约是1.1 m/sD.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5 dm3.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A.打雷时,总是先发生闪电,后听到雷声B.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但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人眼比人耳反应快D.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出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四个实验小组测得水的沸点如下表所示:对于上述实验数据,A.四个小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水的沸点是100 ℃B.只有第2小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们的数据最接近100 ℃C.只有第1小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们的数据偏离100 ℃最大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家用超声波测算地球和月球的距离B.小沈阳模仿刀郎的声音很逼真,是因为他们的音调很相似C.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验钞机利用紫外线鉴别钞票真伪图M-26.(南昌中考)如图M-2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 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变大C.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D.保持A 、B 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 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7.近来,小华为了看清书上的字,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来越近了,这说明小华已( )A.患上近视眼,需要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B.患上近视眼,需要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C.患上远视眼,需要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D.患上远视眼,需要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图M-38.如图M-3所示的是小球A 向右运动过程中,经过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处相应位置,则小球A 的运动情况是( ) A.做匀速运动 B.速度越来越快 C.速度越来越慢 D.无法判定图M-49.如图M-4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方斜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水槽的左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重新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1,折射角是γ1,那么( ) A.β1<β,γ1<γ B.β1=β,γ1=γ C.β1<β,γ1>γ D.β1>β,γ1>γ10.(柳州中考)一个正常发育的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 ) A.45 t B.45 kg C.45 g D.45 mg11.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物体时,将物体错放在右盘中,并在左盘加52 g 砝码,同时将游码移到0.4 g 处,天平平衡。
请你与同学交流讨论得出此物体实际质量应为( ) A.51.2 g B.51.6 g C.52 g D.52.4 g12.(2014·南通模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凸透镜前放一燃着的蜡烛,移动光屏并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
然后将蜡烛远离透镜,调节光屏再次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比较两像( ) A.像距增大,像增大 B.像距减小,像增大 C.像距减小,像减小 D.像距增大,像减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13.教学楼的走廊里挂着一块平面镜,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他们在镜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同学间可以通过镜子互相看到对方,表明了反射时光路是 的;有时阳光射进来,部分同学看到镜子里很“刺眼”,这是因为镜子发生了 。
同学们穿的校服看起来是蓝色的,是因为校服 蓝光。
14.(铜仁中考)将一瓶冰冻的矿泉水放在桌上,一会儿瓶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是现象。
在瓶内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瓶内水的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5.每当“梅雨季节”到来时,教室内的墙壁、黑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
(1)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水”是如何形成的?。
(2)提出一个防止教室室内墙壁、黑板“出水”的方法。
16.(2013·广东)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M-5所示,这种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熔化时间是min。
图M-517.绵阳夜晚当涪江三桥上的灯光开亮时,涪江水上实景与江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
已知三桥下涪江水深为2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12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m;若涪江水再上涨0.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m。
18.“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又没有阻止声音的,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19.小阳为他的自行车设计了一个速度计,车轮每转动一圈就计数一次。
某次行驶中,小明发现5分钟恰好完整计数了300次,车轮的周长为3m,则这段时间内自行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km/h。
20.2011年1月8日,在寒冷的吉林,天空出现了“三个太阳”的罕见“幻日”奇观。
这是由于在寒冷的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小冰晶,当太阳光通过这些小冰晶时,发生了光的形成的。
三、作图题(每图2分,共6分)21.(1)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光源S发出的经过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如图M-6所示,请画出对应的两条入射光线及标出光源S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
图M-6图M-7(2)如图M-7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射到玻璃砖的一个面。
作出这束光线进入玻璃砖内的径迹和从斜面离开玻璃砖后的大致径迹。
要求在斜面处标出法线。
(3)根据图M-8四、实验探究题(每题6分,共24分)22.小芳家最近买了一台冰箱,离。
为什么冰箱不能紧贴着墙放置呢?会降低冰箱内的温度。
为了验证猜想,现,使温度计从冰箱内取出读数时案。
小芳通过该方案分别测出冰箱在不同放置情况时冷藏室的温度,误”)的。
23.(1)小强做光的色散实验,绿、蓝、靛、紫彩色光带,①请你在图M-9点)。
②小强得到的结论是(2)如图M-10所示,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然后,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做实验,大小比更换透镜前变。
24.(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纸板射到平面镜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明。
在图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九年级物理第3页,共8页九年级物理 第1页,共8页九年级物理 第6页,共8页图M-11(2)图M-12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的实验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 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A '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M-12乙所示,下一步你将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得出结论: 。
图M-1225.小明利用一个烧杯、天平、水,测出了一小块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请将他的步骤补充完整。
图M-13(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 处,调节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M-13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g 。
(3)如图M-14所示,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上标记;B.取出小石块,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22 g ;C.往烧杯中加水,直到 ,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 g 。
图M-14(4)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 cm 3。
(5)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kg/m 3。
(6)你认为上述操作会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什么影响?(至少写出一条)五、计算题(每题8分,共16分)26.长沙市某中学科技老师将带领几位同学到北京参加某星期六上午10:00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科技作品颁奖大会,他们师生在讨论乘坐哪一次火车最为合理,请你仔细查看下列部分火车时刻表:(2)请计算该火车从长沙到北京运行的平均速度。
27.为了用铁浇铸一个机器零件,先用蜡做了一个该零件的模型,已知该模型的质量为1 800 g ,蜡的密度为0.9×103 kg/m 3,那么浇铸这样一个铁件需要多少千克铁?(ρ铁=7.9×103 kg/m 3)九年级物理第7页,共8页九年级物理第8页,共8页期末检测1.B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不合题意;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符合题意;放大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不合题意;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不合题意。
故选B。
2.C分析: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左右,故A不正确;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约70次,所以两次跳的时间间隔将近1s,故B不正确;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左右,故C正确;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5cm,故D不正确。
3.B分析: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光速比声速快,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故选B。
4.D分析:在实验中,只要操作正确,数据便是真实的。
几个组数据的不同,是因为在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还有水的沸点会受其上方气压的影响。
5.D分析: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是真空,所以声音不能够在太空中进行传播,故不能利用超声测地球、月球间的距离,故A错误;在模仿声音时,需要控制发出声音的音色相似,故B错误;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原理形成的,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利用紫外线的这个特点可鉴别真伪,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检验钞票真伪的,故D正确。
6.A分析: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好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A选项正确;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故B选项错误;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不能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故C选项错误;如果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所以会发现B始终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故D选项说法错误。
7.B分析:因为小华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所以小华的眼睛患上了近视眼;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配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