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末代皇帝》原声音乐赏析
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是由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以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帝)的生平为素材的历史传记类影片,该片于1987年上映,曾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九项大奖,其配乐更是电影配乐史上的经典。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对这部电影伴随序幕出现的那段音乐——《Main Title Theme》(英国作曲家戴维·伯恩作)映像深刻,这段音乐以中规中矩的中国鼓点打头,一声锣响,随之便是清脆欢快的打击乐,来自一种叫马林巴的乐器,这种本属于印第安人的乐器用在这段音乐中产生了奇妙的反应,中国鼓稍显沉闷却不失庄重并贯穿整段曲调,成为主打节奏,而叮咚作响如流水般的马林巴则给乐曲增加了一些轻松愉快的气氛,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里,清早宫人们穿梭忙碌的景象。
紧随马林巴的是一段小提琴演奏,旋律如35 35 35261 35261,华丽,悠扬,稍有重复,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这段配乐还加入了琵琶,多种乐器衔接流畅,和谐,整体错落有致,将东方的宫廷韵味表现地淋漓尽致。
这段音乐后来多次被其它影视剧采用,甚至连佳洁士牙膏的广告也用它作背景音乐,足见这段音乐有多经典。
电影用闪回的手法来表现溥仪的一生,一开场便是1950年溥仪在中苏边境被捕后因极端恐惧而在洗手间自杀的镜头。
从战犯们下火车开始,只有阴郁的电子配音,直到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不对头去敲洗手间的门时,大喊“open the door”,影片随之进入溥仪的回忆。
这年是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因不愿皇权旁落,急召醇亲王之子——三岁的溥仪入宫登基。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溥仪被接进宫,开始了作为末代皇帝的人生。
在影片中溥仪进宫时。
先以沉重的管弦乐引入压抑、苍凉的主题,接着是一声凄厉的琵琶,管弦乐随之转为紧张的行进式,给人一种压迫感,后加入温柔的二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这段音乐名为《open the door》(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作)。
伴随着喇嘛们的诵经与神秘的号角声,溥仪其父醇亲王带进慈禧太后的坤宁宫,香烟缭绕的大殿里,钟声响起,阴森森的气氛预示着慈禧即将归西,所有人都肃立在慈禧床前,只有溥仪开心地穿梭在众人中,濒死的慈禧与天真无知的溥仪形成鲜明的对比,慈禧告诉溥仪他已被立为万年皇帝,随后便烟气了。
伴着一声锣响,作法事的喇嘛们跳进大殿。
在金碧辉煌的太和殿,小溥仪面对烦冗的加冕仪式显得不耐烦。
此时古筝与笛子及管弦乐的演奏更衬托出文武百官朝拜皇帝壮观的场面,此段为《First coronation》(登基)至此,溥仪正式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帝,他也再无选择自己人生的余地。
电影回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成为亡国奴的溥仪在狱中终于和亲弟弟溥杰相见,这无疑给了溥仪一点安慰,溥仪看着溥杰的脸,电影回到两兄弟初次见面的情形,背景音乐仍是《Main Title Theme》,此时的溥仪应经6岁,懂得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他肆意捉弄太监,可是这时距溥仪退位也只有几年时间了,所以重复看此片到此处时,总会觉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在其中。
当溥仪从溥杰口中得知自己不再是拥有无上权力的皇帝时,先是不相信,斥责溥杰放肆,此时影片用了一段打击乐(与捉弄太监时的配乐相似)并加入了节奏婉转的箫声,将兄弟俩的追逐衬托得轻松、愉快,可当溥仪亲眼看到袁世凯的仪仗队进入紫禁城时,才明白自己如今成了可有可无的儿皇帝,而雪上加霜的是,隆裕太后遣走了乳母,此时电影另一段重要的音乐《Where is Armo》(阿嬷在哪)响起,管弦乐又一次营造了沉重、悲伤,后加入了中国的二胡、古筝、琵琶,与西洋乐一起将溥仪追逐乳母时的无助、无望表现出来。
这段音乐在电影中多次出现。
溥仪三岁失去母亲,此时有失去唯一是他感到安全和关爱的阿嬷,他看似至高无上,但却不曾真正决定过自己的一切,正如影片的一句台词:“皇帝自从登基那天就成
为了自己领地里的囚徒,在退位后仍是。
但是现在他长大了,他会问为什么他是所有中国人中唯一一个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门的人。
我想皇上是地球上最孤独的男孩了。
”
溥仪十四岁时,英国教师庄世顿进入了他的生活,溥仪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思想开始不同于以往的中国皇帝,他开始朦胧地向往西方的民主政治。
本片中有一个溥仪与庄世敦进餐的片段,所用音乐是《Lunch》(苏聪作),这段音乐用了不连续的吹管乐,淡淡的打击乐,夹杂古筝、琵琶等中国乐器,沉静的音色,伤感的旋律,与宫廷礼仪的复杂相辅相成,而镜头里,皇宫里的人们虽条件大不如前但依然尽力维持从前的排场,更显出一股悲凉的意境。
在影片中,溥仪得知自己母亲自杀,想回王府,但这本合理的要求也不得。
此时出现了《First coronation》的旋律,管弦乐的沉重,如同那两扇禁闭的城门,不顾大喊“开门”的溥仪,将他禁锢在深宫中。
气愤至极,溥仪爬上房顶,有高度近视的他在房顶上跌跌撞撞,非常危险,但电影中的配乐却是轻快的打击乐,与太监们的焦急在一起有了一种难以形容的效果。
本片中溥仪选妃时所用的音乐《Picking A Bride》(选妃)有一段调皮的笛子演奏,伴以古筝的点缀和打击乐,富有趣味。
紧随其后娶亲的鼓乐声也如此。
1924年夏,冯玉祥的部队包围了紫禁城,命溥仪及其家眷一小时内撤出。
这时的电影背景仍是厚重的管弦乐主题。
由坂本龙一所作的《The Last Emperor》主题曲变奏贯穿着电影始终。
沉郁、悲伤、循环往复的主题音乐变奏仿佛昭示着溥仪曲折的一生。
影片最后,溥仪经历了移居天津、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流落苏联、十年牢狱、获得特赦,在《The Last Emperor》音乐的衬托下,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来到故宫,遇见了看门人的儿子,当他颤巍巍走向太和殿中龙椅,从坐垫下取出当年登基时太傅陈宝琛给他的蟋蟀,紫禁城的晚照将他的笑容衬托的就如那小男孩一般天真。
同样的地点,溥仪却经历了仍生沧桑巨变。
透过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我仿佛可以看到溥仪怎样从一个封建王朝的君主转变成一个平民。
电影要表达的不仅是溥仪的的一生,也该是每个人与其命运的抗争。
后记:
除了音乐,这部电影在声音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
太监们为了让小溥仪洗澡时乖一点,转着圈围绕在溥仪身旁,哼着那京味儿十足的调子溥仪追乳母是在故宫广场上奔跑时的喊叫,几声寒鸦嘶鸣,将紫禁城此时的破落、空旷表现的那么真实。
影片中的经典镜头,管理所所长被打倒,红卫兵小将们高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革命女青年跳着文革是流行的忠字舞,齐喊“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滚他妈的蛋!”还有一队孩子神情专注地操着手风琴。
能在影片中看到这段歌舞,简直就是观众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