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发展数字病理远程会诊的重要意义

我国发展数字病理远程会诊的重要意义

我国发展数字病理远程会诊的重要意义(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现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20%在农村;城市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

这种失衡不仅表现为城乡医疗资源占有的巨大差距,也表现在城市医疗资源的分布也不尽合理。

在城市的医疗资源配置中,只占医疗机构总量7.3%的医院,却占据80%的医疗总资产和60%的医疗人员。

而占机构总数67%的门诊部,其资产总额和人员只占0.6%和1.3%。

各个医疗机构在资产、医疗设备等方面也极不均衡。

占机构总量7.3%的城市医院,其拥有的房屋使用面积、万元以上的设备和床位数,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2.5%、76.1%和71%。

而在机构总量中占67%的门诊,其拥有的房屋使用面积、万元以上的设备和床位数,只占到总量的0.9%、0.04%和0.19%。

而此可见我国医疗资源分配极为不均,且更多倾向于少数的大城市、大医院。

医疗资源分配极度向大城市、大医院倾斜,必然造成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基层人才流失率高”等一系列问题。

1、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从看病难角度看,由于这些大医院数量有限,每天的门诊量也是有限的,排队等候是其明显的特征。

城市大型综合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承担了超过半数的门诊医疗服务和住院服务。

占医疗机构总量的7.3%医院,诊疗人次却占整个门诊数量的57.6%,住院总人数的66%。

医生的每天的人均诊疗人数和负责的病床数也较高。

各种级别的医院,医生人均每天负担的诊疗人数依次为:省以上7.65、市6.4、县5.1。

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为30%左右,与50%―80%的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不会上大医院就诊,而是由社区全科医生发现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需要转诊去大医院。

大医院根本不设门诊,只有转诊。

英国超过90%以上居民由社区全科医生提供24小时预防、诊断和初步治疗保健服务,除急诊外,一般专科治疗均需通过全科医生转诊。

美国的5000多家社区医院床位占全国总床位数的80%以上。

大型医院接诊的原则是急诊抢救和需手术者,平均住院天数不超过6天。

从“看病贵”角度看,大医院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距离较远,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也较高,居民去大医院就医,会比在基层医疗机构承担更多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就直接成本来说,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不同类别的医院一次门诊费用依次为:省以上241元、市139元、县93.2元。

人均住院医疗费分别为11653元、5899元、2492元。

医疗价格的上涨,使得城乡居民人均医疗费用支出2007年比1990年增长了27.2和11倍,而同期的人均消费支出仅增长7.8和8.7倍。

这里还不包括相当一部分城乡居民应就诊未就诊,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正常医疗开支。

就间接成本而言,越是边远困难的地区,医疗资源短缺,这些居民就医支付的交通费和食宿费也就越高,看病贵和难就很普遍了。

2、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基层人才流失率高人才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

因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导致优秀人才和患者都直奔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流失率逐年提高。

据有关部门按城市人口比例测算,要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要,我国目前至少需要10多万名合格全科医生。

然而,曾在5年前在国内率先推行全科医生培训的浙江,在首批经过专业训练的全科医生上岗一年后,仅剩不到三分之一毕业生仍在从事全科门诊。

基层医疗单位待遇差、工资低是人才流失最主要的因素。

以广州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为例,每年平均收入仅为全市卫生系统职工年平均工资的75%。

老城区社区医生年收入两至三万元,还达不到广州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4.5万余元的标准。

社区医生工资低,留不住人,留下来苦苦支撑的往往是一些低水平的人,老百姓不信任,不敢就医,又导致社区医疗机构收入低。

其次,因为患者寥寥无几,医疗设备也十分欠缺,基层医生也就没有学习和提高水平的机会。

因此,有潜力的学生纷纷投向大医院。

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成千上万医学院医生哀叹毕业后没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二三线医院的医疗水平却难以得到解决。

(二)为缓解因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我国急需建立完善的数字病理远程会诊系统远程会诊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类飞向太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便着手研究远程医疗,通过航天遥测系统,电视对宇航员在飞行中的各项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判断或预测航天员身体状态,有无疾病或异常反应,称之为航天中的医务监督。

而我们今天要谈的是要建立我国的数字病理远程会诊制度。

病理会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只有确诊疾病,才能对症治疗。

如果病理诊断错误,后续治疗全盘皆错,因此病理医生也被称为“医生的医生”,就如同法官为罪犯下达判决书一样,病理医生为病人下达的病理诊断报告书,相当于给病人的病情进行最后定性“宣判”,因此,病理医生又被形象地称为医院里的“法官”。

然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又谈何容易。

笔者曾观察过一些边远地区的病理科,其条件之差出乎意料:至今仍是一台国产切片机,每天摇几张厚厚的切片而已,其它一无所有,简直连18世纪欧州的病理室都不如。

当前,我国广大基层医院(地、县级)虽然都有了病理科,但因受财力及人才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其发展较为缓慢。

主要问题有:(1)一名专家级的病理医生往往需要二十年显微镜观察的积累,基层的病理医师缺乏正规的训练,病理诊断水平普遍较低,导致在诊断过程中,误诊、漏诊情况时有发生;(2)处在边远地区的医院,既缺乏好的病理医生又没有先进的病理诊断设备,所以根本不具备培养新病理医生的条件;(3)即使有好的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培养新人的模式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每个人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到的重点不同,所以做出的判断也是不尽相同的;(4)基层的病理医生在职学习、提高的机会较少,因此,在常规工作中,通到疑难、罕见病例,往往难以解决,大多求助于上一级省、市较大医院会诊;(5)基层医院往往通过邮局来传递病理切片,导致切片大多破碎、损坏,影响诊断;(6)对于边远地区的患者来说,病理会诊时间过长极有可能造成延误病情、治疗不及时等情况发生,无论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基于以上基层医院出现的病理诊断问题来看,发展数字病理远程会诊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提高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何为数字病理远程会诊?数字病理远程会诊是将病理玻片全视野高分辨率数字化,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病理诊断、教学和科研等,结合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平台,整合病理专家资源,实现远程专家会诊、远程教学等,帮助边远地区解决病理诊断难的问题。

数字病理远程会诊在国外应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了,技术也相当成熟,但在我国,发展缓慢,目前唯一已知的可以提供数字病理远程会诊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公司只有北京优纳科技一家而已。

2、实现数字病理远程会诊所需支持A、数字切片化扫描设备将病理玻片全视野、高分辨率数字化。

B、数字病理远程共享平台基层病理医生将数字切片上传到共享平台,供病理专家远程同步读片、会诊、咨询、培训、教学。

C、病理专家资源整合集合全国优秀病理专家资源,通过数字病理远程共享平台对边远地区上传的数字切片进行会诊。

3、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且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大国来说,远程病理会诊着实可以解决、缓解很多医疗卫生事业上的难题。

(1)、为边远地区居民提供实时且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高层次的医务人员相对缺乏,当地居民遇到疑难杂症等问题难以及时得到医疗专家的诊治,所以他们迫切地希望得到远程会诊的帮助。

因此在边远贫困地区及广大农村开设远程医疗工作站,既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专家医疗资源,为他们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又省去了他们到大城市、大医院的奔波之苦。

(2)、为边远地区居民节省就医成本偏远地区居民到大城市就医,越是大医院,他们所要支付的交通费和食宿费就越高,再加上不菲的医疗费用,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可谓“劳民伤财”。

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可以让他们在家附近的医院就能享受到专家级别的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省去了不必要的花费,大大的降低了他们的就医成本。

(3)、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据统计,北京部分三甲医院都有相当大的就医比例来自外地,也有相当大的比重是非危重疑难病例。

从某种角度讲,这种“小病大治”的情况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对整个国家的医疗技术和可持续发展都非常不利。

建立完整的远程会诊制度,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实行分级诊治,类似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可以引导患者在家附近的医院进行治疗,通过远程会诊实现对病情实时监控。

这样一来,“小病大治”的情况会得到有效缓解,大医院也不会再人满为患了。

(4)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与完善的数字病理远程会诊相配套的就是可以掌握这项技能的基层医务人员。

据了解,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较低,还停留在简单的物理处理阶段。

所以要在全国建立起远程会诊网络,就必须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高效、高质、高知的培训,如医疗设备如何应用、如何将患者病情或切片完整上传、如何与在线专家进行病情讨论、如果下载会诊结果等。

同时,这也增加了基层医务人员学习、提高的机会,降低基层医疗单位过高的人才流失率。

国内第一家提供数字病理远程会诊一体化解决决方案的优纳科技已经着手与各级卫生部门、各地级市医院合作,积极开展对基层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

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我国“远程病理会诊”面临的严峻问题正如之前文中提到的,我国数字病理远程会诊起步较晚,而且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完全背离了远程病理会诊为边远地区人民服务的宗旨。

所以,想要快速推动数字病理远程会诊还需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让高品质、低成本的国产医疗设备得到很好的推广与应用。

以优纳科技自主创新的“数字病理远程会诊”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例,这一远程会诊方案在国外的医疗研究机构广受欢迎,其中包括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弘前大学和MVTC等。

优纳科技的领军人物郑众喜博士也曾先后因为在数字病理方面的卓越成就获得日本年度“优秀研究员奖”、日本国家经济产业部“全国创新奖”等技术研发创新奖。

然而,在国外屡获殊荣的数字病理远程会诊解决方案在国内却遭到冷遇。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国内的一些医疗研究机构盲目热衷、追求、进口国外的医疗设备,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医疗产品缺乏信任度。

目前,在现有的几个开展远程病理会诊的医院多使用的还是日本、欧美等国家的仪器,单从价格上讲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这种医疗设备的巨大开支直接导致患者检查费用的提高,于国于民,都是不利的;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对相关医疗设备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扶持力度不够,致使一些优秀的技术和设备在发展过程中举步艰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