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及点评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及点评 (新版)新人教版

《音乐巨人贝多芬》【设计意图】清代李渔论戏曲时曾说:“传奇无冷、热,只怕不合人情。

如其离、合、悲、欢,皆为人情所必至,能使人哭,能使人笑,能使人怒发冲冠,能使人惊魂欲绝。

”阅读何为的这篇人物传记散文何尝不是如此!本课设计从凡人、不幸的人到巨人的多维度解读中,引领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促进中深化阅读,与文本主人公、作者展开对话,同时也与自我展开对话,感受英雄人物的精、气、神,丰沛读者的底气和人生的意蕴。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精当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精气神。

2.多角度探究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3.品味语言,体悟人物传记表达的内在情感。

【课前预习】1.看看文章标题,你预计课文会围绕贝多芬写些什么内容?2.阅读课文,做批注(不少于5处),初步归纳贝多芬人物形象特点。

3.读完后想想,作者笔下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哪些内容超出你的预料,作者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教学过程】一、交流初感,谈话导学1.交流预习环节阅读时的初步感受。

重点围绕两个问题:1.围绕课文标题,你对贝多芬的初步印象;2.阅读后,你对贝多芬有了哪些新的印象。

2.学法指导。

作家何为笔下的贝多芬是立体的,可感的,如何把握贝多芬形象的丰富性,如何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需要我们抓住文本关键点,字斟句酌推敲辨析,体悟蕴含于作品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文本细读,体察人性,走近贝多芬1.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刻画贝多芬的语句,再次圈点批注。

组织小组内交流。

2.合作探究,感知人物的真实性与丰富性。

学生小组交流集中于两个角度:一是贝多芬作为“凡人”的一面:脾气捉摸不透,不善交往,苦闷抑郁,生活简朴,不拘小节等。

如女佣眼中的贝多芬(第5段,课文原句略):住所杂乱,不拘细节、饮食简单,生活朴素、耳聋多病,孤独痛苦、侄子骚扰,麻烦不断。

二是贝多芬作为“巨人”的一面:善良、正直、坚强、刚毅、热爱自然,热爱音乐、追求自由。

(要求结合文中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解说人物形象特点。

)3.小结归纳。

贝多芬形象的特征体现了复杂性的统一: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孤独中渴望得到理解,绝望中创造奇迹,俗世中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在与病魔的抗争中用音乐书写生命的传奇。

三、艺术探胜,含英咀华,探访英雄心1.谈话:丰子恺认为,“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

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

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文中“英雄心”是如何表现的呢?2.研讨外貌描写找出文中三处外貌描写的段落,研讨描写的角度与作用。

第6段:“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外貌描写比较概括,侧重整体印象)第7段:“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可是早已失效了。

”(侧重局部描写,衣着陈旧不整洁,行动迂腐固执)第9段:朗读下面两段话,它们分别让你看到的一个怎样的人?①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的脸;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眼睛略带灰色;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

(一个愁苦、不修边幅、丑陋的人。

)②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有力量、活力而又深邃、凝重、坚忍的人。

突出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坚忍顽强的精神。

)朗读体会内在情感。

小结:肖像描写刻画人物重在“以形传神”,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在,三次描写,不仅突出了他的苦闷,更突出了他战胜挫折的美丽的灵魂。

3.研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不仅观其外貌,还要听其语言,你从贝多芬的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方法指导:听出对话语言中的弦外之音示例:“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耳聋给贝多芬带来巨大痛苦,赶不上一棵树的自由,因为一棵树可以谛听自然之音;另一方面,贝多芬渴望远离世俗喧嚣,走进自然,获得心灵的慰藉)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组织讨论,讨论内容大致分为这样两组:第一组:“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

”“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体会语言中传达的自卑、孤独、悲观、失落、寂寞等情感,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句子里的情感。

)第二组:“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体会贝多芬内心丰富的情感,其间有聆听内心的安静、与命运抗争的勇猛、热爱音乐的自豪,同时结合朗读体会其内心世界。

)小结:富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不仅让我们读出了一个立体的贝多芬——自卑、孤独、悲观、失落,而且看到了热爱音乐的自豪、与命运抗争的勇猛、聆听内心的安静的精神与品质让他从一个凡人成为一个巨人。

四、情感体验,走近作者,感受音乐巨人美丽的灵魂1.资料链接。

何为先生的这篇散文写于1947年的上海,贝多芬的一句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给了他鼓励,面对黑暗的旧社会,生活在苦闷压抑的环境里,他读了几本贝多芬的传记,信手写下了这篇散文。

2.重点段落研读。

这篇散文中的哪一段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巨人的崇敬之情?(“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可是有“永恒”为伴。

)理解文中“永恒”的含义。

朗读体会作者对贝多芬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小结:耳聋让他孤独,也带来了灵魂的安静,让他与神圣的音乐永恒!3.我眼中的贝多芬让我们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乐声中,回顾一代巨人“音乐的主帅”的一生: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

1778年,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成功。

1798年,贝多芬听觉渐衰。

1804年,贝多芬改原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为《英雄交响曲》。

1807—1808年,贝多芬创作《第五(命运)交响曲》。

1825年,在维也纳首演《第九交响曲》,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

1827年3月26日,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着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两万多名维也纳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

谈话:一位老人在贝多芬的葬礼上说,这里埋葬的是一个音乐的主帅!结合以上文字介绍,说说你的感悟。

(提示:可以从贝多芬与命运的抗争、对音乐的热爱、对权贵的藐视以及人民群众对他的爱戴等角度畅谈自己的体验。

)五、反思阅读过程,体悟阅读方法,走近永远的巨人1.结合本课的阅读经验,思考交流:对贝多芬人物形象的认识,我们是如何逐步加深认识的?阅读活动没有终点,读了这篇散文,你还想阅读哪些相关的书籍?2.推荐阅读罗曼·罗兰《巨人三传》(傅雷译)。

介绍杨绛《巨人三传》代序部分内容。

结语:借用本课作者何为先生对一代音乐巨人的评价,来献给这些人类的真正的英雄:命运虽然给他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

他们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现代文教学要处理好两种关系——《音乐巨人贝多芬》点评四川省广汉中学王小槐袁老师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虽然教无定法,但怎样的教学才能获取高效之功呢?对此,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教学中“舍”与“得”的关系。

有“舍”才有“得”。

一篇文章涉及到的知识很多,如字词句篇情感主旨等。

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文章精妙之处则会湮灭,学生则所获寥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敢于善于舍得,如何“舍”,如何“得”呢?这的确考量教师的教学智慧。

我认为,无论怎么“舍”,文章的基础知识、肯綮之处和精妙之点不能“舍”,必须要学生有所“得”。

这方面,袁老师的设计颇有特色。

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抓。

一是抓文中刻画贝多芬的语句,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在文本细读中,体察人性;在小组交流中,把握贝多芬经历和性格。

二是抓人物描写。

通过贝多芬的外貌和语言,从研讨描写的角度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品味。

特别出彩的是把人物描写与人物性格有机融合。

如对“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的处理。

既引导学生把握了语言描写的方法,明确了言为心声的作用;又引导学生探究出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了贝多芬作为“凡人、不幸的人、巨人”这三个要点,从而破解了教学难点。

但是,我认为以下内容之“舍”有待商榷。

一是语文基础知识,从袁老师的设计看,屏蔽了辩字析词,作为初中学生,辩字析词品句是语文的根脉,不应该“舍”,而应让学生在预习阶段予以解决;如果舍弃了,学生所得则成了“空中楼阁”。

二是人物描写。

袁老师只抓了正面描写,却舍弃了侧面描写。

如能够抓住文章第一部分的侧面描写,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知晓女佣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属于侧面描写,明白其作用是表现贝多芬的不幸遭遇和精神状态;然后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异同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方能全面把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这样之“得”,岂不更妙?二.教学中“点”与“面”的关系。

所谓“点”,就是文章的要点重点难点关键之点;所谓“面”,就是文章的整体布局。

教学中必须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如果单就“点”而言,袁老师的设计相当成功。

整个设计围绕“凡人、不幸的人、巨人”三个要害之点,抓住人物描写这一关键之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到课外,引领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促进中,走近文本,与主人公、作者和自我展开对话,感受英雄人物的精气神。

的确为我们记人叙事的散文教学洞开了新景。

遗憾的是对“面”却忽略了,即文章整体结构,本设计却舍弃了。

其实本文的结构很有特色,全文以访问为序,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三个角度逐次推进,从女佣角度凸显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从初次拜访者角度再现了贝多芬的精神形象,从主人公的角度坦露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从贝多芬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如果袁老师设计时把这一内容考虑进去,这样学生既把握了本文之“点”,又把握了文章整体结构之“面”,做到了“点”与“面”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岂不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