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情两分(1)山中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山中之人:浣女、渔人(2)针对以上景象提问引起学生思考让人一读就感到宁静的景象。
B、上面已知山中之景都是写的静景,那么山林有四季之分,昼夜之别,为什么诗人不描写农人的耕作,猎人的捕猎,而单单把目光投向雨后秋夜,松林清泉呢?秋天的山格外静,夜晚也是静谧的。
这恰好与后面所描写的松林清泉有共通性。
至于诗人为何把目光投向这些物象,是因为这些景物触发了他的审美感觉,因为这些物象应和了他当时的心境。
C、从这些景物中能够感受到王维当时闲适宁静的心境。
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才会写出这样安静景物,也只有在这样的景物中才能深味这样的闲适与宁静。
2、景情造境境是情景交融,通向意蕴之路境与简单的景致不同,它是融合了情感在其中,能够引发人们深思沉醉的景致。
我们可以从该首诗歌中发现,每一句都是一重让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整体着眼,大笔勾勒,交待季节,点明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
何为“空山”?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
何为“新雨”?一场秋雨,“新”就新在它的凉、爽恰好带走了夏末的余暑的瘴气,给山林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明月松涧照,清泉石上流”此番意境来得清丽幽宁。
松林在月下薄雾缭绕,水涧倒映秋月光华,在山林深处的涧月相映,多少有些古林深意之幽窈。
加上一个“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空灵美景,引起人们在如梦如幻,恍兮惚兮中对自我和自然的遐想。
清泉流水,本是雨后集水从山上往下而行的简单情形,在王维笔下却有了另一番感受。
清泉石上流,不仅让人体会到清泉和岩石间相映成趣,石伴水去依依之情,而且不以泉水的水声为意,只写它行于石上,那水的叮咚在静谧的环境里也脱去了声响的外衣,成为潜伏在深林夜月之下的低吟。
如此化动入静的妙笔,把深山老林,秋月清泉笼罩上一层薄薄的宁静的轻雾,王维悠闲空阔的心境也就消融其中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两句由景及人,从刚才所见所及的山境夜境,突然地转到人境上来。
将浣女的欢声笑语和渔人的尽兴而归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运用,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闻声而不见人,见动而不识舟,以浣女之嬉戏打破山林之沉寂,以渔舟之潜行重融人情于山林,可谓奇妙之至!(2)各个景物之间如何连缀营造境界对比动静,以动景和静景的连缀来看三重审美境界。
该诗前四句写静景。
此是对寂静空幽其将“空山”“明月”“松林”“深涧”“清泉”“冷石”一连串的意象连缀起来,以“空山”“月夜”为大环境,摄取松林深涧、清泉冷石两个具有典型的能表现山夜幽静的景境来入笔,将深山月照清雾朦胧的飘渺,与清泉映石两相成趣的明丽融于一体。
山,是秋月下的山;月,是深山里的月。
山夜这个境象被山月、月山的相濡以沫所代替,营造出让人陶醉的深山夜境。
该诗颈联写动景。
此是对人情物事和润的表达此处的动是前面静的余音。
好比舒缓的小夜曲中突然陡升的男女相遇的心跳。
人的生机在欢笑和莲动中流溢出来,浣女的嬉戏中有着青春的美丽,渔舟的莲动中有着丰收的喜悦,人们最平常的生活在王维笔下生动而含蓄地表达出来。
动静结合的圆融审美境界。
没有前四句的静,便不会有柳暗花明的喜悦;没有后两句的动,就不会有人情如水深山有情的境界。
如果说静境还只是自然给我们的美,只是上帝偶然遗失的美丽的话;那么动境的生机便是人自己的赋予自然的灵动和活力。
静是自然,动是人情。
没有静,动不会可贵,没有动,静只是死寂。
所以在这里,王维将动静结合起来,既写出自然的美,又凸显出人情的美,既表达自己闲适恬淡的心境,又抒发对淳朴简单生活的向往和陶醉。
在这里,王维的情和动静结合的景水乳交融成一个圆融的审美境域,它以深山月夜为背景,以松涧清泉为宁静的底色,以浣女的欢声笑语为绚丽的色彩,又以渔舟悄无声息的移动,将动再次化入静境之中。
一切又合而为一。
这便是王维陶醉和感叹的美的世界。
所以他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意蕴情思从上面的意境中我们已经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王维的欣喜和陶醉。
意蕴情思从这些意境中散发出来。
最后两句王维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反其道而用,进一步表明了对秋天山野的身后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诗的首句奠定了闲适恬淡的情感基调诗的中间两联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四、语言鉴赏重点是从词语怎样才能如此贴切生动地表达感情这一点出发,将中心放在透过词语来分析情感上。
诗歌因为篇幅短小,所以其主要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组成。
1、对于名词的运用,必须让学生清楚选择意象的重要性。
比如该诗中所选取的名词性的意象,多是带有倾向性的物景。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都可以看成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意象的选择,才能表达得恰到好处。
2、对于动词的运用,必须让学生清楚动词作为营造环境与境界的重要部分,其好坏关系到比如该诗中“照”字,既写出了月色动作性的感觉,又有深山之物对月华的映照之感。
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空灵美景。
又比如“流”字,其避写泉水的叮咚之声,而是以静静流淌之意来写出山林中的静谧之感,化流水之动入山夜之静中,自然天成。
再比如“喧”字,此处一个喧,陡然打破前面宁静的气氛,来得突然,又来得如柳暗花明般的欣喜。
它将浣女的嬉戏追逐和欢声笑语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3、对于形容词的运用,必须让学生清楚形容词在诗歌中具有的烘托气氛,营造意境的重要性比如诗中的空山一词中的“空”。
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
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花源记》),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
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不是沉寂、死灭,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所以形容词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美的感知。
王维《山居秋暝》鉴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东坡志林》说:“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山居秋暝》首联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领起全篇,将薄暮时分的山景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青山如洗,格外温润和潮湿,薄暮时分的雾霭在一点一滴弥散着,渐渐笼罩在寂静的山峦密林中。
一场秋雨将山野洗得更加洁静清幽,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的那一份恬适、快意与悠闲。
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意境与此颇为相似。
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
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
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
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如果说诗人在首联只是泼墨写意,创造一种氛围,颔联、颈联则转入了工笔的描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雨后的青山,松林纤尘不染,格外苍翠,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
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像优美的奏鸣曲一般,更反衬出山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跳动着。
“月”是入声,“照”是去声。
声调由低敛而趋向高放,与月亮逐渐铺洒松林的景况相容。
下句前四字全为齿音,末尾“流”字是舌音,发音由细碎而圆转,让人仿佛听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之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响起,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诗人眼中的明月不似苏东坡笔下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般豪迈奔放,却是疏疏朗朗地从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照”写出月光倾洒的情态。
“流”字却化出了声音。
这不能不说诗人精当的炼字功夫。
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还呈现出山水画难以表现出的动态美、声音美,这是由于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因此诗人更能精确的感受到自然山水音响的协奏。
这一联的描绘是那么鲜明准确,形象、色彩、光影和空间位置,无不错落有致,想必作者在心中孕育诗句时经过了一番艰苦的锤炼;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它又是那么自然流畅,一切都在不经意中道出。
诗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从上联的所见之景写到所闻之景。
王维在“泉石咽危石,月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中熔铸的意境与之相似,但细品之下,总不如《山居秋暝》颔联那么玲珑剔透,那么富有浑然天成之趣。